四月的秦巴大地满目滴翠、生机盎然。在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各个苏陕协作项目现场,村民和工人们抢抓有利时节,早起晚归,管护中药材、喂养土鸡及土猪、加工腊肉、飞针走线刺绣等特色产业,处处呈现一派繁忙景象。
从林下种植到“林下经济”,绿色资源变成“绿色财源”
秦巴无闲草,遍地皆灵药。对森林资源特别丰富的宁强来说更是如此。只要进山,准能遇到淫羊藿、重楼等名贵中药材,但都不成规模,没给人们带来多少收益。
宁强县的村民正在苏陕协作项目高寨子街道鹰嘴岩中药材淫羊藿种植基地拔草
2012年,江苏客商周尤南来到宁强投资建设宁强城区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并正常运营。工作之余,他发现宁强独特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特别适宜种植中药材。2016年,他成立了陕西汉中思青科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由此开启科学、规范、规模种植中药材的历史。自公司成立以来,周尤南始终坚持精选优良品种,精心培育宁强优势道地名贵中药材,促进制造产业绿色健康发展,带动当地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我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是苏陕协作项目。2016年至今,先后投资1.2亿元,在海拔较高的高寨子街道鹰嘴岩、毛坝河镇汤家坝、禅家岩镇火石子及岩房坝等地建成6000余亩的林下中药材仿生态种植基地分别种植了重楼、淫羊藿、珠子参、白芨、五味子、天冬等名贵中药材。”周尤南说,“我的种植基地用工量较大,每年可吸纳周围300余人到基地务工。公司成立至今,年平均发放工资185万元,累计已发放了1100余万元。”
苏陕协作项目,宁强县的村民在中药材淫羊藿种植基地拔草
4月26日一大早,记者一行驱车爬到海拔1500多米的鹰嘴岩中药材种植基地,只见茂密的林子里长满了开着白色小花的淫羊藿,20多个村民正蹲在绿油油、湿漉漉的地里拔草。
“我是二郎坝镇莲花庵村人,家里5口人,属脱贫户。我和老伴来这里务工已3年多了,每天吃住都在基地,我俩每月收入5000多元,累计收入近20万元。来这里务工,我们不仅有了稳定收入,使我家提前脱了贫,还在高寨子集镇上修建了两层小洋楼……真的要感谢周尤南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挣钱机会。”今年72岁的老党员蒋荣明说,“来这里干活的都是6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虽然我们这些人年龄大了,但还能干像拔草这样的手头活。这个种植基地面积大,有5000多亩,一年四季都有像拔草、管护、采收、晾晒中药材等活干。只要人勤快能吃苦,一天能挣七八十元呢。”
打工妹返乡当“鸡司令”,生态土鸡变“致富金鸡”
草川景色美,靓妹养鸡忙。暮春时节,被誉为“世外桃源”的宁强县毛坝河镇草川子景色格外迷人,但更让人陶醉的是,一到草川子就能听见此起彼伏的鸡鸣声。走近一看,原来在半山腰的绿树丛中隐藏着一个偌大的养鸡场,林子下、鸡舍里有5000多只漂亮的土鸡,它们或引吭高歌,或嬉戏追逐,或在草丛里觅食,或在卧在鸡窝里产蛋,一副悠闲自得的样子。
“我已当了9年多的‘鸡司令’了。自高中毕业后,我一直在深圳打工。有了一些积蓄后,2012年我返乡创业——建猪场养猪。由于猪价下跌,2013年年底,我改行养鸡,成立了草川子生态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投资8万元,买了5台自动温控孵化机,从附近农户手中购回土鸡蛋孵化鸡苗,除自己养殖外,剩余的以成本价提供给周围的农户养,还与他们签订回收合同,以此带动村民脱贫致富。”4月25日,42岁的程晓玲一边忙着给土鸡拌饲料一边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万事开头难。程晓玲的合作社成立初期困难重重,大事小事都要她亲力亲为,她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由于养殖场的位置建在地处高海拔山峰之间,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原材料及设备运不进来,产品送不出去,加之资金短缺,她的养殖场运营举步维艰。
“虽然养鸡非常辛苦,脏、臭、累这些我都能克服,但最怕的就是缺水缺电。记得有年冬天天气特别冷,水管直接被冻住了,每天我都得用炭火一点一点地烘烤几个小时,直到冰雪融化水通为止,当时我的手脚都被冻麻木了。设备、饲料运不进来,我就推着三轮车、踩着泥泞小路一车一车地朝回推。”程晓玲说,“后来,我的养殖场被列为苏陕协作项目,在帮扶部门、帮扶干部及镇村的支持和帮助下,我的养殖场修通了水泥路、铺设了自来水管、架设了照明电线,还修建了1600平米的标准化鸡舍,建成了土鸡孵化、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养殖基地。”
食品安全大于天。自当上“鸡司令”以来,程晓玲坚持科学养殖、规范操作、绿色环保理念,认真学习养殖技术,精心制定质量控制措施。在宁强县畜牧中心的指导下,悉心孵化鸡苗,以玉米加青饲料、中药材相结合的方式喂养,及时给小鸡接种疫苗、剪啄等,通过林下放养提高产品质量。为解决销售难问题,程晓玲在自家门前搭起锅灶,现场杀鸡,柴火煮鸡,并配上当地出产的天麻、山药、当归等中药材,制作成香喷喷的椒麻鸡和麻辣鸡,让前来草川子旅游的游客品尝、购买,或运到县城销售。她还将宰杀处理后的土鸡真空包装,通过网上销售。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程晓玲的生态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成功注册了“草川子”商标。2016年,该合作社在惠农网电商评选中获得行业前十名的好成绩;2018年,该合作社生产的土鸡、土鸡蛋通过了无公害认证并获得了证书。2021年5月,程晓玲荣获汉中市五一劳动奖章。
“我是毛坝河镇文家坪村人,今年60岁了,来程晓玲这里养鸡已经三年多了,除了管吃住外,每月还能领2500元的工资。有时我的手机没有话费了,她还帮我交50元或100元话费。”养殖场的女工何贵英说,“我的丈夫前几年因病早逝,当年小儿子还未成家,我给丈夫治病十多年,不仅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还欠下很多外债。我想外出打工,但由于年龄大了没地方去。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程晓玲这位女子,她的养殖场需要一名工人,于是我就来了。多亏她让我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挣到了钱……”
近年来,在程晓玲的努力下,草川子生态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所产的生态土鸡、土鸡蛋不仅畅销省内外,还带动了周围300余户村民从事土鸡养殖,户均增收3000余元。
从山妹子到“腊肉女王”,飘香腊肉鼓起“钱袋子”
秦巴风景秀,宁强腊肉香。腊肉是宁强城乡居民舌尖上的传统美味。每年寒冬腊月,在宁强农村,农户都要杀头过年猪,吃不完的就做成腊肉,或用来招待客人,或一家人慢慢享用。在宁强县城有一位叫杨小艳的女士,一直忙着采购生猪、加工销售腊肉,产品销往西安、成都、南通、上海、北京、天津等地,不仅丰富了群众的“菜篮子”,还鼓起了乡亲们的“钱袋子”。
素有“一家煮肉百家香”美誉的宁强腊肉,是宁强乃至陕南秦巴山区的特产。宁强腊肉虽历经千年传承,但仍保留传统制作方法:收购农户用粮食、青草等喂养的土猪经统一检疫屠宰后,将新鲜猪肉洗净,均匀撒上食盐、花椒等香辛料腌制半月,晾干水分,再用柏树枝、香椿枝熏制数月方成正宗腊肉;熏好的腊肉,需先烧皮、浸泡退盐1小时,再用热水洗净、煮熟后切成片,透明发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吃起来满口留香,肥不腻口,瘦而不柴,风味独特,营养丰富。
自宁强县羌博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以来,杨小艳就肩负起改变小作坊加工腊肉的重担,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办理了《食品生产许可证》,注册了“汉水源头”商标,利用苏陕项目资金建立了无污染的熏制厂房以及现代化的加工车间,引进了专业制作腊肉的手工艺人,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禅家岩镇张家坝村、代家坝镇五丁关村等地建立了香椿及萝卜等农副产品原料基地、生猪散养基地,并免费给农户发放猪仔养殖并以市场价回收,再严格按照有关标准生产加工腊肉制品,每年可加工腊肉200吨、香肠50吨、山野菜及干菜50吨,年产值1200万元,销售收入800万元,累计带动210多户700余人通过发展养猪等产业实现了脱贫摘帽、增收致富。
“我是阳平关镇曹家坝村人,今年26岁,家里6口人,是脱贫户。我来杨小艳的公司工作3年了,平均每月3500的工资。像我这样的员工还有好几个。”4月26日,员工杨红菊说,“杨小艳和蔼可亲,对我们员工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经常嘘寒问暖,关心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从没有拖欠过我们的工资。我们十分珍惜这份工作……”
据了解,杨小艳收购的毛猪都是当地农户养殖的黑土猪,生产加工的都是质优价廉、绿色健康的系列腊肉制品。无论是猪肉价格走高还是走低,或者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她的公司生产加工的腊肉、香肠等肉制品仍保持年产200多吨、产值1000多万元。
尽管有时我们在亏本经营,但这样不仅满足了市场的需求,提供了就业岗位,还保护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增加了他们的收入。”4月26日,杨小艳对记者说,“今年,我们公司将再投资1080万元扩大生产,打造集办公、生产、包装、贮存、产品展示、电商运营、产品体验于一体农特产品加工生产基地,争取为更多人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为宁强经济建设、乡村振兴多做贡献。”
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非遗羌绣成致富“金钥匙”
人勤春来早,非遗刺绣忙。今年春节刚过不久,位于宁强县汉源街道办二道河羌绣传习基地,绣娘们加班加点、飞针走线,忙着为客户赶制羌绣产品。
宁强县的绣娘们在为客户赶制羌绣绣品。
“春节前,我们接到了多家客户的订单。为了保质保量并按时完成产品,正月初五,我们就复工复产了,每天至少有二十多个绣娘从早忙到晚。”宁强羌绣传承人、羌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小琴对记者说,“绣娘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实现着梦想。作为苏陕协作项目,我们坚信羌绣会越绣越好,我们的日子也会越来越红火……”
被列入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宁强羌绣是宁强县的文化名片和绣娘们增收致富的“金钥匙”。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从大山深处走来的王小琴以“公司+学校+基地+合作社+绣娘”的模式,组建了10个羌绣传习基地,开办了3个社区工厂,研发了300余种羌绣产品,培训绣娘6000余人,带动留守妇女灵活就业1200余人,不仅增加了绣娘的收入,传承了羌文化,还使羌绣走俏海内外。她的公司被授予“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单位”“陕西省巾帼创业就业示范基地”“汉中市巾帼创业就业示范基地”,她还荣获了“陕西省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农民工”、汉中市“天汉工匠”等荣誉称号。
出生在宁强县舒家坝镇郑家坝村的郑娥,在两三岁时,因突发高烧用药不当,使她从此无法开口说话。长大结婚后,郑娥就在家里种地、照顾父母及子女,丈夫就到离家10多公里的县城建筑工地打工挣钱养家。
“虽然郑娥没念过书,又不能说话,但她心灵手巧、聪明好学,许多东西一学就会。2015年的一天,我带着她在县城逛街,突然看见一个女子坐在商店门前刺绣。她走过去看得津津有味,还比划着要学。我想,她一个聋哑人,可能学不会,就硬拽着她走了。回到家后,她自己找来纸笔和针线,把人家绣的图案画了出来,还在一块布上学人家绣了起来。没想到,她画的绣的还真像那么回事。于是,我就托人在网上给她买了些绣布、针线等,还下载了一些她喜欢的图案让她自学刺绣。从此,她一有空就在家里绣。”郑娥的丈夫陈太彦说,“2017年8月,舒家坝镇举办羌绣技艺培训班,我立即给郑娥报了名。在培训结束的当天,她与王小琴签订了产品收购合同……”
通过培训,郑娥开阔了眼界,刺绣技艺得到提升,绣品也深得人们喜爱。2017年年底,王小琴回收了郑娥的绣品,第一次挣到2000多元的她笑得合不拢嘴。后来,郑娥来到王小琴的公司一心一意做起了羌绣活,每月收入2000元以上。在王小琴的帮助下,郑娥一家不仅提前脱了贫,住上了小洋楼,郑娥还成为“羌绣名人”:2018年10月,她跟随王小琴等人前往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参加了“脱贫攻坚战——星光行动”启动仪式;2019年7月,郑娥获得自强励志类“陕西好人”荣誉称号;2019年10月,郑娥荣获陕西省脱贫攻坚“奋进奖”;2021年4月,郑娥荣获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
“2018年下半年,我参加了铁锁关镇羌绣技能培训班,从此喜欢上了羌绣,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绣娘。每月不仅有2000多元的稳定收入,还能照顾家里。”4月26日,宁强县铁锁关羌绣传习基地负责人王娟告诉记者,“目前,我们基地已带动50多个留守妇女利用空闲时间从事羌绣生产。其实羌绣并不难,只要人心细、手巧、勤快,挣些零花钱没有一点问题。今后,我们要继续努力,不断提高羌绣技艺,带动更多留守妇女通过羌绣增收致富。”
谈到感悟和今后打算,王小琴表示,作为羌绣传承人,她将继续秉承“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的工匠精神,做好技艺传帮带,珍惜荣誉再出发,一针一线“绣”出传承路,“绣”出人生精彩,“绣”出幸福好日子。
从一产“独唱”到“三产融合”,发展路子越走越宽广
“高寨子街道下面不远的王家坝又增加了一处网红打卡地,在那里不仅可以游玩,欣赏、购买到各种花卉以及无土栽培的蔬菜,到大棚里体验采摘猴头菇、黑木耳等食用菌乐趣,还可以认购一块菜地体验种菜的乐趣。”近日,这样话语在微信朋友圈广为流传。
4月26日,记者来到位于高寨子街道办高寨子村王家坝的苏陕协作项目宁强县三产融合示范园花卉大棚里看到,立体无土栽培的蔬菜生机勃勃,各种珍稀花卉竞相绽放,络绎不绝的市民正在驻足欣赏、精心选购各种花卉,一派热闹忙碌的景象。
该示范园的工作人员介绍,该示范园距离宁强县城8公里,与九台山风景区、玉皇观茶文化旅游景区遥相呼应,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园区总体规划面积1000亩,总投资约1.2亿元,属苏陕协作项目。该项目分三期建设,计划2024年内全面建成投产运营,预计全面建成投产运营后,可实现年产值3260万元,实现净利润600万元以上。2022年一期项目占地260亩,已建成1800平方米智能温室1座,食用菌大棚90个8100㎡、蔬菜大棚50个4500㎡,配套园区道路2500米。目前,已经栽培8个品种食用菌15万袋,珍稀花卉12种70万株,蔬菜、花卉、中药材辐照育种20余种60万株,种植大棚蔬菜90棚,中药材(淫羊藿)良种育苗80亩;第2座1800平方米智能温室、滨河森林休闲娱乐区、亲子游乐区萌宠园等正在建设;在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新建7000平方农产品精深加工厂和食品工业园,部分生产线已建成投产。
据了解,该示范园科技含量高,引进先进的太空育种、辐照育种、组培育种以及水培、无土栽培、智能温室等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和设施设备,为山区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该示范园将传统农业生产、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农业观光旅游、生态康养休闲、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无缝嫁接,实现了一、二、三产的有机融合和联动发展。项目建设运营过程中,通过土地流转、园区务工,为周边300余户群众带来稳定的土地流转收益和可观的务工收入,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
苏陕协作,硕果累累。自2016年苏陕协作工作开展以来,宁强县与结对帮扶的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紧紧围绕陕西、江苏两地扶贫协作与经济合作总体部署,立足两地的经济基础和资源禀赋,以完善机制为保障,以项目带动为载体,加强互融交流,拓展合作领域,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在种养殖业、食品及电子产品加工、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人才交流、劳务协作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共组织实施苏陕协作项目159个,总投资4.77亿元,其中苏陕协作资金2.32亿元,为宁强县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助力群众增收致富,助推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