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19《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8年我国鱼类养殖产量2694万吨,约占水产养殖总产量的54%。主要养殖品种有青鱼、草鱼、鲢、鳙、鲤、鲫、鳊等大宗淡水鱼和大黄鱼、鲈、石斑鱼、鲆等海水鱼。近年危害我国养殖鱼类的主要疫病、新发外来疫病以及目前国外关注的疫病有9种,其中8种是病毒性疾病,1种是寄生虫病。为普及这些重要疫病的相关知识,宣传防控措施,我们组织编写了鱼类疫病相关知识和防控常识,供有关方面参考。

作者单位: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江苏省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深圳海关动植物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一、鲤春病毒血症

鲤春病毒血症是一种严重危害鲤及其变种的病毒性疾病,是我国一类动物疫病。

病原为鲤春病毒血症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鲤春病毒血症属,病毒颗粒呈子弹状,大小为70~150纳米,核酸类型为RNA。

鲤春病毒血症病毒可感染所有规格的鲤,1龄以下的幼鱼最易发病。水温在12~18℃时流行。

易感品种包括鲤、锦鲤、鲫、金鱼等。

病原主要通过鲺、苍鹭等以及带毒鱼进行水平传播。

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聚集在进水口或池塘边,有些患病鱼身体失去平衡。

鱼体色变暗,眼突出,鳃发白,鳍条基部充血,泄殖孔突出,充血,拖有黏稠的粪便。

鳃丝变性,腹胀或者水肿,肌肉和脂肪组织有点状出血

内脏器官炎症、水肿或坏死,肠道充血发红、鳔点状充血。

养殖草鱼的技术_草鱼养殖技术经验_养殖草鱼经验技术总结

患病鲤临床症状:A. 眼球突出、腹部肿大、皮肤出血(引自江育林)B.内脏出血、腹水(引自江育林)C.患病鲤尾部皮肤出血、鱼鳍出血

【预防措施】

(1)使用生石灰彻底清塘。

(2)投放经检疫合格的种苗。

(3)合理设置养殖密度。

(4)多点设置增氧设备、定期监测水质、避免水质恶化。

(5)生产工具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6)有条件时,将水温升高到20℃以上,可有效预防该病暴发。

一旦发现疑似鲤春病毒血症发生,应立即向当地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或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报告,并送样品到有资质实验室诊断。同时采取以下紧急控制措施:

(1)立即对养殖场相关鱼池采取隔离措施,限制养殖场病鱼的移动和运输,及时捞出病死鱼并用深埋法或化尸法进行无害化处理。

(2)对养殖场内所有工具器皿、池塘尾水进行彻底消毒。

(3)彻底清塘,对塘底进行翻塘曝嗮,并用生石灰进行消毒。

二、锦鲤疱疹病毒病

锦鲤疱疹病病毒是一种危害鲤、锦鲤及其变种的病毒性传染病,是我国二类动物疫病。

【病原】

病原为鲤疱疹病毒Ⅲ型,又称锦鲤疱疹病毒,属于异疱疹病毒科、鲤疱疹病毒属,病毒颗粒呈球形,大小为170~230纳米,核酸类型为DNA。

【流行特点】

锦鲤疱疹病毒可感染鲤鱼苗和成鱼;一旦感染,发病快,死亡率高达80%~100%。水温18~28℃时易流行。

易感品种包括鲤、锦鲤及其变种。

病原主要通过水体、患病鱼粪便、黏液等水平传播。

【临床症状】

病鱼表现为食欲不振、呼吸困难,游动无方向感,或在水中呈头下尾上的直立姿势漂浮。

病鱼体表黏液明显增多,出血或充血,尤以鳍条基部为甚。

头盖骨凹凸不平,眼球凹陷,鳃丝发白,肛门红肿。

剖检后可见病鱼脾脏、肾脏明显肿大、肝脏易碎。

草鱼养殖技术经验_养殖草鱼的技术_养殖草鱼经验技术总结

鲤感染锦鲤疱疹病毒临床症状:A.病鱼鳃组织临床症状 B.患病鲤体表症状 C.患病鲤眼球凹陷 D.肝脾肿大

【预防措施】

(1)使用生石灰彻底清塘。

(2)投放经检疫合格的苗种。

(3)采用聚维酮碘定期消毒水体、养殖工具。

(4)保持水质稳定,保证水体溶氧充足。

【控制措施】

一旦发现疑似锦鲤疱疹病毒病发生,应立即向当地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或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报告,并送样品到有资质的实验室诊断。同时采取以下紧急控制措施:

(1)病死鱼采用深埋法或化尸法进行无害化处理。

(2)对养殖场内所有工具和器皿、池塘尾水进行彻底消毒。

(3)保持水体中较高溶氧。

(4)条件允许时,采用提高水温(33℃左右维持24小时)或降低水温(15℃左右维持24小时)的办法,可治疗该病。

(5)在饲料中添加抗病毒天然植物药物进行投喂,对该病有治疗效果。

三、鲤浮肿病

鲤浮肿病,又称锦鲤昏睡病,是一种严重危害鲤和锦鲤的病毒性疾病,是我国新发水生动物疫病。

病原为鲤浮肿病毒,属于痘病毒科,分类地位未定;病毒颗粒呈圆形或卵圆形,核酸类型为DNA。

【流行特点】

水温在20~27℃时易发病。

易感品种为鲤、锦鲤及其变种,所有规格均可被感染。

苗种携带病原流通是该病传播和扩散的主要途径。换水、用药不当,或水质、天气突变,可诱发该病暴发。

【临床症状】

受鲤浮肿病毒感染的鲤或锦鲤,通常表现为行动迟缓,食欲不振,聚集在池塘的水面或边缘或在池底,呈昏睡状;受到触动时会游动,但很快又继续处于昏睡状态。

患病鱼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眼球凹陷、体表有溃疡、出血,皮下组织水肿、烂鳃,吻端和鳍的基部溃疡等。

草鱼养殖技术经验_养殖草鱼的技术_养殖草鱼经验技术总结

草鱼养殖技术经验_养殖草鱼经验技术总结_养殖草鱼的技术

鲤感染鲤浮肿病毒临床症状:A.病鱼烂鳃症状 B.患病鲤眼凹陷症状 C.患病鲤鱼体浮肿

【预防措施】

(1)使用生石灰彻底清塘

(2)投放经检疫合格的苗种。

(3)合理设置养殖密度,建议与一定比例鲢鳙混养。

(4)定期投喂免疫增强剂可有效预防该病。

(5)定期对水体进行消毒,以全池泼洒聚维酮碘溶液为宜。

(6)不随意转池,避免鱼体受伤,减少应激。

(7)减少抗菌药物、杀虫药物的使用。

(8)养殖工具专池专用,及时消毒。

【控制措施】

一旦发现疑似鲤浮肿病,应立即向当地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或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报告,并送样品到有资质实验室诊断。同时采取以下紧急控制措施:

(1)限制发病养殖场病鱼的移动和运输。

(2)捞出病死鱼,采用深埋法或化尸法进行无害化处理。

(3)养殖工具专池专用,彻底消毒,避免交叉传染;

(4)停止投喂饵料、停止用药、停止换水;增氧,保持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

(5)全池泼洒三黄粉或大黄粉1~2次,剂量为每立方水体10克。

四、草鱼出血病

草鱼出血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养殖草鱼的病毒性传染病,是我国二类动物疫病。

【病原】

病原为草鱼呼肠孤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水生呼肠孤病毒属,病毒颗粒呈球形,大小为60~80纳米,核酸类型为RNA。

【流行特点】

草鱼出血病主要危害当年草鱼,死亡率一般为30%~50%,最高可达70%~80%。有时2龄以上草鱼也会感染。水温在20~30℃时易发病,25~28℃为流行高峰。

草鱼出血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水平传播,也可能通过鱼卵进行垂直传播。

【临床症状】

患病初期,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反应迟钝,摄食减少或停止。草鱼出血病按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的差异,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1)红肌肉型:肌肉明显出血,呈鲜红色;鳃丝因严重失血而苍白;

(2)红鳍红鳃盖型:鳍基、鳃盖严重出血,眼眶口腔及下颌等处有出血点;

(3)肠炎型:肠道严重充血,内脏点状出血,体表亦可见到出血点。

养殖草鱼的技术_养殖草鱼经验技术总结_草鱼养殖技术经验

红肌肉型临床症状

养殖草鱼经验技术总结_草鱼养殖技术经验_养殖草鱼的技术

红鳍红鳃盖型临床症状

养殖草鱼的技术_养殖草鱼经验技术总结_草鱼养殖技术经验

肠炎型临床症状

【预防措施】

(1)使用生石灰彻底清塘。

(2)投放经检疫合格的苗种。

(3)合理设置养殖密度。

(4)加强水源管理和生产设施设备工具的消毒。

(5)对繁殖用的亲鱼和鱼卵、引进的鱼苗用聚维酮碘溶液浸泡消毒。

(6)使用疫苗进行免疫预防。

【控制措施】

一旦发现疑似草鱼出血病,应立即向当地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或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报告,并送样品到有资质实验室诊断。同时采取以下紧急控制措施:

(1)减少或暂停饵料投喂。

(2)及时捞出病鱼,进行集中消毒、深埋或焚烧等无害化处理。

(3)对养殖场内所有工具器皿进行彻底消毒,发病池塘尾水经消毒处理后排放。

(4)全池泼洒氯制剂、碘制剂或表面活性剂等进行水体消毒,降低其它病原微生物继发感染风险。

(5)投喂天然植物抗病毒药物,如大黄、板蓝根、黄芪等,有一定治疗效果。

五、鲫造血器官坏死病

鲫造血器官坏死病是我国养殖鲫鱼的一种新发病毒性疾病,危害严重。

【病原】

病原为鲤疱疹病毒II型,属于异疱疹病毒科、鲤疱疹病毒属。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约为170~200纳米,核酸类型为DNA。

【流行特点】

鲫苗种和成鱼均对鲤疱疹病毒II型敏感,死亡率高达90%以上。水温10~33℃均可发生,其中以22~28℃最为严重。

易感品种包括金鱼、鲫及鲫杂交变种。

病毒以水平方式传播,初步证实其存在垂直传播途径。

【临床症状】

患病鲫体色发黑,游动缓慢;体表广泛性充血或出血,尤其以鳃盖部、下颌部、前胸部和腹部最为严重。

患病鱼鳃丝肿胀,鲜红色,粘液较少,患病濒死鲫鳃血管易破裂而出血。病鱼解剖后可见淡黄色或红色腹水,肝脏、脾脏、肾脏等器官肿大,并有程度不一的充血,鳔壁出现点状或斑块状充血。

养殖草鱼经验技术总结_养殖草鱼的技术_草鱼养殖技术经验

图7 患病鱼临床症状:A、B. 患病鱼体表出血;C、D. 病鱼内脏出血

【预防措施】

(1)购买经检疫合格的亲鱼、鱼苗、鱼种。

(2)水质调控,减少鱼体应激。

(3)定期投喂天然植物抗病毒药物,如黄芪、板蓝根、鱼腥草等。

一旦发现疑似鲫造血器官坏死病发生,应立即向当地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机构(或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报告,并送样品到有资质的实验室进行诊断。同时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控制。

(1)及时捞出病死鱼并采用深埋、集中消毒、焚烧等无害化处理。

(2)操作工具采用高浓度碘制剂消毒处理,专池专用。

(3)全池泼洒聚维酮碘溶液等碘制剂消毒水体。

(4)内服天然植物抗病毒药物,如黄芪、板蓝根等,有治疗效果。

(5)使用药物控制细菌性和寄生虫性的并发感染。

(6)减少投喂量,调控水质,减少药物使用,避免鱼体应激。

六、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冷水性鲑鳟鱼类的病毒性传染病,是我国二类动物疫病。

病原为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属弹状病毒科、粒外弹状病毒属。病毒颗粒呈子弹状,核酸类型为RNA。

【流行特点】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主要危害虹鳟幼鱼,3月龄内的鱼易发病,并大量死亡,尤其是1月龄内鱼苗死亡更为严重,死亡率可达到90%以上。水温在8~15℃时易流行。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既可通过粪便、尿液和黏液等水平传播,也可通过鱼卵进行垂直传播。带病毒苗种流通是该病快速传播的主要原因。

【临床症状】

患病鱼通常出现昏睡症状,但也有一些鱼表现乱窜、打转等症状。患病鱼体色变黑,眼突出,有的腹部有V形出血,腹部膨肿、鳃苍白、鳍条基部甚至全身性点状出血,有的肛门处拖1条假管形黏液粪便。

草鱼养殖技术经验_养殖草鱼经验技术总结_养殖草鱼的技术

图8患病鲑鳟鱼临床症状:A.病鱼眼突出,体色发黑 B.病鱼拖假便(引自江育林)

【预防措施】

(1)购买的苗种,须经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合格。

(2)受精卵消毒。所有的卵先用0.9%盐水清洗1遍,再用聚维酮碘溶液消毒鱼卵10~15分钟。在消毒过程中,用碳酸氢钠调节pH,保持pH在6~8。消毒过程中保持聚维酮碘的有效浓度在100毫克/升,颜色变淡需要及时更换。

(3)孵化过程中及时收集卵壳,消毒处理后方可丢弃。

(4)使用无病原水进行鱼苗的孵化和饲养,如上游有发病渔场,需要对来水进行消毒处理。可采用紫外线或臭氧消毒用水。

(5)使用聚维酮碘、戊二醛等消毒剂对养殖池、工具等进行消毒。

(6)孵化池工具专用,并及时消毒。

(7)使用疫苗进行免疫预防,效果明显。

【控制措施】

一旦发现疑似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应立即向当地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或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报告,并送样品到有资质的实验室诊断。同时采取以下紧急控制措施:

(1)采取隔离措施,限制养殖场病鱼的移动和运输。

(2)及时捞出病死鱼,并用深埋法或化尸法进行无害化处理。

(3)保持水体中溶氧在8~12毫克/升。

(4)工具专池专用,及时消毒,避免交叉污染。

(5)鱼发病时慎用消毒制剂或移动鱼,以减少应激。

(6)对养殖尾水进行消毒处理后方可排放。

(7)减少投喂饲料,可在饲料中添加大黄等药物进行治疗。

七、罗非鱼湖病毒病

罗非鱼湖病毒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养殖罗非鱼的新发病毒性传染病。

【病原】

病原为罗非鱼湖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罗非鱼湖病毒属,病毒颗粒大小为55~75 纳米,核酸类型为RNA。

【流行特点】

罗非鱼湖病毒主要感染罗非鱼及其变种。水温在22~32 ℃时易发病,死亡率20~90%。

罗非鱼湖病毒可以通过被污染的水体、病鱼及病毒携带者水平传播。

【临床症状】

患病罗非鱼主要临床症状包括食欲不振、嗜睡、行为异常、游动迟缓、眼球突出、腹部肿胀、皮肤充血和糜烂、鳞片脱落等。

养殖草鱼经验技术总结_草鱼养殖技术经验_养殖草鱼的技术

罗非鱼感染罗非鱼湖病毒临床症状:A.鱼体表充血、鳞片脱落、肉眼晶状体混浊 B.病鱼腹腔腹水、内脏出血

【预防措施】

(1)引进与投放经检疫合格的罗非鱼鱼苗。

(2)引进鱼苗或亲鱼时,对其隔离2周以上再投放到池塘进行养殖。

(3)对运输罗非鱼的水和运输车辆进行消毒。

(4)鱼池之间设备和工具不交叉使用,并定期消毒。

(5)对任何不明原因的罗非鱼大面积死亡,及时送实验室进行检测。

(6)定期清塘消毒,杀灭病原体。

【控制措施】

一旦发现疑似罗非鱼湖病毒病,应立即向当地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或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报告,并送样品到有资质的实验室诊断。同时采取以下紧急控制措施:

(1)及时捞出病死鱼进行无害化处理。

(2)养殖场发生罗非鱼湖病毒病疫情时,限制病鱼移动范围。

(3)养殖场内可能被污染的器械、车辆和人员防护设备等要进行彻底消毒,禁止带出养殖场外。

(4)使用含氯消毒剂、含碘消毒剂对鱼池及周边环境进行消毒。

(5)对尾水进行消毒处理后方可排放。

(6)对被污染池塘采用生石灰消毒,对池底淤泥进行翻塘曝嗮。

八、病毒性神经坏死病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亦称病毒性脑病和视网膜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海水鱼类和少数淡水鱼类的病毒性疾病,是我国二类动物疫病。

【病原】

病原为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属野田村病毒科、乙型野田村病毒属。病毒粒子呈二十面体,无囊膜,大小约25~30纳米,核酸类型为RNA。

【流行特点】

主要感染仔稚鱼,幼鱼和成鱼感染率和死亡率较低。水温在25~32℃时易发病, 低温季节一般不发病。

易感品种包括鳗鲡目、鳕形目、鲈形目、鲽形目和鲀形目等40多种鱼类,如石斑鱼、鲈鱼、河魨、牙鲆、大菱鲆、鲳鲹、鲷等。

病原既可通过水体水平传播,也可通过亲本垂直传播给子代。

【临床症状】

病鱼停止摄食,体色变暗,于水面间歇性打转、沉底后死亡,死亡后鱼体僵硬。病鱼主要症状为头部出血、鳃盖展开;眼球浑浊外凸。此外,病鱼体畸形率较高。

草鱼养殖技术经验_养殖草鱼经验技术总结_养殖草鱼的技术

患病鱼临床症状:A.小规格苗种在水面漂浮打转 B.大规格苗种沉底、体色发黑 C.病鱼畸形

【预防措施】

(1)采购经检疫合格的苗种用于养殖。

(2)选择发病率相对较低的时节培育苗种。

(3)选择发病率相对较低的品种培育苗种。

(4)规范苗种培育工艺及管理措施,保持合理放养密度。

(5)对进、排水进行消毒处理,保持良好的苗种培育水质。

(6)使用聚维酮碘溶液等消毒剂或臭氧对受精卵进行消毒处理。

(7)育苗池或养殖池之间的设备和工具不交叉使用,并定期消毒。

(8)检测饵料生物病原携带情况,防止投喂携带病原的饵料。

(9)有条件时,将水温降到25℃以下,可有效预防该病暴发。

【控制措施】

一旦发现疑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发生,应立即向当地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或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报告,并送样品到有资质的实验室诊断。同时采取以下紧急控制措施:

(1)立即对育苗场或养殖场相关育苗池或养殖池采取隔离措施,限制育苗场或养殖场病鱼的移动和运输。

(2)及时捞出病死鱼,使用深埋法或化尸法进行无害化处理。

(3)对育苗场或养殖场内所有工具器皿进行彻底消毒,发病育苗池或养殖池尾水经消毒处理后排放。

(4)加强对操作人员、外来人员等管理,避免交叉污染。

(5)适当降低投饵量,使用碘制剂、戊二醛等对育苗池水或养殖池水消毒。

(6)培养池水藻类,降低透明度。

(7)有条件情况下,将育苗或养殖水温降至25℃以下,可提高成活率。

九、刺激隐核虫病

刺激隐核虫病,俗称“白点病”或“海水小瓜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海水养殖鱼类的寄生虫性疾病。

【病原】

病原为刺激隐核虫,属于前口纲、前管目、隐核虫科、隐核虫属。

【流行特点】

刺激隐核虫主要寄生在温带和热带海域鱼类,对宿主鱼的种类和个体大小没有明显的选择性,可以感染几乎所有海水硬骨鱼类。刺激隐核虫适宜的繁殖水温为10℃~30℃,最适繁殖水温为22℃~26℃左右。

易感品种包括大黄鱼、卵形鲳鯵、石斑鱼、真鲷、斜带髭鲷和鮸鱼等,对苗种危害大。

刺激隐核虫以胞囊及幼虫传播,传染速度快、具有高致病性和高暴发性。水质有机物含量高、水流缓慢、养殖密度过大情况下最易暴发。

【临床症状】

刺激隐核虫主要寄生于鱼体皮肤、鳃和鳍。

前期病鱼体瘦弱,游动迟缓,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病情严重时,病鱼离群于水面缓慢游动,不摄食,体表、眼角膜、口腔周围和鳃可观察到白点,体表、鳍、鳃黏液增生形成白色混浊状薄膜。

后期病鱼体表出现点状出血或溃烂、鳍条缺损、头部和尾部溃烂、眼角膜损伤等症状。

【预防措施】

由于缺乏对刺激隐核虫杀灭的安全高效药物,加上海水养殖大多为开放式等特性,发病后难以控制,积极预防能有效降低发病率及死亡率。

(1)合理规划和布局,降低养殖密度,保持水流畅通。

(2)尽量少投冰鲜小杂鱼饵料,投喂优质配合饲料,减轻对养殖水体的污染。

(3)病死鱼及时捞除,不随意丢弃海中,以免造成二次污染。

一旦发现疑似刺激隐核虫病,应立即向当地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或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报告,并送样品到有资质的实验室诊断。同时紧急采取以下控制措施,减少死亡率:

(1)在发病初期,将网箱和鱼整体搬迁,改善水环境条件,效果较好。发病后期,鱼体质弱,不能搬迁网箱和鱼。

(2)在网箱内吊挂硫酸铜合剂和三氯异氰脲酸盐片剂,每个小网箱中各挂1~2片,用药1周,停用1周。

(3)停止投喂鲜杂鱼饵料,改投优质配合饵料。

(4)保持水流畅通,或增设增氧设施,提高水中的溶氧。

草鱼养殖技术经验_养殖草鱼经验技术总结_养殖草鱼的技术

患病鱼临床症状:A.大黄鱼体表白点 B.斜带髭鲷体表白点 C.鱼体中分离到的刺激隐核虫 D.黏液里的刺激隐核虫

END

来源: 中国水产。如果发现有侵害您的利益或有不当,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

官方微信公众账号“scttwx”现诚征原创文章,欢迎广大行业人士踊跃投稿,积极爆料。一经采用,必有稿酬!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