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海除有丰富的鱼类资源外,还有许多如对虾、毛虾、鹰爪虾、海蟹、扇贝、乌贼(墨鱼)、海蜇等重要的无脊椎动物资源。无脊椎动物的门类很多,经济价值较高的约百余种。
乌贼、章鱼等动物属头足类,因头部有长的腕手起着手和足的作用而得名。头足类数量很大,在海洋渔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近海的头足类主要由乌贼科和枪乌贼科的种类组成。目前构成中国主要捕捞对象的有东海的曼氏无针乌贼,黄、渤海的金乌贼、日本枪乌贼以及南海的中国枪乌贼。其中曼氏无针乌贼的产量最高,约占中国乌贼总产量的70%。
乌贼也有我国“家鱼”之称,与带鱼、大黄鱼、小黄鱼并列,为中国的“四大渔业”。
乌贼的生命期很短,但生长迅速,一年达性成熟。生殖后,亲体大多死亡,生殖群体基本上由补充群体组成。乌贼性嗜火光,平时喜生活在深海海底。春季,成群地洄游到18~30米深的浅海区产卵;产卵后,亲体大批死亡,幼体在近岸摄食成长。秋后,随着水温下降,又离岸进行越冬洄游至越冬场。曼氏无针乌贼在浙中、浙南和闽东沿岸水与台湾暖流交汇处附近越冬;金乌贼在黄海中部成山角以南至北纬35°的狭长海域越冬;日本枪乌贼越冬在黄海中部北纬34~37°、东经122~124°海域内。
贝类也称软体动物,其身体全由柔软的肌肉组成,身体外部大多数有壳。贝类的种类很多,比较普遍和珍贵的有牡蛎、贻贝、扇贝、蚶、蛤、蛏、香螺、鲍鱼及珍珠贝等。许多贝类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价值高,含有丰富的无机盐和多种维生素。有些可作为医药材料,有些外形奇特,色彩鲜艳,为人们喜爱的装饰品。
牡蛎,北方叫海蛎子,南方叫蠔。在中国沿海分布很广,有20多种,常见的有褶牡蛎、近江牡蛎、密鳞牡蛎和大连湾牡蛎。前两者分别为浙江、福建、台湾和广东的主要养殖对象。大连湾牡蛎仅为渤、黄海出产的一种,以大连湾产量最多。牡蛎养殖在中国贝类养殖中占的面积最广,约28万多亩。
贻贝,又名“壳菜”,北方叫“海红”。干制品叫“淡菜”,是富有营养的珍贵海产食品。贻贝在中国沿海广泛分布。现已发现的有几十种。其中进行人工养殖的主要有紫贻贝、厚壳贻贝和翡翠贻贝。紫贻贝主要产地在辽宁和山东沿海;厚壳贻贝产于辽宁、山东、浙江和福建;翡翠贻贝主要产于广东和福建。
扇贝,因它的贝壳似扇面而得名。扇贝闭壳肌发达,味道鲜美,干制品
称“干贝”。是名贵的海产食品。中国沿海约10多种,主要有栉孔扇贝、日本日月贝和长肋日月贝。前者仅产于黄、渤海,后两者分布于南海,以广西沿岸最多。
蚶子,中国沿海有20多种,其中资源丰富、产量高的是毛蚶和泥蚶。毛蚶个体较大,栖息在20米以内的近岸浅水区,以渤海产量最高。泥蚶生活在潮间带的泥滩上,是山东、浙江、福建和广东较重要的采捕和养殖对象。
鲍鱼,为名贵的海产食品。鲍鱼不是鱼,而是爬附在浅水低潮线以下岩石上的一种单壳软体动物,栖息在沿岸水质清晰、水流急湍、藻类丛生的岩礁地区。中国沿海分布甚广。北方最多的是皱纹盘鲍,也是最重要的养殖对象,产量占鲍鱼总产的70%。南方常见的是杂色鲍和耳鲍。在辽宁、山东、福建、台湾和广东都进行了人工养殖鲍鱼。
珍珠贝喜欢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海域。中国福建、台湾、广东和广西沿海皆有分布,主要产地广东。以广西合浦出产的珍珠贝最为闻名。中国主要有珍珠贝、大珍珠贝、马氏珍珠贝、企鹅珍珠贝等品种,并以马氏珍珠贝最普遍。
中国近海的甲壳类资源也很丰富,仅南海就有200多种,常见的有几十种,最主要的有毛虾、对虾、新对虾、墨吉对虾、斑节对虾、鹰爪虾、仿对虾、长臂虾、龙虾、三疣梭子蟹、远游梭子蟹、红星梭子蟹、锯绿青蟹、日本蟳、双斑蟳、绒毛细足蟹、日本关公蟹等。
对虾因过去市场上以对(两只)论价出售而得名。肉味鲜美,富有营养,虾肉含蛋白质20.6%,脂肪仅0.7%,并有多种维生素及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是高级滋补品。中国对虾主要分布在黄、渤海。喜温惧寒,随季节作洄游移动。越冬场在黄海南部(北纬34~36°、东经122°30′~124°30′)。春季随着水温回升,对虾性腺(雌)逐渐发育,分散在越冬场的对虾开始集群。3月进行生殖洄游,除两支游向海州湾及乳山近岸于5月产卵外,主群北上,绕过成山角后分成两支:一支游向辽东半岛东岸、鸭绿江口一带;另一支进入渤海海峡后,分别游向辽东湾、渤海湾及莱州湾河口附近产卵。产卵后,亲虾大多死亡,幼虾在河口附近觅食成长。到10月中,当年幼虾已基本成熟,开始交配。以后,随着水温下降,对虾开始越冬洄游,游向黄海中部分散越冬。对虾体型较大,繁殖力强,生长期快,产量较高,渤、黄海最高产量达4万吨/年。中国已大力发展对虾的人工养殖,现已发展到50多个县、市,面积达10多万亩。
鹰爪虾是一种中型经济虾类,甲壳厚而粗糙,呈棕红色,干制品称“海米”。中国沿海广泛分布,以山东沿岸产量最大。黄,渤海的鹰爪虾于12月至翌年2月在石岛东南水深60~80米的海域越冬。3月开始生殖洄游,一支游向山东半岛南岸;一支越过成山角,除部分向北至辽东半岛东岸外,主支游至烟威产卵场或通过渤海海峡,游至渤海三大海湾各河口附近产卵。幼虾在附近较深水区索饵。10月水温下降,又开始越冬洄游,12月陆续进入越冬场分散越冬。
三疣梭子蟹是中国蟹类中产量最大的食用蟹,其头胸甲呈梭形。中国沿海均有分布,以渤、黄、东海较多,尤以渤海产量最大。每年4~10月,在浅水区或河口附近产卵,4~5月间产卵最盛,冬季便游至较深海区。
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另一类重要的捕捞对象是海参与海蜇。
海参属棘皮动物门。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有大量蛋白质,为珍贵的
营养品。海参在中国分布很广,渤、黄、东、南海皆产。种类很多,中国近海就有100多种,仅西沙群岛附近产有20余种。中国常见的海参有刺参、棘锚海参、柯氏瓜参、纽细海参、黑乳参、梅花参、海老鼠、蛇目白尼参、二斑白尼参、辐江参等。刺参产于黄、渤海,以辽宁、山东沿岸产量较大。梅花参产于南海,以海南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产量较大。
海蜇是一种透明膜质的腔肠动物,属水母类。它具有生命期短、生长快及繁殖力强等特点。中国沿海常见的海蜇有4种:海蜇、面蜇、沙蜇和黄斑海蜇。前3种主要分布在渤、黄、东海,尤其第一种,是分布广、数量最多的种类(东海最多,黄、渤海次之),它的产量占中国海蜇总产量的85%左右。黄斑海蜇是一种热带性水母,主要分布在南海。海蜇喜栖息于高温、低盐海域,水深5~40米深处。以浮游生物为食物,自游能力差,随波逐流移动。每年夏季当台湾暖流势力增强或东南季风盛行时,海蜇漂游北上,6~8月到达东、黄、渤海沿岸,形成渔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