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间,新疆若羌红枣从零星种植发展到23万亩,带动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突破3万元;标准化生产模式,让新疆轮台白杏产业开始“加速跑”,如2023年产值近2亿元;“河北谷子”变身“天山小米”,“张杂谷”在新疆和硕县带动500多户村民增收致富……

三个农林特色产业崛起的背后,离不开新疆若羌红枣管理协会、新疆轮台县杏子协会、新疆天山小米种植加工协会的辛勤努力。最近,这三个协会被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评选为2022年“全国百强农技协”。

这三个协会都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其对产业的支撑与带动作用具有共性,同时也有自己的特色。

推动传统种植模式向标准化转型

“以前种枣,就是家里吃一点,巴扎上卖一点,我们也不太注意给枣树修枝。”当前正是红枣树春季管护关键期,新疆若羌县吾塔木乡尤勒滚艾日克村枣农吐逊·买买提天天在枣园里忙着剪枝。他说:“我种的枣树多,按老办法管理产量上不来,质量也不行,必须按技术员讲的那样,抹芽、剪枝、抓好水肥管理,这样才能结出好枣子。”

吐逊以前种的枣树不多,地里种的是其他作物。新疆若羌县开始规模化推广种植红枣后,他积极学习红枣种植新技术,枣园面积慢慢发展到100亩,成为当地的种植大户,年产红枣销售收入超过30万元。

“新疆若羌县日照时间长,水土条件适宜种红枣。”新疆若羌红枣管理协会会长许女士说:“2000年,新疆若羌县举全县之力发展红枣种植业,走出了一条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2009年,协会成立后推出了‘统一施肥、统一采摘’等‘五统一’标准化种植管理模式,并引导枣农成立了红枣采摘、加工销售等各种服务协会和农民合作社,解除了枣农不会种不会管、担心红枣卖不出去的后顾之忧。”

在协会的带领下,农民逐渐接受了新的种植管理模式。在新疆轮台县策大雅乡其格力克村,祖祖辈辈种白杏的村民同样经历了这一过程。

“过去种杏子也不懂管理,就是放放水,杏子虽然也甜,但是形状不好看,卖的时候都是论筐,一筐就几块钱,卖不掉就烂在了地里。如今,我们的高品质杏子在疆内外很抢手,都是用冷藏车拉出去卖。”其格力克村村民艾合买提·提力瓦力迪种了70亩白杏,2022年,杏子还未成熟就被客商上门订购完毕,销售收入达11万元。

这一变化与新疆轮台县杏子协会的努力分不开。20年来,为提高轮台白杏的品质,增强新疆轮台白杏的品牌影响力,提升白杏产业化水平,新疆轮台县杏子协会带动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等加大对杏树栽培模式、技术管理的指导,实现了白杏种植业的标准化、规模化改造,帮助果农走出传统生产模式。如今,轮台白杏的产量年年提高,质量稳定,成为新疆轮台县林果业的名片之一。

“张杂谷”是河北省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培育的谷子优良新品种。新疆和硕县“张杂谷”由河北省援疆干部引进种植,开创了新疆大面积种植杂交谷子的先例。

2013年,“张杂谷”在新疆和硕县种植成功。为了提高“张杂谷”产量,推进“张杂谷”规模化发展,新疆天山小米种植加工协会请来援疆干部和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解决种植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了“张杂谷”种植基地,通过政策支持、项目扶持,推动“张杂谷”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协会与种植‘张杂谷’的合作社商议,采取入股分红、贴息奖补等形式,带动社员的种植积极性。援疆干部还帮忙协调计划外援疆资金120万元,购买打捆机,免费帮助农户收割谷子秸秆,每亩提升综合效益60元。”新疆天山小米种植加工协会会长张女士说,成本降低,收益增加,农户种植“张杂谷”的热情高涨,“张杂谷”的产业化发展之路越走越顺畅。

培育乡土人才筑牢产业发展根基

在乡村培养一支永远不走的乡土技术人才队伍,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这几年,随着疆内外红枣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增加,红枣市场价格犹如过山车一般跌宕起伏。如何确保新疆若羌红枣产业健康发展、枣农收入持续稳定,成为新疆若羌县急需破解的难题。

新疆若羌县决定从提升红枣品质入手,持续推进产业发展。为提升枣农红枣种植管理技能,新疆若羌红枣管理协会强化普及红枣种植标准化管理技术,实施“红枣提质增效工程”,组织技术人员对全县枣农进行技术培训和入园指导,打造了一支科技素质强、生产技能强、市场意识强、经营能力强的“四强”枣农队伍。

新疆若羌县瓦石峡镇塔什萨依村村民海力力·托合提因缺乏农业种植技术,多年种枣却始终没有获得好的收益。2018年,海力力把枣园流转给新疆羌都林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变成该公司一名枣树管护工人。在新的岗位上,他边干边学,如今成为种植基地一名技术过硬的班长,每月可以拿到4500元,管理着20多名工人。

“海力力的经历,是新疆若羌县培养乡土农业技术人才工作的缩影。”许女士说,在县委和政府的支持以及协会的努力下,全县平均每年有82.6%的农村劳动力接受科普培训,不少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获评农民技术员资格,枣农人人都是种植能手的目标初步实现。

在新疆和硕县,“张杂谷”种植过程中,也涌现出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勇创新的乡土科技人才。

“张杂谷”在新疆和硕县推广初期,由于地域环境、种植模式等影响,出现了品种不适、产量偏低、效益不显等问题,当地群众对“张杂谷”的种植投以怀疑的目光。

关键时刻,返乡大学生陈学亮主动牵头带领当地农民种植“张杂谷”。2013年,他成立了新疆和硕县晟合张杂谷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在河北省援疆干部和新疆天山小米种植加工协会会员单位的支持下,合作社通过不断试验和研究,将原有的播种机改进成新型气吸式播种机,取得了重大成效。

“我们通过这次改进,把每亩地的播种量从以前的500克降低到了180克,每亩地省下320克种子,节本增效非常明显。同时我们经过不断试验,总结出了适应新疆和硕县自然水土条件的种植模式,‘张杂谷’开始迅速推广。”陈学亮说。

2022年,新疆轮台县杏子协会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新疆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来到杏园,召开杏花智慧授粉集成技术示范现场会,解决了杏子坐果率低这一困扰果农多年的问题。新疆轮台县杏子协会副会长宋军东说,新疆轮台白杏在花期授粉时采用植保无人机作业,产量明显提升,质量更加有保障。

扩大品牌影响提升产品附加值

产业兴旺,品牌塑造是关键。三个农技协会打造特色优质品牌,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了产品增值、农民增收。

“有了这个商标,‘张杂谷’更值钱了,不仅零售价翻了一番,而且还走进了秦皇岛市、深圳市等地超市,销路更宽广。”2月9日,张苗拿着一袋“张硕”牌小米自豪地说。

“张硕”牌小米由新疆和硕县晟合张杂谷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商标注册后带来的变化,让陈学亮和社员们对现代农业生产有了新的认识:“商标的成功注册,让社员们抬起头来看着市场种地,这种观念上的转变是最重要的。”

目前,新疆天山小米种植加工协会和河北省援疆干部,正在帮助合作社申请“天山小米”原产地地理标志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产品绿色认证标识。

品牌带来的经济效益,新疆若羌县枣农感受最深。“我直播的时候,网友们一再追问是不是真的若羌红枣,只要是若羌红枣,价格高点他们都愿意买。”新疆若羌县吾塔木乡尤勒滚艾日克村枣农麦合丽娅·阿尤普说。

品牌是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新疆若羌红枣管理协会整合县域内红枣加工企业、合作社、电商等资源,合力打造了“若羌红枣”中国驰名商标,形成了红枣产前、产中、产后的全产业链运营模式。

许女士还是新疆七星羌都集团农牧有限公司董事长。近年来,她发挥企业优势,与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联合研发了“红枣多糖”“红枣糖蛋白”“红枣膳食纤维”等新产品,把若羌红枣深加工提升到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领域。

“当前,我们除了销售原枣,还生产加工推出了枣醋、红枣素、红枣蛋白粉、膳食纤维以及枣粉速溶饮料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系列产品。红枣产业链的延伸增进了枣农研究市场、进入市场的能力,为农民参与市场经济搭建了广阔平台。”许女士说。

在新疆轮台县,“轮台白杏”的品牌影响力也日益增强。每年杏子成熟季节,新疆轮台白杏都会打“飞的”来到全国各地消费者的餐桌上。在卖鲜杏的同时,新疆轮台县大力发展加工业,各加工厂生产的杏脯、开口杏核、杏酱等产品成为新疆特色礼品,一年四季热卖。为进一步提升杏子的附加值,轮台县杏子协会还引导杏子加工企业以杏仁为主要原料生产杏仁精油、富硒蛋白粉等高端产品,热销全国各地。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