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遂川10月19日消息(记者邓玉玲 通讯员罗浩 肖初生 刘祖刚)“过去,砍下一根毛竹最多卖50多块钱,加工后能卖800来块钱。昔日靠卖毛竹换钱求温饱的日子,再也没有了”。日前,遂川县于田镇塘背村党支部书记康自龙感慨地说,国家持续有力颁布利好政策,让毛竹身价倍增,无人问津的“穷竹子”,摇身一变变成了“金竹子”。

塘背村是一个被翠竹环绕的小村子,家家户户栽毛竹,有竹林面积20000多亩,户均约50亩。以前,村里大多数人守着翠竹林,靠卖竹子养家糊口。但这些年,行情不好,价格越来越低,成林后,村民大多低价卖给广东、福建等地客商。

为走出困境,2018年,当地政府帮助塘背村建立了“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市场产业结构模式,吸引村民回村创业就业。

为服务乡村企业,相关部门及时出手,整理出了近几年出台的涉农优惠政策、小微企业普惠性减免等各项政策,送上门、讲政策,帮乡村企业一笔一笔算清明白账,并收集疑虑问题。通过全流程跟踪服务,确保乡村企业精准享受到政策的红利,打消了村民们的各种疑虑。

“以前,我觉得外出打工太累,总想回村自己开厂,可又担心成本太高、税负太重、开发票不方便等,迟迟不敢下手。在工作人员的悉心讲解下,了解到国家有这么多好政策,扶持小微企业,这才让鼓起了勇气。”毛竹加工厂老板肖瑞洲道出了回村的原因。

在谈到经营状况时,肖瑞洲兴奋地说,“我的厂之所以经营得红红火火,多亏有干部们帮扶,是他们提供“一对一”辅导,及时告知我申报即享,一年下来能省下3万多元,这笔钱,我又可加以大投入,可多雇请几个工人。

村里的各类毛竹加工厂越办越好,生意越来越红火,对人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许多无钱办厂却又想回村生活的村民们瞅准了机会,纷纷从外地赶回来打工。

“有了国家支持,我们靠山吃山,耕山致富的信心更足了,家门口上班每月可以挣工资,下班后,还可以管理自家毛竹,成材后卖回厂里,也可以合伙办厂搞竹子深加工,一年下来,有三四万元收入。”正在凉席厂上班的肖启林高兴地讲述着。

“外面的世界再大再好,也不如在家自在。”这是当下塘背村村民的心声。

很多回村做事的村民和肖启林一样,靠着“金竹子”养活自家,盖起了新房,用上了各式各样的新家具、新家电,别提多滋润了。

在深秋阳光的照耀下,在二晚丰收的田野上,塘背村的富民产业,正越办越好。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