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户杨中美:明目啊,固肾啊。
桑树主要分为叶桑和果桑,叶桑主要取叶,果桑主要取果,结的桑葚较大。《本草纲目》里这样描述桑椹的药用价值,桑椹具有通血气,生津止渴,令人耳聪目明的功效。
所以一到长桑葚的季节,郑志军就经常给儿子买桑葚吃,儿子也养成了爱吃桑葚的习惯。2015年,郑志军的儿子考上了大学,郑志军有一次到大学去看望儿子,儿子无意中问了郑志军一句话, 至今郑志军都忘不了。
儿子郑铂玮:没带桑葚过来,我就问他为什么没带桑葚,我就不太开心,因为我爸爸每次来看我他都会带桑葚来给我吃,这次突然没吃到,不太开心。
郑志军:那时候桑葚没了,所以说,桑葚在我们漳州这边,一个月之内,产完就没了,季节很短。
爱子心切的郑志军把儿子的需求当成了一件大事,他开始思考,如何让儿子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桑葚呢?他想到了把桑葚开发成一种饮料,这样儿子就能经常喝到,而且现在近视的年轻人很多,桑葚饮料的市场巨大。
郑志军:几个同学一起来我们家的时候,三四个都是戴眼镜的,我就想,孩子如果能够喝,保护视力的饮料,那该多好。
郑志军的风格是想好了,就马上行动。谁知道真正做起来却困难重重。
做饮料需要大量的桑葚,当地农户种植量很小,郑志军想发动大家大规模种植,可农户们都不感兴趣。
种植户杨中美:你要卖给谁啊,那投资是很多的,一亩地最起码也要好几万元,怕你卖不出去?对。
当地农户不愿意大规模种桑葚,最主要的原因就跟桑葚的特点有关。
种植户杨中美:(摘下来)两天就不行了,两天就坏掉了,要在冰箱里冻起来,差不多能保存三天左右,那要是种多了卖鲜果还不好操作了,对啊,当然了。
桑葚不好保存,也不好运输,销售的半径很有限。如果种多了卖不出去,很快就会成为一堆烂果子。
为了解决原材料问题,郑志军把杨中美作为突破口。杨中美是当地的一名村主任,思想比较活跃。他跟杨中美签订了收购合同,解决了杨中美的后顾之忧。杨中美的种植面积越种越大,现在已经种了100多亩。
每年的三四月份,桑葚就开始丰收。桑葚果实不大,采摘起来比较麻烦,手是最好的工具。
记者:你们为了保证质量和速度,所以必须用手,对,它的力度容易掌握,不然用剪刀,桑葚就掉到地上去了。
这样用手采下来以后,果形饱满颜色深的可以拿到市场上当鲜果卖,价格更高。而果形小,颜色青一点的,就可以卖给郑志军加工,这增加了种植户的收入。
郑志军:市场销售的桑葚,都是全黑的,个头均匀一点,比方说像这种小一点的,做生产加工就没关系,而市场销售的个头都要这么大。
看到杨中美种桑葚效益很好,周围的村民也开始跟着他种植桑葚。但本地的桑葚只在每年的三四月份上市,为了保证收到足够的原材料,郑志军开始放眼全国。
他在全国布局收购桑葚,每年的三月下旬到四月中旬先收购福建的桑葚,四月初到四月底则迎来了广西的桑葚,四月底到五月初,四川的桑葚又上市了,五月份收获的是新疆的桑葚,收购期延长到两个月。他建立了一个冷库,用于储存收购来的桑葚,保证原材料的供应,实现全年加工生产。
从研发到上市,郑志军快马加鞭,仅用了半年时间。2015年年底,他的桑葚汁做出来了。郑志军把目标消费者定位为学生。怎么吸引他们呢,郑志军经常举办一些学生喜欢的活动。
2017年4月22日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
这是一种在国内比较流行的运动,叫泡泡跑,参加者在跑步的过程中要穿过泡泡,让参与者既玩到了泡泡,又锻炼了身体。
泡泡跑最特别的地方,就是泡泡,泡泡越多,参与者越兴奋。
市民:泡泡很多很好玩,你冷不冷,今天玩成这样,不会。
郑志军:你看小孩子都在这边玩,玩得整身都湿透了,我想这个应该也是他们一辈子当中最有趣的一个活动。
市民:提到泡泡,不管是大人小孩,都会很兴奋,一种很梦幻的感觉。
每一次举办这样的活动,郑志军都会通过挂广告牌和送饮料的方式做宣传, 2016年,借助宣传,郑志军的桑葚饮料卖出了3千万元。这一年,郑志军还在当地增加了自动售卖机这种销售渠道,企业全年销售额超过三亿元。
他总能从生活中发现商机。曾经最怕中暑的他,却从中暑中悟出商机,把谁都不看好的生意,做到年销售两亿元。而儿子的近视,再一次刺激他抓住商机。原本房前屋后不起眼的水果,帮他敲开了另一扇财富之门。郑志军,如何做到?
在福建省漳州市,有一个叫郑志军的人,说起他的故事,当地人都觉得他发现商机的本领那是太厉害了。比如:在海边渔民流汗多、怕中暑,郑志军就能从中发现商机,一款产品做出来就是两个多亿的年销售额;再比如,看到儿子近视戴眼镜,他又发现了商机,研发的产品一年就能卖出几千万元,这个郑志军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2017年4月14日,记者到福建省漳浦县采访,正赶上当地村民在采收桑葚,村民们说,桑葚的挂果期只有20多天,眼下正是采收的高峰期。
记者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这些采摘工人的手,全是血红色的,好像流了血一样。
现场:手怎么这样了?采流血了还是怎么着?不是流血了,这是桑葚的颜色,桑葚天然的色素就是这样的,不是流血了,跟血一样,非常红。
记者:采多长时间才能把手采成这样?一天就这样了,不过这样也没办法,洗也洗不起来,一天就这样,对,好洗吗,不好洗不好洗。
记者:那为什么不带个手套或者拿把剪刀?
郑志军:不能,不方便,它这个采摘要慢慢采,要像这样子,掐,掐一下,小心翼翼,不然会伤到这些枝。
工人们全用手工采桑葚,采摘速度比较慢。
记者:一天能够采多少斤?
种植户杨中美:七十斤左右,七十斤,七十斤左右。
记者:那得花多少工钱。
种植户杨中美:一天就是一百元工钱。吃的午餐就没算在内,还有矿泉水。
当地种植户告诉记者,桑葚不仅采摘成本高,而且还不易保存,采摘下来的桑葚,只能存放两三天,不方便销售,正因为这个原因,很多农户都不愿意大规模种植。
然而,郑志军却鼓励当地农户大规模种植桑葚,而且告诉大家,种出多少他要多少。
郑志军是一名饮料生产商,这是郑志军位于漳州的一家工厂,像这样的厂他在全国有3家,2016年一年销售额达到3.5亿元。一天时间,他的工厂就能生产饮料60万瓶,如果用10吨的卡车来装,能装满40车。
郑志军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在采访中,漳州的很多企业家告诉记者,郑志军出名不仅因为他事业做得大,而是因为这个人的创业经历,他的亿万财富是从骑着一辆三轮车进货送货开始的。
漳州市青年企业家协会会员刘小琪:“这种水平的人,竟然原来是踩三轮车卖罐头的,居然有这么大的一个事业观,我是真心话,我个人觉得真的是感到非常神奇。现在漳州大家都知道,每次在谈到这个事情,大家都把这个当案例在谈。”
漳州市某贸易公司董事长陈文娟:“骑一个三轮车,而且是人力踩的三轮车,也会经常向他取取经,我本身也是属于业务出身的,也是要跟他一样,他也是我的偶像之一。”
郑志军的创业故事是从这家批发市场开始的。
他高中二年级就辍学了,没有学历,没有专长。1990 年,17岁的郑志军来到批发市场卖罐头,每天都要蹬着三轮车进货送货,最痛苦的是在三伏天,炎炎烈日下皮都晒爆了,中暑是常有的事。
郑志军:“打赤膊在送货了。”
郑志军:“车把上系一个毛巾,擦擦擦,有点晕倒了那个状况。”
郑志军在罐头行业这样摸爬滚打了十年,积累了一百多万元。没想到却因为一个错误,不仅耗光积蓄,还背上了百万外债。
2000年初,郑志军看到市场上茶饮料销售很火,郑志军也立马冲进去,想分一杯羹。他在自家这个院子里办了一个茶饮料厂,可是没特色没名气,很难卖,经营了3年,不但没赚到钱,反而欠下 100万元外债,这让他寝食难安。
郑志军:“一想也是睡不着,有时候经常去走市场,都走到那个三更半夜,十一二点才回来,找客户聊,因为当时心里急,100万元,这么大 的数目。”
那段时间,成了郑志军人生中最煎熬的时光,别人都劝他退出饮料行业,可他却不服输,整天在那琢磨怎么闯出一条生路来。2003年夏天,郑志军还真琢磨出了一条门道,成就了自己的亿万财富。
这里是福建省的第二大岛—漳州市东山岛。每天上午,出海的渔船满载而归,港口也随之喧闹起来。炎热的夏季,繁重的体力劳动,渔民们害怕的就是一件事——天热中暑。
记者:“今天打了有多少?”
渔民:“1000左右石。”
记者:“在海上打鱼的话,打多长时间一天?”
渔民:“一天要20个小时。”
渔民:“在这种天气下,中暑是很平常的事情。”
记者:“以前中暑的话怎么办呢?”
渔民:“我们以前中暑的话,如果船上配医生就打盐水。”
为了防中暑,同时补充体能,渔民每次出海都要买上几箱葡萄糖和生理盐水。2003年夏天,郑志军来东山岛办事,发现了渔民的这一习惯,原本在海边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他却从中看到了商机。
郑志军:“应该说是特别兴奋,捕捉到了一个商机。我就想说,如果我们能够做出一款这种饮料来,能够让渔民这种重体力劳动活的人,来喝这个饮料,那肯定非常好。”
以前蹬三轮车,最怕的就是中暑,这个发现让郑志军突发奇想,能不能做出一款含盐的饮料,既解渴又补充体能,还可以预防中暑。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别人,可大家却都笑话他,喝起来咸咸的饮料,这事儿听起来就不靠谱。
郑志军的哥哥郑志勇:“所有的饮料都是甜的,就你一个是咸的。有很大的风险”
饮料企业董事长郑国贞:“不是很看好,因为他这个,一个就是说市场太单调,卖给渔民的话,不外乎就是渔民这些消费者而已,是不是?”
做茶饮料已经摔了大跟头,还欠着百万外债,现在竟然做一款含盐的饮料,大家劝郑志军不要瞎折腾。郑志军却认为,福建很多地方临海,渔民数量也很庞大,如果产品开发成功,应该很有市场。他回到漳州市做调查,发现当地市场没有含盐的饮料。从东山岛回来的第二天,他就拍板决定,这件事要干,而且马上就干!
郑志军:“一个是防止中暑,还有一个补充能量,没有一款这么解渴的饮料。我觉得这种反而就是机会,大家觉得不是机会的时候,我觉得我们这个正好是个机会,赶紧做。”
一没技术二没钱,干的还是没人看好的事,别人都说不可能,但郑志军竟然把这事干成了,现在一年销售额超过了两亿元,如果说这是一个财富神话,那么,郑志军是怎么做到的呢?
从东山岛回来的第二天,郑志军就行动起来,四处寻找研发新饮料的人才。通过朋友介绍,他找到了吴鸿博,吴鸿博当时在福建泉州一家饮料厂任生产厂长,是当地饮料行业很有名气的专家。郑志军软磨硬泡,好不容易把他请到自己的厂里参观,但是看完之后,吴鸿博只说了一句话,就扭头走了。
员工吴鸿博:“这是我见过最小的工厂,这还够不上是一个工厂,只算是一个小作坊。”
吴鸿博的话让郑志军很受刺激,他下定决心干了一件事。当一个月后郑志军再次把吴鸿博请过来时,完全改变了吴鸿博的态度。
原来,郑志军不是把吴鸿博带到老厂,而是带到这片厂区。那时候已经打完地基,郑志军说这就是他以后的新工厂,吴鸿博看得目瞪口呆。
员工吴鸿博:“我就觉得很惊讶,这么快,那我到现场看的时候,地基已经出土了,地基已经起来了。”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郑志军如何做出这么大的改变呢?
原来郑志军说服了家人,哥哥和姐姐给他筹集资金90多万元,随后他迅速承包了土地,设计了图纸,联系施工单位开工,在那一个月的时间里,郑志军几乎不眠不休,人也消瘦了一大圈。
郑志军的妻子:“经常半夜一两点,两三点回来,他可能觉得睡觉比较浪费时间吧。”
郑志军的助理:“他在前面,我就在后面跑,拿着本子。”
记者:“走路特别快?”
郑志军的助理:“对,他谈事情也特别快,如果我们去晚了,他都和客户都谈完了。”
郑志军闪电般的行动力,终于打动了吴鸿博。
吴鸿博:“一有想法就马上干,这个人是很有激情的,而且肯定会干出一点名堂,预感就是他会干出一点名堂,在那边就马上提出辞职了。”
吴鸿博担任了郑志军的研发总监,半年后饮料样品研究出来了。郑志军拿给渔民品尝,听取他们的意见,再进行改进调整。渔民最看中的是快速降温,郑志军觉得,这也正是产品以后的卖点,他让研发人员把快速降温功能当作重点研究。历经几十次试验,2004年5月,新饮料终于成形。郑志军现场做了一个对比实验。
郑志军:“这个是我们的产品,这个是市场上买回来的运动饮料,然后我要做一个实验,在一分钟之内,看哪一个降温快,降温是多少,你帮我把它记起来。”
记者:“行。”
郑志军先测量了三种饮料的原始温度。
郑志军:“33.9摄氏度,30.8摄氏度,29.4摄氏度,好。”
然后再分别把它们倒入量杯之中。等待一分钟时间,每种饮料的降温结果就出来了,郑志军的饮料降温防暑效果明显。
郑志军把价格定在2元1瓶,比同量的葡萄糖和生理盐水要便宜,因此很快在福建沿海地区推广开来。渔民出海都要买上一些放在船上。
饮料上市2年后,到2006年销售额接近2000万元。
但是,郑志军觉得只卖给渔民路太窄,他把饮料定位成运动饮料,向运动流汗的人群推广。郑志军认为最好的宣传方式就是与运动结合。他赞助了一系列体育活动,比如像这种国外比较流行的彩虹跑。
郑志军:“现在年轻人就是需要这种刺激。”
工作人员:“刚才够不够,说一下。够不够说一下,不够再来。”
郑志军:“投降。”
除了组织这些活动,宣传他的饮料产品。郑志军还在福建的媒体上投放广告宣传,销路逐渐打开。到2014年,郑志军的产品不仅有运动饮料,他还利用当地的水果资源,增加了芭乐芒果等果汁饮料,一年销售额超过2亿元。
郑志军不仅从渔民流汗上发现商机,过了不久,他又受儿子近视的启发,发现了另一个诱人的商机,这个商机后来让他一年卖出了3千万元。
2014年,一直忙于生意的郑志军,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的宝贝儿子怎么戴上眼镜了,平时无论看书,还是用电脑,都离不开眼镜,郑志军看了心里很不是滋味。
郑志军:感觉我们这个父母好像有点责任,包括你看,我没有戴眼镜,我爸爸没有戴眼镜,我妈妈没有戴眼镜,我老婆也没有戴眼镜,我们家就出了他一个戴眼镜,这种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郑志军很心疼,他想给儿子吃点对视力有帮助的食物。
在郑志军老家,房前屋后都种有桑树,每年的三四月份,新鲜上市的桑葚成为一种很受欢迎的水果,而且当地老百姓传统认为桑葚有一种特殊的功能。
郑志军:我们当地这边对桑葚也是家喻户晓的,就是有明目(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