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时分,户外烈日炎炎。12点多,刚下班的陈卫勤马不停蹄地赶到农场,沿着田边转了一圈。“农业是碗辛苦饭,再忙一天也得来这儿走几趟,天气炎热更得来。”和记者说话间,陈卫勤手脚麻利地拔除了田边的几根杂草。今年44岁的陈卫勤,是泰州市海陵区苏陈镇张家院社区党总支书记,同时也是泰州市中卫水稻种植合作社负责人,“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 ‘家庭农场主’。”陈卫勤笑着说。

虾农致富经央视_致富经虾稻共作_致富经河虾

在他的合作社,稻田其实也是虾塘。将水田四周挖出深沟养殖龙虾,田中间种植水稻,如此实现“虾稻共作”新模式。稻田不施肥、不打农药,龙虾在良好的生态环境里自由生长,产生的排泄物又能为水稻提供养分,形成良性循环。 身为村干部,陈卫勤为什么又当起了农场主?“其实种田我也没多少经验,当初流转土地纯粹是想为乡亲们做点实事。”陈卫勤介绍,张家院社区是纯农村社区,全村仅水田就有1000多亩,过去这些水田主要由各家各户自行种植水稻,且村里主要劳动力都在外打工或做生意,留守种田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妇女,不仅辛苦,收益也低。

致富经河虾_致富经虾稻共作_虾农致富经央视

2013年,陈卫勤进入张家院社区担任居委会副主任,当时社区两委班子正研究对村里的农田进行集体流转承包,由于村里无人肯承包土地,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外地种植大户,社区决定由村干部带头承包。陈卫勤早年做生意有一定经济实力,见此情形,他主动和另一名村干一起流转了村里的一千多亩水田。2015年,他的合作社正式成立,这时,他不仅社区干部,又“兼职”当了种粮大户。 土地流转下来,如何取得更高收益,陈卫勤一直在思考。偶然的机会,他跟着海陵区农业农村局组织的考察团去宿迁参观农业项目,当地的“虾稻共作”种养模式引起他的关注,成熟的模式、完备的产业链以及良好的经济收益,让陈卫勤觉得前景甚好。回来后,他又辗转湖北、安徽等地考察,到高邮、盱眙等地参观,最终决定在张家院开展“虾稻共作”。

虾农致富经央视_致富经虾稻共作_致富经河虾

长久以来,张家院社区一直都是传统种田方式,“从来没人搞过稻田养殖,到底能不能行?”村里很多人持怀疑态度,更没人愿意跟着一起干。2017年春,已当选为社区党总支书记的陈卫勤在村里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40多亩水田,分成5个塘口,“每亩投放了200斤左右虾苗”,陈卫勤印象深刻。这期间,风险与希望并存,“其中4个塘口基本算顺利,只有一个塘口虾苗放进去每天能捞出一大塑料桶死的,补苗都没用,最后几乎‘颗粒无收’。”陈卫勤通过各种方式四处“求医问药”,终于第二年这个塘口也恢复了正常。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起,陈卫勤的“虾稻共作”迎来稳定营收,相比以前单纯种水稻,每亩能增收2万元左右。去年,刨去成本,陈卫勤净收入20多万元。玩转了龙虾和水稻,陈卫勤又大胆创新,在虾塘里投放了螃蟹苗,每年秋风起时,螃蟹的收益也很可观。如今,合作社的“虹禾香”无公害大米、龙虾、螃蟹已成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眼下,正值龙虾捕捞季,陈卫勤的虾稻田每天都有稳定收益,“今年收成不错,秋天螃蟹销售正常的话,收入有望比去年翻倍。”

致富经虾稻共作_虾农致富经央视_致富经河虾

在致富路上,陈卫勤更是当起了“领头雁”。有了他的成功先例,不少村民跃跃欲试,纷纷向陈卫勤取经,他也乐当“师傅”,不仅将自己的经验技术倾囊相授,还为其他养殖户解决各类难题。“刚起步那会儿,技术、资金都不够,陈书记手把手教我,还帮我筹到30万元借款。”农场主李诚对陈卫勤充满感激,如今他的农场一年纯收入有15万元左右。 俊宇家庭农场、李诚家庭农场、螃蟹养殖基地……一批家庭农场如雨后春笋般在张家院社区兴起,龙虾、大米、螃蟹成为社区的特色招牌,随之而来的是村民们愈发红火的日子。 交汇点记者 卢佳乐 通讯员 赵璐 徐洪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