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 致富经_沂南致富_沂南致富能人

陈丙福,男,1970年生,大专学历,中共党员,沂源金飞洋果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沂源县南鲁山镇流水锶乡共同体党委书记,流水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山东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淄博市第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人大代表,获得“山东省担当作为好书记”“山东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齐鲁乡村之星”等荣誉称号。

沂源金飞洋果品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12月。合作社成立以来,在乡村振兴道路上,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大力推行“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实现了由小到大、从弱到强的飞跃,把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建设成了年集体经济收入80万元、人均纯收入2.5万元,连续20余年未出现信访问题的富裕村、和谐村。合作社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果树学创新团队示范基地、市级示范社等,是山东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基地,第一处“沂源红”苹果现代栽培示范基地,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科研教学实习基地,科技部苹果节本增效绿色优质技术示范基地。

一、为何从事农业创业就业

2004年以前,陈丙福在企业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人脉资源和财富。2004年,陈丙福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在管理好村里事务的同时,注册成立了山东沂源华康食品有限公司,从事桔梗系列酱菜加工和桔梗保鲜产品来料加工业务。桔梗酱菜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制作成美味酱菜食品的同时兼具保健功能。桔梗保鲜菜主要出口韩国,其在韩国市场上占据50%的市场份额。因方向正确,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年均经营收入达到2000万元以上,年均利润达到300万元以上,带动了当地200户农户,户均增收1.6万元以上,公司被评为淄博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创办公司成功之后,陈丙福不忘父老乡亲,针对村里山多地少、村集体经济薄弱、村里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一些年老的村民不懂果树管理技术、有些年轻村民不愿管理果树、大多数村民还处在贫困之中等问题。陈丙福思虑再三,毅然从自己的公司——山东沂源华康食品有限公司利润中拿出287万余元,作为土地经营权流转保底收益,创办了沂源金飞洋果品专业合作社,带着村民一起推动山区果园规模化经营,带动村民共同创业增收。

二、为何创办领办农民合作社

(一)创办原因

以前,村里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村里面临大量土地撂荒、果树老化、苹果产量和质量下降等问题。如何改变现状、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发挥党组织的影响力,陈丙福认为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是最有效的途径。合作社能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合作社的经济优势以及社员群众的能动性结合起来,实现村集体和农户双增收。2013年,陈丙福在深入分析村情的基础上,经多方学习考察,最终决定做活土地这篇“文章”,坚定了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走集体化集约化发展道路的信心,确立了“引导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采取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流转村民土地、建设大规模种植基地的方式,推动苹果种植产业转型升级,进而增加土地产出效益,带动农户增收,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二)创办历程

土地是老百姓的“命根子”,想让村民将手里的“一亩三分地”流转到合作社谈何容易,陈丙福、村“两委”一班人以及合作社理事会为此制定了引导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子。“刚刚吃饱饭就开始瞎折腾!”一开始有些村民不理解。“赚了钱是大家的,赔了算我自己的。”为了稳定大家情绪,陈丙福自己先垫资,带头加入了合作社,并先后召开村“两委”会议、村民代表会和党员大会20余次,发放明白纸600多份进行大力宣传,邀请专家为村民讲解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优势以及办合作社的好处。经过坚持不懈地引导、深入细致地工作,不仅本村220余户村民愿意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周边村90余户村民也在同意书上签了字。2014年,沂源金飞洋果品专业合作社正式注册成立,成为沂源县“沂源红”苹果种植面积最大的合作社之一。

合作社成立后,大力推广基地化、园区化、标准化种植方式,高标准建成了1000亩“沂源红”富锶苹果示范园、500亩大榛子种植园,配套建成了大榛子深加工车间和果蔬冷藏保鲜库;利用富锶水资源优势建成了富锶草莓产业园、珍珠油杏种植园、猕猴桃种植园等5000亩富锶农产品产业园;对基地果园进行了“水肥一体化”改造,推行节水灌溉,购买无人机开展无人机飞防打药等,有效提升了合作社农业科技化、标准化、数字化水平,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方式,促进了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了一二产业融合。下一步,合作社将充分利用本村“锶”资源,依托“流水锶乡”品牌,发展乡村旅游、果品(苹果、草莓)采摘、农家乐业务,向第三产业延伸。

三、合作社发展最具特色的环节和领域

作为合作社的带头人,陈丙福始终牢记自身职责和使命,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履职担当、干事创业,始终坚持以党组织为引领,将合作社的发展、运营和管理纳入村党支部重点工作。富锶苹果基地始终坚持采用标准化、现代化生产经营模式,打造出了全县规模最大的“沂源红”苹果现代农业示范园,迈出了合作社带领群众致富的关键一步;后又在上级党委的指导下,采用“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运营,将全村的贫困户全部吸纳为合作社成员,为贫困户实行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服务,提升其致富能力。

为加快推进合作社可持续发展,陈丙福就乘势而上,决定由村集体投资8000万元,建成1000亩“沂源红”富锶苹果现代农业示范园。同时他又积极对接,依托长江防护林项目,由村集体投资110万元,建成大榛子基地500亩,栽植大榛子4.4万株;随后又投资为大榛子基地配套节水灌溉设施、大榛子育苗基地和大榛子加工车间各1处,整个项目实现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利润200万元。

为了保证示范园产品的品质,陈丙福带领村“两委”成员和村里的技术骨干,多次请教专家并外出学习,为合作社引进利用沼液沼渣、生物反应堆、水肥一体化技术,同时建立了生产资料自供系统,选用无害化生产资料,进行循环农业生产,生产安全优质苹果。

果园进入盛果期后,为了更好地做好销售,陈丙福组织召开合作社成员大会决议,建造了可容纳400吨水果的冷藏保鲜库,并打造“沂源红”苹果品牌,注册了“馋流水”品牌。只要有了品牌,合作社的苹果就不愁卖,老百姓就有了保障,村集体就有了收入。这个果园陈丙福是没有股份的,所以他也没有收益,可是他却要不停地投入,不过他从不计较。他自己常说,只要把事情干起来,给村集体和老百姓带来利益就行,也只有这样,老百姓才会信任他。

收益有了,如何分配?陈丙福又开始想办法了,他先后召开了十几次村“两委”会和村民代表会,决定实行“土地流转租赁费+社员年底分红+合作社打工工资”的利益分配方式,最大限度保障村民和集体的共同利益。按照这一方式,村民可获得三方面的收入:一是有稳定的土地流转收益;二是土地流转后的村民成为合作社成员后,可按股收益分红;三是成员还可以到合作社务工,成为合作社工人,按照市场价给予劳动报酬,增加其工资性收入。另外,基地年收益的10%归村集体经济,60%归合作社用于基地正常管理运营,从而使村集体和个人利益“捆绑”在一起,助力实现双增收、双脱贫。村集体收入由以前的0元增加到现在的年均8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由原来的2300元增加到现在的2.5万元。

四、合作社人才培养工作

(一)最值得自豪或骄傲的事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合作社要壮大,技术人才是保障。陈丙福深知“人才”在合作社运营中的分量。合作社经常聘请科技人员围绕合作社发展需要开展专项研究或指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重点加强新技术、新品种的培育与推广,培养合作社果树修剪专家21名、果树无人机飞防操作手6名,极大地提高了合作社的种植技术水平。为了进一步促进合作社人才培养,由县农业农村局牵线,陈丙福与山东农业大学对接,多次邀请大学专家到合作社进行教授,对果品产业新品种引进培育、先进生产管理技术推广应用进行指导。另外,合作社吸纳村里14户脱贫户为合作社成员,优先为其进行技术培训。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成为果树管理技术骨干,结束了靠打零工赚钱养家的历史,再也不用为了生活而四处奔波,年收入达到6万元以上,实现了在家门口致富的梦想。

(二)面临的最大困难或挑战

在外人看来合作社发展已经步入正轨,并形成规模。但是陈丙福深刻认识到,合作社依然面临着许多困难。一方面是合作社的骨干力量学历不高。虽然他们在农村属于头脑灵活、有实践经验的农业“土人才”,但是对于农业科技和市场经济认识不足,发展意识不强,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高精尖管理人才缺乏。近年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高科技农民少,有开拓能力的人才严重不足,导致农业技术推广率和生产效率不高,限制了合作社的发展。

(三)在培养合作社接班人方面所做的尝试和努力

针对合作社年轻优秀人才匮乏、特别是农业技术人才短缺等问题,陈丙福创新建立合作社“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以“人”这个关键变量激发合作社及产业发展一池“活水”。通过“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合作社招募发展高效农业的产业合伙人落户合作社,吸引青年人才返乡创业的创业合伙人落户合作社,借力金融赋能做大产业的农金合伙人落户合作社,邀请在外能人反哺家乡的乡贤合伙人落户合作社,携手村集体链接资源的共建合伙人落户合作社,携手共进、合作共赢,开启乡村振兴新篇章。目前合作社已引进农业产业合伙人2位、创业合伙人1位、乡贤合伙人2位,与山东农商银行、省农担建立金融合作关系。通过开展各类人才落户合作社,合作社做到了后继有人,为合作社规范持续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意见和建议

陈丙福认为,合作社健康持续发展需要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人才,加强农村人才培训是提升合作社人员队伍素质的重要环节。他希望,能有更多结合实际的提升合作社人员素质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政府能出台更加优厚的人才政策,加强经费保障,营造人才回引“软环境”,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发展,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或提供服务,从而快速改善合作社人才队伍结构,有效提升农民合作社人员整体素质。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