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多久这些鱼卵就变成了一尾尾小鱼。

可是有人说,有了鱼苗,也不一定就能养成三文鱼。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三文鱼终生在海流中逆水游动,养鱼池里没有海流,就破坏了三文鱼逆水游动的习性,影响它的正常生长。

其实,刘鹰心里早就明白,三文鱼的生长习性就是逆流而上,不停游动,所以人们称这种鱼是水中“奔跑者”。

那么,怎样让养鱼池里水动起来,模仿大洋中的海流呢?一开始,刘鹰他们采取了一个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地下海水抽到养鱼池里,形成水流后,接着就排入大海。这个办法虽然简单,有效,但是长期下去会给地下水资源造成巨大浪费。此法不可取,还得另找新的途径,而且是一种节能降耗的途径。

为此,刘鹰采取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的办法,这种办法就是让养鱼池里的地下海水实现循环利用。

刘鹰说,比起那种长流水来,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的节水效率是非常惊人的。

【采访】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刘鹰 研究员:以这个池子为例吧。这个池子大概是100立方米,如果是流水养殖的话,每天需要添加3000立方米新水,而循环水养殖,我们每天添加不足100立方米新水就可以了。

这样做虽然能大大减少地下海水的提取量,实现节约用水,但是,由于用水量的减少,养鱼池内的水是缓慢流动的,这缓慢流动的水对于三文鱼来说,就如同一池静水,不符合三文鱼生长习性。如果加大水的流速,必须增加水泵,这样又增加了电能的消耗量。怎样才能做到既节水,节能,又能让养鱼池内的水产生海流呢?

在既节水、又节能的前提下,让养鱼池里的水形成海流,刘鹰可伤了不少脑筋。最终他在养鱼池的形状上入手了。

【采访】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刘鹰 研究员:一般的养鱼池都是方形的,但是方形的养鱼池有四个大大的死角,不利于水的流动。

刘鹰把养鱼池由方形改成八角形的了。那么这八角形的养鱼池,怎样让里面的水能产生涡流呢?

【采访】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刘鹰 研究员:这是进水管,而这个进水管不让它从顶端冒水,而是让它沿着池壁从一个侧面冒水,这进水管的侧面都打有射水孔。当打开进水管的阀门,这水就冲一个方向射入池内,池内水体会旋转起来,形成水流。

刘鹰在改造养鱼池的同时,对进水管的进水方式也改了,把底下堵死,让水透过这排小孔,直接沿着池壁向外喷射。那么,这种出水方式与八角形的池壁有什么关系呢?

【采访】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刘鹰 研究员:这旋转起来的水体撞到池壁八个角时,就会向内翻卷,形成一个内层水流。这样就成功地模仿出了海流现象。

从进水管出来的水呈横状沿着池壁喷射,推动了整个水体朝一个方向旋转,在旋转的过程中,由于水与池壁的撞击,部分水体又产生了使鱼能感觉的另一股水流,这样水中的三文鱼就感觉与海洋里一样了,不停地顶着水流向前游动。

封闭式循环水养殖,鱼的吃喝拉撒都在水池子里面,未食的饵料、饵料的残渣及鱼的粪便都与养殖水体混在一起,这样不但会影响水质,而且容易产生水溶性有害物质。如果这些东西不能及时排出水池,就会导致鱼类发病,甚至死亡。刘鹰有何办法来清理此物呢?

【采访】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刘鹰 研究员:这是排水管,排水管上面我们分布了很多小孔,清洁水都通过上面的小孔进入循环水管,底部比较脏的水,含有残饵粪便比较多的水就通过这个缝隙进入排污管,流到池子外面的污液分离器进行处理。上面那几排小孔主要是排出池子面形成的泡沫。

当水体旋转起来后,水中的粪便、饵料微粒、未食的饵料都会集中的池底的中心位置,而排水管则安装在这个位置。水池子里的清水通过排出管中部的小孔进入循环系统,水底中的残渣、粪便通过排水管底端的缝隙流在池外,而水面的泡沫等悬浮物又通过排水管上面几排小孔排出去了。

这些水是循环利用的,排出去的水,还会重新流入养鱼池里,为此,刘鹰在每一排养鱼池循环的末端都安装了一个这样的装置。

【采访】:

记者:这是什么装置?

刘鹰:这是履带式机械过滤系统。在生产过程中含有残饵 粪便的废水经过管道流入这个系统,然后这个机器表面覆盖了一层滤网,当水经过这个滤网时,一些残饵 粪便等杂质就被拦截在我们滤网的表面。

这些过滤装置每天都在工作,不停地对整个循环水进行过滤。时间稍一长,这过滤网上面就附着着不少被拦截下来的杂质,其过滤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不过刘鹰在设计这种装置时就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并有自己的应对办法。

【采访】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刘鹰 研究员:当滤网的过滤能力达到一定的限度的时候,这个机器就自动工作,然后随着这个机器旋转,这里边我们有一个反冲力装置,就可以把拦截在滤网表面的杂质冲刷掉,从而可以正常工作。

鱼粪便、饲料残渣等这些肉眼能看到的东西都被过滤出来了,而那此由鱼的粪便和饲料残渣在水中产生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我们肉眼看不到,但对对鱼的生存构成危害物质又如何处理呢?

【采访】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刘鹰 研究员:这是环状的生物载体材料。起什么作用的?它的主要作用是净化水体中一些水溶性的有害物质。

我们把这种材料放在水体里边,然后大量的爆气,它就在水体里面像沸腾状的运动。

在运动过程中,很多微生物就会附着在材料的表面,形成生物膜,生物膜就以氧氮作为营养源进行代谢。这个过程就可以把氨氮转成亚硝酸盐,然后转成硝酸盐。最终去掉水体中的对鱼类生物有害的氨氮。

养殖水体经过物理过滤和生物过滤,清除了杂质和各种有害的物质,有限的水可以安全地循环利用了。

在确保养殖水体安全的同时,刘鹰在饵料投入上也想办,尽量地减少饵料在水体中的沉积。除了鱼的排泄物的处理,控制饵料对水质的污染。

【采访】:

记者:噢,喂鱼呢,你这么一点一点地往里扔是不是太小气了,你大把把地往里扔让鱼吃去呗。

刘鹰:哎,你不能这样投喂,你这样投喂缺点就很多了。在生产中,我们要求是小批量精准地投喂,它在这池里面需要一定的沉淀时间。

刘鹰进行过精确的计算,养殖水体3.5米深,饵料从水面落入水底需要20秒的时间,他提出的小批量精准地投喂,就是保障饵料在落入水底前被鱼吃掉。在养殖三文鱼的初期,无论是像刘鹰的专家,还是普通员工,都是用手工投饵的方式来控制投饵的数量和间隔时间。既便是这样,也很难做到对饵料的精准控制,而且还费时费力。在这种情况下,刘鹰搞出了一套自动化控制精准计量投饵的机器。这套投饵机由主料箱、投料箱和一条轨道组成,别看它结构这么简单,自动程度却很高,精度很准确,而且还会根据投料箱内的饵料的多少来自动加料。

【采访】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刘鹰 研究员:到了设定的投饵时间以前,饵料机首先判断它内部的饵料量能不能满足这次投喂的要求,如果不能满足设定要求,----还是不懂。怎样判断呀?是有数据吗?就会自动地行进到我们投加筒下面,然后通过真空泵自动地把饵料加到投料机里面去。

投料机加满后,就沿着轨道行进到每个养鱼池上方中心位置,开始自动投料了。它先将饵料流入这个碗状的容器内,然后旋转起来,利用离心力,将饵料均匀地抛撒在水池中。不过,我们发现,它每次抛撒饵料的数量和上下间隔的时间都是根据池内鱼的多少与个体的大小而定的。

【采访】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刘鹰 研究员:根据目前鱼的大小和重量,我们每次投喂的重量是200克,间隔时间是20秒左右。为什么要这样投喂呢?我们发现,每次投放200克左右的饵料,鱼全部摄食完需要15秒。

每次投放200克,保证鱼在15秒内吃完,间隔5秒钟后,再投一次。这样既杜绝了饵料的浪费,又避免了因饵料在水中浸泡过长而对水质造成的影响。在喂料前,只要工作人员将饵料倒在主料箱里,喂料时间,喂料次数以及投料量都由投料机自动完成了。----是不是有大量的实验数据做支撑呀?

在三文鱼养殖过程中,刘鹰把别人认为的一些不可能都变成了可能,特别是水的过滤与净化,使所养的三文鱼保持着较高的成活率。信心十足的刘鹰开始尝试高密度养殖了,把三文鱼养殖密度由每立方水体20公斤提高到40公斤,以提高养殖效益,在今后的推广中,只有效益增加才能带动更多的养殖户养殖三文鱼。

当时有很多人认为,把养殖密度提高到这么大,肯定不行,因为在北欧,既便是集约化养殖,其三文鱼养殖密度每立方水体也在20公斤以下。如果加大养殖密度,水体增氧问题就不好解决了。而刘鹰的思维方式与别人不一样,他把用于航天和潜艇上的液氧弄来了,并把液氧调整到一定的密度,用一根根细管把液氧输到水里,在增加养殖密度的前提下,较好地解决水体增氧难题。

经过两年的人工饲养,这些三文鱼开始捕捞上市了。

【采访】山东省某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刘子义 技术员:这条鱼五公斤了,我们养殖水体是两万立方米,我们养殖密度是四十公斤,每立方水体。这样算起来,我们年产量是八百吨左右。

那么这在工厂里养殖出来的三文鱼与在海洋中网箱养殖的三文鱼在肉质上有什么区别吗?

活的三文鱼,现吃现宰。经过厨师的宰杀、分割,这三文鱼肉出来了。

【采访】山东省烟台市某大酒店厨师:这条鱼无论是从它的色度上看,还是从它的肉质弹性上看,都是优良的。

从感观上看,刘鹰养殖的三文鱼肉质紧密鲜美,肉色为粉红色并具有弹性,具备了三文鱼肉的基本特征,那么口感又如何呢?

【采访】

记者:好不好吃?

市民:好吃。

记者:是不是守着厂长说恭维的话?

市民:不是。鲜活的三文鱼跟那个冰鲜的比,明显的感觉到那个肉的感觉。

怎么样?好吃。口感非常好。

对于只能吃进口冰鲜三文鱼的消费者来讲,吃起来国产的鲜活三文鱼,这风味、口感的确不一样,而且新鲜、安全。

在成品鱼养殖车间里,每天都有鱼捕捞、过磅、打包、外运。

【采访】山东省某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王顺奎 部长:我们这个鱼上市之后,市场应响都非常好,已经销往全国各地。

大西洋三文鱼在烟台的养殖成功,让一位长年从事海洋鱼类养殖研究老专家感到特别激动。

【采访】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刘瑞玉 院士:这是我们在养殖技术上的一个新突破,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件大好事。我很感动。

【主持人】现在,那家与刘鹰合作的企业,正在加紧扩建养殖车间,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力争在两年内让这里的三文鱼年产量1600吨。

首播时间:每周一至周五 18:30

重播时间:每周一至周六 14:13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