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孙贵升

为激发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丽江市古城区结合地域实际探索出了发展“庭院经济”的精准扶贫路子,对家内有富余劳动力且有发展庭院经济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鼓励自主发展庭院种植、养殖,为贫困户拓宽致富渠道,不断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让脱贫致富更加持续稳定。

重楼种植致富项目_种植重楼政府有补贴吗_重楼种植利润

向阳村:发展土鸡养殖幸福花向阳开

家住丽江市古城区文化街道东江社区向阳村的张虎靠积极发展庭院经济不仅脱了贫,如今还小有积蓄。

记者来到张虎家时,他在家门口一边卖着土鸡蛋,一边正在和客户谈着生意。短短几分钟时间,张虎谈成了一笔大单,1000只鸡苗还未出栏就被客户预定了,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他笑呵呵地招呼记者一行坐下。在交谈中,记者了解到,张虎的脱贫路始于古城区住建局提供的1.5万元帮扶资金——张虎用这笔钱购买了200余只鸡苗,开始发展养殖业,此后在区住建局帮扶干部、街道办、社区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的爱心帮扶下,张虎积极发展土鸡养殖和油桃种植,自己摸索总结经验,现已能自己孵化鸡苗,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截至2019年12月,张虎的养殖规模已达到7000只。他说:“现在每月除了吃喝用度外,还能有3000多块的结余。”

“为让更多建档立卡贫困户能够主动参与到庭院经济建设中来,我们区扶贫办充分发挥贫困户自身资源优势,发展庭院经济小微产业,打造小庭院大效益。目前,向阳村所有农户均参与到发展庭院经济的队伍中来,把房前屋后的每一寸土地都合理利用起来,种上了油桃树。”丽江市古城区扶贫办主任赵常兴说道。

种植重楼政府有补贴吗_重楼种植利润_重楼种植致富项目

鲁准罗: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拔穷根

鲁准罗居民小组隶属文化街道拉马古社区,位于古城区东部,距城区40公里。鲁准罗居民小组地处山区,出行难、看病难、吃水难、上学难成为当地群众发展致富的最大障碍。

2015年,鲁准罗小组被列为古城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试点,项目于2015年10月正式启动实施,现已经全面建设完成,整个村民小组搬出了穷窝,全组54户18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5户44人,告别了贫困。

“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更加坚定了我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洪典说。

搬迁之前,和洪典靠养羊供女儿上学,那个时候交通极其不便,进城来回要花费近60元。如今,交通方便多了,村口就有公交车,进城不再是奢望,想去就去,想回就回。女儿职业学院毕业后在山东打工,收入还不错,和洪典在家也闲不住,养了40余只羊,每天放羊回家,和洪典都会精心呵护种在院子花坛里的重楼,给它们除草、施肥、浇水,和洪典还种了一些辣椒、核桃、天门冬、魔芋等。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

七河镇:“基地+农户+销售”模式发展“家门口经济”

据介绍,丽江万农生物开发有限公司通过租赁、流转等形式,采取“基地+农户+销售”的经营模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公司通过建立种植技术咨询平台和培训机构,抓好栽培技术培训、大力培育示范点、示范社、示范户,以点带面,让农户掌握相关技术,安心种植、大胆种植,增加效益。在生产经营中,建立“公司(基地育苗)→政府(采购扶贫)→村民(领苗种植)→公司(与云南白药厂签约)→公司(回购)”五位一体的生产经营模式,严格管理,确保全程的质量跟踪和控制,提高种植管理的科技水平,以市场为导向,优先回购贫困户产品,创建一条从源头到终端覆盖各个环节的安全生产经营通道,架起一座连接农村“田间地头”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最大限度保障贫困户的利益,确保贫困户脱贫和稳定增收。

近日,记者到七河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孙达才家时,恰巧碰到丽江万农生物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菊香在孙达才的重楼种植棚进行指导。

记者了解到,孙达才除了下地干活,不仅在自家院子里发展土鸡养殖,还在自家门前的一块空地上种起了0.1亩左右的重楼。孙达才和老伴每天干活回家总要到重楼地里“巡视”一番,种重楼的那块地垄平直整洁,重楼长势喜人。李菊香指着地里的重楼告诉记者,“重楼预计明年可采5公斤左右的种子,5年后初步估计块茎可以收入5万元。”

据介绍,古城区扶贫办鼓励贫困户利用农村闲置庭院及房前屋后的土地空间,发展以滇重楼种植为主的“庭院经济”,按照户均0.1亩的发展规模,组织贫困户参观滇重楼种植基地,学习滇重楼种植的基本技术,领取种苗。目前,大东乡种植5.2亩,文化街道种植5.9亩,七河镇种植7.2亩,金江乡种植5.3亩,金安镇种植5.4亩,共29亩,财政补贴共156.6万元。同时,万农生物发展有限公司为贫困户提供三至五个月务工机会,增加收入渠道,在重楼价格行情下跌时,按保护价收购,确保贫困群众利益。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