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的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土门关乡年坝村青海正德农牧开发有限公司院内,土门关乡上阿卡村村民李洪梅正忙着晾晒大黄,“大黄不能清洗,遇水就坏了,趁着天气好得抓紧晾晒。”

另一边,厂区内正在加盖新的生产车间。“最近黄芪开始陆续采收,之后就是分拣分级、整理修剪等工作,我们先在入冬前把厂房盖出来。”公司负责人杨守林说,正赶上农忙的时候,也到了药材采收期,附近村民都在忙着收拾庄稼,趁着这个空挡,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免得耽误后续生产。

工人给大黄筛土。人民网记者 甘海琼摄

看条件 集约化发展有市场

青海自然地理条件独特,中藏药材资源丰富,特别是道地药材品质突出,是国家道地中药材重要的产业地之一。这里独特的高原气候孕育了种类丰富、独具特色的药用植物资源,中藏药材种植产业也成为种植地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湟中气候、水文、土壤环境为中藏药材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土门关乡属浅脑山地区,地势较平坦,适合黄芪、大黄等中藏药材生长。” 湟中区土门关乡组织委员李宝娟介绍,本区域优势道地药材品种主要有当归、黄芪、大黄、纹党参、枸杞、柴胡、红花、羌活、独活、款冬花、甘草、肉苁蓉、锁阳等,通过定品种、定产地和定标准相结合,优化道地药材生产布局,依托东西部协作项目,以党建+产业为重心,筑牢乡村振兴之“基”。

中药材致富_种植藏药材致富_药材种植致富项目

采挖药材。人民网记者 甘海琼摄

种植条件良好,为中藏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条件。早在2021年,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向社会公开发布认定的冬虫夏草、枸杞、唐古特大黄、青贝母、秦艽、羌活、麝香、锁阳、沙棘、獐牙菜(藏茵陈)、黄芪、红景天、甘松、当归、水母雪莲、铁棒锤、川赤芍、西南手参十八种中藏药材为青海省主要道地中藏药材——“十八青药”。

为打开中藏药材市场,青海还成立了省中藏药产业发展协会,与北京、浙江等地的公司签订青海道地药材产业发展合作协议,促进中藏药集约化、组织化程度,增强了市场竞争力。西宁市湟中区也紧随发展趋势,坚持把中藏药材产业作为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优势项目,引导农民种植大黄、当归、党参、黄芪等中药材。同时,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不断延伸中药材产业链,全力推进湟中区中藏药材产业发展。

厂房里切片晾晒的大黄。人民网记者 甘海琼摄

看收益 订单式购销有保障

特色产业发展,群众愿意参与才能走得更加长远。杨守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种植道地药材黄芪为例,每亩采收鲜黄芪900公斤,单价9元/公斤,每亩产值达8100元,扣除成本4679元,净获利 3421元。

药材不仅要能种出来,还要能卖出去。在江苏青海协作正德中藏药材加工车间,记者看到当归、党参、黄芪、甘草等中藏药材加工后不同形制的样品。“采购商需要哪种形制的,我们就生产哪种形制的,都是订单式生产。”工作人员介绍。

展示厅的药材样品。人民网记者 甘海琼摄

发展订单农业好处不少,既能与农户、专业合作社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合理确定收购价格,形成稳定购销关系;还能通过“订单收购”协议,解决农户从事中药材种植产品的流通销售困难,为农户优质农产品提供销路,降低农户经营风险,确保其经营效益。

“中藏药材当年种植、当年回收,当年投入、当年收益,带动群众增收方面作用明显。”杨守林介绍,2023年青海正德农牧开发有限公司种植中药材850亩,以“公司+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形式订单种植2113亩,在此基础上预计完成收购其他农户中药材8200吨。

药材种植致富项目_种植藏药材致富_中药材致富

东西部协作中藏药材加工车间。人民网记者 甘海琼摄

中藏药材种植和加工产业化项目成功实施,吸引了更多农民由被动的“要我参与”模式,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我要参与”模式,使高原药材生产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经。

除了土门关乡,订单式种植还辐射到湟中区鲁沙尔、田家寨、海子沟等地,今年的订单种植面积2013亩,预计2023年带动效益1800万元。这种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生产经营模式,有效带动了农民按标种植、规范管理,推进道地药材全程标准化生产。

采挖整理后的黄芪。受访者供图

放眼青海,中藏药材种植为农牧民通过土地流转、劳务输出切实增加了直接收入。西宁市、海东市、黄南州等地多举措解决农户从事中药材种植产品的流通销售困难,特别是订单种植、订单收购,确定最低保护价政策的方式,为青海中药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市场保证,维护种植户的切身利益,也为广大农牧区后续产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新路径。

“我们打算大力发展高海拔地区黄芪优质栽培技术,提升黄芪药材品质。”杨守林有了新计划,“到2025年,建设道地药材生产基地600亩以上;每年收购、加工处理中药材800吨;就业岗位也从现在的30个增加到50个……”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