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举办渔业轻骑兵大讲堂之现代化海洋牧场系列培训,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专职副书记刘胜敏致辞,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正高级工程师范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力文、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王广军分别作主题报告,并回答提问。培训线上线下同步进行。
报告题目《深水网箱深远海绿色健康养殖技术》
报告嘉宾: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正高级工程师范斌
范斌介绍了南方深水网箱产业现状。海南省现有深水网箱约5000口,其中临高有约3500口,超过全省总量的70%,其余主要分布在儋州、澄迈、陵水、三亚、昌江等地。广西壮族自治区现有深水网箱约2000口,主要分布于防城港,约1000口,北海约548口,钦州约388口。广东省现有建成投产的深水网箱5000多口,其中湛江逾3300口,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二,阳江逾800口,其余分布于茂名放鸡岛、江门台山、珠海万山、惠州惠东、汕头南澳、潮州饶平等地。
对于业界关注的网衣系统,范斌建议采用圆台形抗流网囊方式,因为这种方式的抗流性和水体利用率较高,一般使用绞捻无结网片制作,用横杆和竖杆连接增加支撑,使用寿命能达到8-10年。应在网衣每隔一条竖钢处绑上重约60~80斤的铁坨,上部搭配2.5~3米高的60目围网,绑在扶手管上,可以有效防止饲料逃逸。此外,网衣水下吃水深度应保持在5~7米,退潮低水位时,箱底离底部约有5米以上距离,以防极端天气底部泥沙浑水影响和网衣做底。
范斌认为,要把养殖品种的选择放在首要位置。一般的,适宜深海网箱养殖的是游泳能力较强的海水鱼类,如军曹鱼、海鲈、黑鮸、红鳍笛鲷、篮子鱼、高体鰤、美国红鱼、大黄鱼、真鲷、黒鲷、黄鳍鲷、金鲳鱼等。“可供选择的品种不少,考虑到深水网箱具有平均离岸距离较远、总体养殖产量较大及不可预计因素等影响,在生产实践中如何科学合理选择养殖品种是一大难题。”对此,范斌表示,选择养殖品种需要优先满足5个条件, 一是苗种大规模培育技术成熟; 二是可全程投喂人工配合饲料; 三是商品鱼养殖周期相对较短; 四是养殖产品消费市场广阔; 五是适合精深加工及产业化开发。近年来,纵观整个南海区,在广东、广西、海南等沿海省市,金鲳鱼是深水网箱养殖单一最大品种,占比超过90%,2016年年产量已经超过10万吨,2021年养殖总产量24.4万吨,是我国海水养殖鱼类的五大品种之一。综合考虑养殖周期、单位价值以及市场开拓等因素,除了金鲳鱼以外,还可以选择黑鮸鱼、红鳍笛鲷、篮子鱼、高体等。在日常管理中需要注意保持合理的养殖密度,采用科学的投喂方式,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策略。范斌提醒,深水网箱在离岸较远的海区,大规模暴发病害的情况不常见,重点关注高温期鱼的消化系统疾病。
一位现场观众问到离岸距离以及换网的问题,对于他的提问,范斌表示,之所以建议不超过15海里,是因为如果缺少专用的辅助补给船或平台,来回一趟消耗成本高,管理难度大,要综合考虑可持续发展。操作换网的过程中,需要先把新网套上然后再卸下旧网,防止因为交接的漏洞发生逃逸,网大且重,换网需要比放网更多的人力。
一位线上观众问到“深水网箱养殖的鱼口味如何?”范斌举例说道,民以食为天,一家从事深水网箱养殖的公司,工人大部分是当地渔民,渔民从小就有吃海鲜的习惯,他们都很爱吃“自家”的鱼,对品质赞不绝口,大批买入。深水网箱离岸远,水流通畅、天然饵料丰富、鱼的活动空间大,养殖产品品质优良。其中一家金鲳鱼养殖龙头企业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广东省名牌产品、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活鲜供港”认证等资质。
报告题目《华南网箱养殖鱼类常见病害与防控》
报告嘉宾: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力文
徐力文介绍到,华南沿海网箱养殖的主要品种有:金鲳鱼,石斑鱼的珍珠龙趸、青斑、老虎斑、东星斑、瓜子斑、老鼠斑,石鲈科的斜带髭鲷、花尾胡椒鲷,笛鲷科的红鳍笛鲷、紫红笛鲷、黑星笛鲷,石首鱼科的鮸状黄姑鱼、浅色黄姑鱼、美国红鱼,鲷科的真鲷、黄鳍鲷、黒鲷,还有军曹鱼、篮子鱼、花鲈、高体鰤等。
目前,常见的“鱼类”疾病可分为四大类,病毒病、细菌病、寄生虫病、营养性与水质相关病害。主要包括:神经坏死病毒病、虹彩病毒病、弧菌病、巴斯德杆菌病、爱德华氏菌病、诺卡氏菌病、链球菌病、刺激隐核虫病、车轮虫病、粘孢子虫病、卵涡鞭毛虫病等等。
以石斑鱼为例,患神经坏死病毒病时,病鱼出现“黑身趴底”、“烂身”、“涨鳔”等症状,珍珠龙趸400g、龙趸1kg之前都是易感期。患虹彩病毒病时,病鱼一般体表完好、体色发黑、趴边趴底,鳃充血、淤血或贫血,前肾、脾脏重大5~10倍以上,幼鱼死亡率达60%,成鱼死亡率为5%~30%。
对于虹彩病毒病的防治,徐力文建议做好5个方面工作, 一是流行季节前投喂免疫增强剂; 二是保持水质稳定和高溶氧; 三是不投放刺激性消毒剂; 四是隔离病鱼、控制投饵; 五是注射疫苗。
对于石斑鱼细菌病的防治坚持“改善水质、外消内服”。首先,对病鱼进行初步的辨别,查验是否出现烂身、烂鳃、腹水、内脏白点、脾肾肿大质软等问题。其次,结合病因分析,具体有5种情况,中苗下塘和网箱初期的不适应烂身,寄生虫导致的继发感染,操作导致的体表损伤、腐败饵料导致的体表微血管循环障碍,肠道问题,溶氧问题。最后,选择合适的药物,如苯扎溴铵、戊二醛、高铁酸钾、过硫氢钾,恩诺沙星、多西环素、氟苯尼考。
徐力文指出,海水白点病防治有难点,早起不易察觉、发病突然,网箱养殖操作处理不便,药物浓度和处理时机不好掌握,养殖品种对药物的耐受性差异大。他建议,选择硫酸铜、醋酸铜、甲基蓝等,用盐霉素钠、磺胺类拌料。用药时间适宜在凌晨4点后,连续用5-7天。倒池不失为一种较安全的做法。
报告主题《稻渔综合种养关键技术及适宜品种介绍》
报告嘉宾: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王广军
王广军介绍了稻田养鱼技术。养鱼的稻田应选择土质肥沃,保水力强,pH中性或微碱的壤土、黏土。稻种选用耐肥、茎秆坚硬、抗倒伏、抗病虫的丰产良种,如汕优63等。养鱼稻田的工程建设主要包括防逃设施建设和开挖鱼沟鱼坑,首先,加高加固田埂,稻田四周田埂要加高至40~50厘米,宽30~40厘米,田埂敲打结实,堵塞漏洞。其次,根据田块的大小和形状,开挖“十”或“丰”字形等的鱼沟,沟宽1米左右,深40~60厘米。鱼坑适宜开在进水口附近或稻田中央,深60~90厘米,面积5~10平方米。主沟一般在田埂中间,宽度为40~45厘米,深度50~60厘米。围沟宽1~2厘米,深度70~80厘米。
稻田养鱼养殖品种有鲤鱼、鲫鱼、草鱼、罗非鱼、泥鳅、胡子鲶、小龙虾、台湾泥鳅、甲鱼等,均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苗种来源方便,生长耐高温; 二是适应浅水生活; 三是易达食用规格或商品规格。
根据不同情况设置合理的放养密度,比如,单养成鱼放养密度为400~450尾/亩;成鱼套养鱼种放养密度为冬片200尾/亩,套养夏花2000尾/亩;稻田单养鱼种放养密度400~600尾/亩。可采用混养模式,如鲤鲫和草鱼,罗非鱼和草鱼等。
“鱼种放养时间越早,能用于养殖的时间就越长,因此尽量争取早放养,尤其是当年孵化的鱼种,待秧苗返青后即可投放。”要注意的是,放养隔年鱼种不宜过早,约在栽秧20天后为宜,否则会出现鱼吃秧的情况。养殖期间保持水深,在不影响水稻生长的情况下,水越深越好。水稻生长初期,浅水能促进秧苗扎根、返青、发根和分蘖,水深以6~8厘米为宜;中期正值水稻孕穗期,需要大量水分,可加深至15~18厘米;晚期水稻抽穗灌浆成熟,适时调整水位,一般保持12厘米左右。此外,在日常管理中,还要做好晒田、病虫害防治、投饵等工作。
王广军提到5个特色养殖品种,其中,“禾花鲤”是粤北山区稻田养殖的一种土著鲤鱼,食性杂、适应性广、繁殖力强,是广东省稻渔养殖的主要品种。目前,珠江水产研究所对“禾花鲤”的研究已经选育到第七代,生长速度比原来快40%以上,具有体高身短、易捕捞、不易逃逸等特点,骨刺酥软、肉质更细腻鲜嫩。现已在广东韶关、佛山,广西等地进行养殖示范。
记者:李易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