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内的环境条件包括光照、温度、水分和气体等, 大棚中种植物生长发育的好坏,产品产量和品质的优劣,关键在于环境条件对其生长发育的适宜程度,所以了解大棚内的环境条件特点是十分有必要的。我们都知道生命生长最需要的就是空气和水,除了这些,温度、光照、湿度也是不能缺少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大棚内的环境条件有何特点?

土豆拱棚山西种植技术与管理_山西拱棚土豆种植技术_小拱棚土豆栽培视频

一、温度

气温:塑料大棚内的气温变化是随外界的日温及季节气温变化而改变,其变化的规律和露地基本相同,但存在明显的季节差、日夜差和位置差,日夜温差较大。

季节差:冬末初春随着露地温度回升,大棚内气温也逐渐升高,到3月中下旬棚内平均气温可以达到18℃以上,最高气温可达30~38℃,比露地高5~15℃,最低气温7~15℃,比露地高5~ 8℃。4月中旬到4月下旬,棚内平均温度在20℃以上,最高可达45℃左右,内外温差达6~20℃,如不及时通风,棚内极易产生高温危害,5~7月外界气温高,大棚通风降温为常态。9月中旬到10月中旬温度有所下降,棚内日温在35℃以上,夜间20℃左右; 10月下旬到11月上中旬棚内最高温度在25~30℃,夜温降至10~20℃。11月中下旬后温度下降加快,到1月中下旬棚内气温最低,2月上旬至3月中下旬棚内气温逐渐回升,2月下旬以后,棚温回升日趋显著。

日夜差:大棚内气温在一昼夜中的变化比外界气温剧烈。大棚内昼夜温差依天气状况而异。晴天时,太阳出来后,大棚内温度迅速上升,一般每小时可上升5~8℃,下午1时至2时温度达到最高。以后逐渐下降,日落到黎明前大约每小时降低1℃,黎明前达到最低。夜间的温度通常比外界高3~6℃。阴天棚内温度变化较为缓慢,增温幅度也较小,仅2℃左右。

位置差:大棚内的气温无论在水平分布还是在垂直分布上都不均匀,并与天气状况、棚体大小有关。在水平分布上,南北向大棚的中部气温较高,东西近棚边处较低。在垂直分布上,白天近棚顶处温度最高,中下部较低;夜间则相反,晴天上下部温差大,阴雨天则小,中午上下部温差大,清晨和夜间则小;冬季气温低时上下温差大,春季气温高时则小。大棚棚体越大,空气容量也越大,棚内温度比较均匀,且变化幅度较小,但棚温升高不快;棚体小则相反。

大棚温度的昼夜温差,与大棚的容积及季节也有密切关系。 大棚的容积大,白天温度升得快,夜间温度降得也快,昼夜温差小;大棚的容积小,则昼夜温差较大。

地温:塑料大棚不仅能提高气温,也能提高土壤温度。但是地温的变化同样具有季节差,日夜差,并因土层深度位置的不同及天气状况的不同,变化幅度也不一样。

季节差:春分节气前后,大棚内土壤温度一般维持在13~ 23℃,夜间土温偏低。清明至谷雨时节,土壤增温显著,一般棚内外土温相差3~8℃,最高可达10℃以上。6~9月,棚内10cm土温可达30℃以上。随着季节的变化,外界气温及地温迅速升高,但由于大棚通风,棚内外地温差距逐渐缩小,或与露地地温相同。 10月,土壤增温效果减少,但仍可维持15℃的地温。11月下旬至1~2月,棚内陆温仍高于露地。

大棚内土壤温度的变化以白天及晴天变化较大,夜间及阴天比较平稳。大棚内土温的日温差随着土层深度而变化,其中,以表土层变化最大,土层越深变化越小,且这种变化又与天气状况及季节密切相关:晴天变化大,阴雨天变化小;秋冬季地表土温较低,土层越深温度越高;春夏季则相反。土温的变化受气温影响,变化趋势与气温相同,但上升和下降较气温缓慢。白天最高土温出现时间比最高气温出现时间约晚2h,夜间最低土温出现的时间比最低气温出现时间晚2h左右。

大棚内的同一土层中,随着露地气温的增高,棚内外的土温差会因加大通风量而逐渐变小。据测定,5cm处的日平均土温4月和5月棚内外相差6.6℃和3.8℃;10cm处,4月份和5月份分别相差6.6℃和3.4℃;15cm处,分别相差6.8℃和4.5℃;20cm处, 分别相差6.6℃和3.8℃。因此,可以通过通风来调节大棚内的土温。

二、光照

塑料大棚内的光照弱,即使选用透光性能较好的塑料薄膜,其透光率也只有90%,一般薄膜只有8026~85%,较差的仅为70% 左右。薄膜透过紫外线及红外线的能力比玻璃强。但薄膜易老化变质,被尘泥污染的旧膜透光率常低于40%以下。同时因膜面容易凝聚水滴,由于水滴的漫射作用,可使棚内光照减少10%~ 20%。但如能采用无滴膜和转光膜则棚内光照条件会显著改善。 此外,建棚材料有一定的遮阳面,也对棚内光照产生一定的影响。 钢管大棚的透光率比露地减少28%,竹木大棚比露地减少37. 5%。棚架材料越宽大,棚顶结构越复杂,遮阳的面积越大。大棚的跨度越大,棚架越高,棚内光照越弱。由于多方面的影响,大棚内光照的利用率只有自然环境的40%~60%。

三、湿度

1.空气湿度:由于塑料薄膜不透气,封闭性强,棚内空气与外界交换受到阻碍,土壤蒸发和叶面蒸腾的水汽难以发散,因此,棚内湿度大。不通风时,棚内相对湿度可达80%~100%,一般比露地的相对湿度高15%~20%。相对湿度与棚温有密切关系,棚内空气相对湿度随着气温升高而降低。大约棚温升高1℃,相对湿度下降3%~5%。白天棚温高,则相对湿度较小。夜间棚温低, 棚内湿空气遇冷后会凝结成水膜或水滴,附着于薄膜内表面或植株体上,相对湿度增大,甚至达饱和状态。

2.土壤湿度:土壤湿度直接受空气湿度影响,当空气湿度大时,土壤蒸发量小,土壤湿度也较大;反之,空气湿度小时,土壤蒸发量大,土壤湿度也小。

大棚内土壤湿度另一个特点是分布不均匀。靠近棚架两侧的土壤,棚外水分渗透较多,加上棚膜上水滴的流淌,湿度较大。棚中部则比较干燥。

四、棚内空气成分

大多数作物在光强为5 000lx的条件下,二氧化碳的饱和点为800~1 200mg/kg,但塑料大棚由于有薄膜紧密覆盖,处于密闭或通风状态,大棚内空气流动和交换受到限制,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变化剧烈。冬季天气寒冷,作物光合作用较低,棚内的二氧化碳含量就高于温暖的季节。同样道理,阴天高于晴天。在一天中,夜间光合作用停止,是二氧化碳的累积过程,到黎明揭苫前,由于作物呼吸和土壤释放,棚内二氧化碳浓度比棚外大气中要高出2~3 倍。通常会达到700~1 000mg/kg。上午8时以后,随着叶片光合作用的增强,二氧化碳浓度逐渐降低,在密不透风的情况下,上午9时达300mg/kg左右,11时降至200mg/kg以下,特别是在棚内种植物蔓叶茂盛时,这种变化更为激烈,有时甚至会导致出现光合作用“午休”的现象,从而限制了作物对光能的利用,恶化了光合作用的进程。二氧化碳到下午2~4时才会开始回升。

塑料大棚内的空气成分,除二氧化碳不足外,还由于经常密闭保温,通风不良,及因施用化肥等原因导致氨气、二氧化氮、一氧化碳、乙烯等过量积累。或因使用未经腐熟厩肥作基肥且用量过大、碳铵作追肥,尿素、硫铵等氮肥用量过大等很容易积累有毒气体, 造成为害。氨气的为害在追肥后几天即会发生,亚硝酸气体为害一般在施肥后一周发生。当大棚内氨气含量达到5mg/kg、亚硝酸气体浓度达2mg/kg时即可造成对种植物的危害。氨气主要为害绿叶,使组织逐渐变褐色甚至枯死。亚硝酸气体主要为害叶脉,使其漂白致死。

五、盐渍化和土壤溶液浓度偏高

大棚栽培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土壤盐渍化和土壤溶液浓度偏高。盐渍化和土壤溶液浓度偏高通常是由下列原因引起:

1.缺少自然降水的淋洗条件:大棚种植物生长期间,缺少自然降水的淋洗条件,剩余盐类不能被淋溶,而且经土壤毛细管作用,把较深层的盐类带到土壤表层,造成土壤耕作层盐类积聚。

2.超量施肥与肥料的成分的影响:在大棚种植物栽培中普遍存在超量施肥问题,有的施肥量超过理论值的3~5倍,这种情况容易引起土壤溶液浓度过高。肥料的成分及质量对土壤溶液浓度的增高影响极大。氯化钾、硝酸钾、硫酸铵等肥料,易溶于水,且不易被土壤吸附,极易使土壤溶液浓度升高;硫酸铵、硫酸钾等肥料的酸根离子不能被种植物吸收利用,如缺乏淋洗条件,会长期保留在耕作层内,使土壤溶液浓度升高;过磷酸钙、磷酸铵、磷酸钾等不易溶于水,但易被土壤吸附,土壤溶液浓度不易升高。

3.灌水量:灌水量对土壤盐渍化和土壤溶液浓度有直接影响。灌水量大,盐渍化和土壤溶液浓度低,反之,则盐渍化程度和土壤溶液浓度高。

4.土壤类型:土壤类型对土壤溶液浓度偏高有重要影响。沙质土壤,缓冲能力低,土壤溶液浓度易升高;黏质肥沃的壤土,缓冲能力强,土壤溶液浓度升高慢。大棚温度较高,水从下向上运动容易将土壤中所含盐类带至地表,促使土壤溶液浓度过高,

5.大棚使用年限:土壤溶液浓度偏高与大棚使用年限有关,使用年限越长,土壤溶液浓度越高。

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由于大棚长期覆盖,缺少雨水淋洗,盐分随地下水分由下而上移动,容易引起耕作层土壤盐分过量积累,造成盐渍化。长期使用含氨离子或硫酸根离子的肥料,也会导致盐渍化。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