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斑扁角水虻群体繁育及其生物质转化与示范”是天津市农村工作委员会2017年下达的,由天津市植物保护研究所承担的天津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亮斑扁角水虻,俗称黑水虻,最早被发现于南美洲草原上的马粪砣上,它以动物粪便、小动物死尸为食,被称作“草原上的清洁能手”。飞行能力极强,现在全世界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国家和地区都有分布,我国南北方的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四川、福建、河北、北京、天津都有发生。这种虫子适应性极强,成活率高,易于人工养殖,主要取食餐厨垃圾、农作物秸秆、禽畜粪便等废弃物;磨面后的麸子、皮子,玉米面,黄豆压榨后的豆粕等副产品也是它的优质饲料。只要经过简单的粉碎物理处理、纤维降解发酵过程,水虻的大餐就制好了。这种虫子可以美化生产及生活环境,把废物转化为有价值的东西,故称“环保资源昆虫”。

食用水虻的养殖技术_水虻养殖视频_虻虫人工养殖

这种小虫子取食餐余废弃物后,发育长大成肥硕的幼虫、蛹,可以直接投喂珍禽、观赏鱼,或加工成动物蛋白源颗粒料,转化成营养价值高、转化分解快的高蛋白饲料。经饲料权威检测,老龄幼虫、预蛹干粉的粗蛋白含量高达42%,与中国饲料主成分豆粕相当,营养价值接近进口鱼粉。可适度弥补豆粕、鱼粉进口量的缺口,节省大量外汇。除虫体转化为饲料外,还可以过腹转化废物为有机肥料。水虻幼虫的降解能力很强,可把65%含水量的餐余废弃物降解为10%的生物质残料,经夏、秋季覆膜堆制灭菌,就可以制备成育苗基质、有机花肥。食用菌生产的下脚料、中药提取的残渣等,都是水虻上好的美食。现代化专业猪场、奶牛场,可装备一套粪便智能处置一体化设备,上游是禽畜养殖,中游是生物处置,下游是有机肥商品,实现水虻育肥、生物处置畜禽粪便的智能化管理,形成完善的循环农业模式。

食用水虻的养殖技术_水虻养殖视频_虻虫人工养殖

为更好挖掘水虻的环保功能和资源化利用,尽可能增加其生物量,提高其转化效能;最大限度提升有机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减少存量,有效降低餐余处置成本和禽畜粪便对农田、生活环境的污染,对改善人居环境和建设美丽城市,振兴乡村经济有积极意义。

水虻养殖视频_虻虫人工养殖_食用水虻的养殖技术

我们团队历经数年研究、试验示范,与本市、河北多家种植、养殖企业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合作,新建试验示范基地6个。目前,水虻群体扩繁、种质保藏技术日臻纯熟,生物量同比增加28%~35%;产出鲜、干饲料和生物质肥料进入规模示范阶段,取得良好进展。

主持人简介:

谷希树,男,1965年3月生人,理学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农林害虫综合防治及资源昆虫利用研究。先后主持或参加部市、国家级科技项目近30项,获部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10篇,其中SCI 论文4篇,主参编学术专著4部、审核9部。获授权专利9项。

供 稿:信息所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