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昌3月19日电 题:村支书乡村振兴的“十年之悟”

新华社记者陈春园、熊家林

乡村振兴如何发展产业,应避免哪些误区,怎么分配利益?聊起这些,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敖山镇洋林村村支书唐国徽的话匣子打开了。

洋林村是一个汉族和瑶、侗、傣等6个少数民族群众聚居的侨民村,是远近闻名的示范村。今年33岁的唐国徽在村里当了10年村支书。

唐国徽在带领村民奔小康时走过不少弯路,向记者细数了“一只羊、一朵花、一株果”的故事。

2013年,唐国徽担任村支书不久,带领村民“跟风”养羊。对于养羊,他完全是门外汉,而且“胃口”挺大。他自筹资金并发动村民投钱,一口气买了1000只羊。不料,养殖环节突发疫病,导致养殖失败,投的钱全部“打水漂”,不仅自己和家人亏了100多万元,村民的几十万元本金也血本无归。

他到处想办法,东拼西凑,好不容易还清村民的钱。他告诫道:“带领村民发展产业时一定要稳扎稳打、审慎经营,切不可急于求成!”

2014年,不甘失败的唐国徽又犯了一个错误。当时,他眼见别的村子种菊花挺赚钱,认为村里有土地、有劳力,便带动村民再次创业。“不就是种菊花吗,村里人都是‘泥腿子’,有啥难的!可比养羊容易。”然而,由于对周边“小气候”、土质、空气等因素不熟悉,当年村里种菊花也失败了,种出的菊花品相不好,卖不到好价钱。

经过几次创业失败,唐国徽不断吸取教训,2016年他和村干部经过多次市场调研,引进了一家实力雄厚、经验丰富的台商企业,在村里种植火龙果。村里流转了40亩土地,村集体出资20万元,建起了10个大棚,创建了“897农庄”。台商提供优质苗木,全程技术指导,村里试种火龙果,经过几年精心培育,2020年火龙果喜获丰收,每亩利润达六七千元。

为带动村民致富,村里决定把火龙果基地分租给村民,并瞄准新项目,复制合作模式种植蓝莓、桑葚……

2021年,唐国徽考上了镇里司法所公务员,即将卸任村里的工作。他把乡村发展的“十年感悟”一条条记在本子上,以便随时和村干部交流,向上级建言。

“要尽快盘活村集体资产,金融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创业的资金扶持力度。”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最大瓶颈之一,政府可以出台措施鼓励年轻大学生回本村任职,让他们安心扎根家乡创业。”

“村干部要老中青三代结合,让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老村干部指导、帮助年轻村干部,缩短年轻村干部的不适应期。”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