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6点,太阳刚刚跃出地平线,高青县唐坊镇仉家村王玉涛一家便忙碌了起来!

妻子忙活着一家人的早饭,7点半,王玉涛就要去为黑牛们忙活“早餐”;妻子要去纽澜地集团上班;小女儿要坐校车去镇上上学;老爷子要去村里的门球场“争冠”!

这是王玉涛一家的日常,也是村里诸多家庭的缩影。

如今的仉家村,在村党支部带领下,产业进村,合作社领办,企业村头建、农民变工人,村富民富,好一幅乡村振兴、共同致富的“康庄”画卷。

联村党委“做媒”

小黑牛变身“致富牛”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几年前的仉家村也是一个“靠天吃饭”的农业村。但是,随着近年来,高青黑牛产业的迅速发展,该村探索成立了全县首个覆盖“两新”党组织的联村党委,牵线搭桥建立了“企业+合作社+农户”三方利益联结机制,为村级发展铺就了一条“党带群、强带弱、富带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牛路子”。仅一年时间,便为村集体增收约50万元。

当下,纽澜地集团占地1500亩的240余个崭新牛棚正在紧张施工中,10月份建成后,将全部免费提供给各村合作社使用,并免费提供技术服务。“黑牛养殖规模越大、收益越大。目前,村民资金入股合作社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涨,我们计划着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仉家村党支部书记邵明财信心满满地说。

多元发展“共生”

产业链架起“致富桥”

思路一转天地宽。

推动仉家乡村嬗变的,是该村“人、地、牛”合一的致富经。

2019年,村党支部领办种植专业合作社,先后流转700余亩土地由村集体统一经营。合作社当“店小二”负责种地,粮食收入全部归村集体,秸秆加工成天然饲草供养殖合作社使用,养殖粪污发酵后用于种植合作社使用,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内循环微产业链模式。

土地集中起来了,闲散劳动力如何安置?纽澜地集团就落户在仉家村头,村党支部抓住时机,领办了劳务专业合作社,与纽澜地集团和周边企业达成用工协议,优先输送劳动力。目前村里70%的劳动力在企业打工,年龄大点的通过劳务合作社承担道路保洁、绿化养护等零散工作。

“养殖合作社+种植合作社+劳务合作社”这条内循环式产业链,为仉家村实现了壮有所劳、劳有所得。

三变改革“试水”

新格局领跑“致富路”

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改革创新是一条康庄大道。

在唐坊镇,“三变五合”改革已不是新鲜事物,但仉家村的“新尝试”却开创了“新格局”,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探索出了共同富裕的“仉家模式”。

“以前,俺家主要收入全靠十几亩地,收成好了一年两万来块钱;现在,俺当家的给村里养牛,一个月3000多块钱,俺在纽澜地打工,平均每个月能拿到7000块钱,再加上刚刚入股的土地保底分红每年10000多块钱,俺家年收入接近15万。”崔大姐笑得合不拢嘴。

现在的仉家村,闲置资源变成了全民资产,村民以土地、资金、劳动力等三种形式入股,成了股民。目前,村里1200余亩入股土地,每年每亩保底分红金800元,收益后还进行二次分红。同时仉家村设立福利股,凡在村居住的村民均可享有,村里人人拿到了股权证书,由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和受益者。

“下一步,镇党委政府将以仉家村为试点和突破点,发挥黑牛产业党建联盟作用,依托黑牛产业发展,指导村级进一步规范优化合作社运营和分红模式,盘活集体资产,用好财政资金,吸引社会资金,在乡村旅游、特色种植、光伏项目等方面实现破题,让群众享受到越来越多的改革红利。”唐坊镇党委书记董宏亮说。

眼下的仉家村,户户通、生活污水处理、村内绿化等全面到位,街道平整、村容整洁。村民生活优越,水费、电视信号费、医疗保险费用等作为福利分红支出全部由村集体承担。

夕阳西下,忙碌了一天的仉家人,晚饭后不约而同来到文化广场,扭起欢快的秧歌,在每一个仉家人的心中,他们的日子像舞动的红绸子一样,越来越红火!

(全媒体记者张明月 李倩 通讯员王娜 聂丛)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