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笔者来到沐川县建和乡石围村二组桃花溪边,放眼望去,满目苍翠,山间溪水清澈见底,一个占地约7亩的仿生态水产养殖基地“静卧”谷底溪边。
走进养殖基地,只见7个标准化的养殖池依山就势展开,清澈的山泉哗哗地流进池塘,成群结队的鱼在池里追逐嬉戏。
返乡养殖“生态鱼” 建好鱼场当老板
从一个打工妹到自主创业的高山生态养鱼场老板。今年36岁的孙秀丽,建和乡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在贫困山区创造了一个奇迹。
从2000年开始,孙秀丽就外出务工。经过外出打工、回家务农、再外出打工反复多次奔波,身心俱疲的孙秀丽萌生在家创业念头。
“让‘生态鱼’‘游上’普通人餐桌。”2013年底,“嗅觉”敏锐的孙秀丽从报纸电视等媒体上获悉: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生态环保水产品十分看好。“这条河叫桃花溪,没有工业污染,山青水净,特别适合‘生态鱼’养殖。”谈起“生态鱼”养殖,孙秀丽告诉笔者,家乡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生态鱼”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014年6月,孙秀丽经多方筹资130多万,在建和乡石围村二组桃花溪边,建成占地约7亩的高山生态养鱼场,并从乐山购买1万多公斤成品鱼分批次放入池中,从此走上生态养殖新路。但是由于投放密度大、缺乏养殖技术和经验、管理没跟上,导致鱼儿出现大面积死亡,2014年底一算账,亏损30多万元。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面对逆境,孙秀丽没有心灰气馁,2015年她开始购买“生态鱼”养殖技术书籍、上网查询和四处参观学习取经,恶补“生态鱼”养殖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后孙秀丽的养殖技术“突飞猛进”,鱼儿也在她的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
生态养殖不愁销 致富不忘众乡亲
“我养的鱼和别人的不一样,叫‘生态鱼’,别人是把鱼养肥,我却要给鱼健康‘瘦身’。”正铺设护网的孙秀丽兴致勃勃地谈起她的养鱼经。
养殖场选取山上流下的山泉水,常年水温1℃—8℃,经过沉淀、过滤再放进鱼池,因为水凉,鱼放下去后不仅不会生长,反而可以“瘦身”去脂;按照“三不投”(不投饲料、不投肥料、不投鱼药)养殖原则,让其在山泉水里生态喂养5—6个月,通过代谢,消除多余脂肪和腥味,自然“瘦身”30%左右,鱼就会变得肉质结实、爽滑、无泥腥味,成为原汁原味的“生态鱼”。良好的水质、生态的喂养方式、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桃花溪“生态鱼”的美味,不是野生,胜似野生。
“现在每月能卖1500—2000公斤,今年前5月销售收入25万多元。”孙秀丽介绍,为进一步打响“生态鱼”品牌,她还注册了“沐鱼”商标,同时通过微信把饲养的过程用视频发布到朋友圈,让她的“生态鱼”瞬间成了“网红”,目前产品供不应求。
“农闲时来鱼场打工既能照顾家庭,一月还能挣1000多元钱。”正在清理排水口的杨进会很是开心。杨进会是建和乡石围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有年迈多病的父母和因病丧失劳动力的妻子及一个刚满七岁的小女,生活十分困难,来到鱼场打工后让他看到了脱贫的希望。据孙秀丽介绍,像杨进会这样在她的鱼场务工的村民近10人。
“下一步,我将进一步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把养殖基地打造成集养殖、垂钓、餐饮、休闲于一体的乡村旅游观光地。同时引入‘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让更多村民也能致富。”对于未来发展,孙秀丽信心满满。(杨宝 吕鹏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