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改革开放40年新变迁 脱贫攻坚看甘肃”2018全国百家网媒扶贫攻坚典型宣传活动
水洛镇吊沟村生活服务中心
中国甘肃网8月26日讯(本网记者 刘昱/文 任磊/图) 8月的庄浪县梯田五彩斑斓,玉米颗颗饱满。25日下午,由中国甘肃网主办的“改革开放40年新变迁·脱贫攻坚看甘肃”2018全国百家网媒扶贫攻坚典型宣传活动媒体团走进平凉庄浪县水洛镇吊沟村进行采访。
水洛镇吊沟村全村共有413户1785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151户543人,贫困发生率为30.42%,现有未脱贫人口92户370人,贫困发生率20.72%。2018年预脱贫51户235人,贫困面下降到7.56%。
吊沟村肉牛养殖场
近年来,吊沟村以牛为主的畜牧业和以苹果为主的林果业,作为助农增收的主导产业,创新机制,加大扶持,着力培育,产业基础初步形成。至目前,建成规模养殖场3处,其中牛场1处,猪场2处,栽植苹果2800亩、核桃300亩、花椒100亩,套种马铃薯1400亩,建成设施蔬菜塑料大棚32座,种植饲草400亩。
吊沟村肉牛养殖场
水洛镇镇长马立强为记者们介绍道:“2017年底吊沟村按照公司化运作、合作社经营,农户入社入股分红的运营模式,新建了一个肉牛养殖场,存栏规模600头。养殖场由庄浪县农发公司注资建设,与养殖合作社签订经营合同,由合作社负责日常饲养管理,吊沟村92户贫困户全部纳入合作社,贫困户与合作社签订入股协议,牛场采取自繁自育和投牛入股的方式,生产优质高档平凉红牛,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吊沟村还设立了土地入股、劳务入股、资金入股、投牛入股、集体入股、技术入股等6种入股形式,最大程度上挖掘农户的增收潜力。”马立强说道。
吊沟村村民李平平
村民李平平就是肉牛养殖场的受益者之一。今年28的李平平是吊沟村2013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家中有妻儿共四口人。“养殖场租了我7.5亩地,每亩每年按300元给我租金后,年末还能按照比例给我分红。”李平平开心地说道。
吊沟村的肉牛养殖场不但能够解放村民的劳动力,还能以零工的形式吸纳村民来到养殖场务工。“合作社对我们进行免费的培训后,我就在养殖场里当起了饲养员,每天能挣60元,一个月如果不休假的话能挣1800元。媳妇儿在镇上陪大女儿读书,寒暑假的时候媳妇儿还能在养殖场打4个月的零工。我们都不用去县上打工了,现在既能在家门口挣钱还能照顾到两个孩子。今年我们家收入了3万多块钱,比起前面的一万五来说,整整多了一倍。”李平平说道。
吊沟村村民李满柱
水洛镇吊沟村是庄浪县140个深度贫困村之一,也是庄浪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全县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村。全村计划2019年实现整村脱贫,2020年全面迈入小康社会。对于年轻力壮的李平平来说,在家门口很容易实现了脱贫之路。但对于年龄大,文化程度又低的村民来说,如何才能脱贫呢?
54岁的李满柱,文化程度不高,听力也不好,在养殖场没有建起来之前,李满柱在县上打工搬砖,离家又远,活又累。去年年底开始,李满柱回到村里,在家门口的养殖场做饲草料的收割员,每天能挣60元,同时吊沟村给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每户按需投放一头牛或一只羊。李满柱家里就有一头母牛,每年可以靠繁殖下来的小牛卖了换钱。“我喜欢割草,也喜欢养牛,因为都能挣钱。”朴实的李满柱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