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前后,当地的杂粮正要冒尖,农民在田里忙碌。

这样恬静的生活场景背后,一场扶贫工作的地方模式正在展开。区域公共品牌“窑上田”正在这个平均海拔1373米的县域落地开花,“窑上田”这一区域公共品牌,承载着脱贫的希望,带动当地五大特色农产品走进大市场。

窑上那块田

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

这样的场景,是始建于清朝的古窑洞村落,入选中国第四批传统村落名录的内蒙古清水河县,全县平均海拔1373米,丘陵起伏,沟壑纵横,仍然保留着最淳朴的窑洞民居文化和最原始的梯田耕种方式。

清水河县五良太乡巴图村胡玉根,一位68岁的农民,祖祖辈辈在窑前屋后的梁地上种植小香米和黍子,因为地块不大,基本上都是靠原始的种植方法。但精准扶贫工作开始后,他感觉到,种植的小米很容易就能变成了钱,有时候都有人上门购买。

“2018年开始,政府还统一了区域公共品牌‘窑上田’,农民种植的信心明显很足。”胡玉根说。

5月23日,位于清水河县宏河镇西库伦图的宏河滩里,内蒙古蒙宏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称蒙宏农业)总经理李明晓正准备带领员工进村进行土地流转的核查工作。

蒙宏农业作为清水河“窑上田”区域公共品牌的主导企业,流转土地、和政府合作收购农产品,用实实在在的举措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今年开春,清水河县宏河镇干部开始进村发动村民,补贴化肥和农机具,种植小香米和黍子等农作物。眼下,一些极具清水河地域特点的农作物正在生长,李明晓说:“现在有了窑上田,增产就能增收,农民的农作物高出市场价10%。”

粗略统计,清水河县宏河镇今年为“窑上田”区域公共品牌种植2万亩高标准小杂粮,秋收时,这些农作物将统一收购,统一标注“窑上田”品牌,走上市民餐桌。

李明晓介绍,通过自治区扶贫工作总队的帮助,目前正在呼市的部分社区建设“窑上田”区域公共品牌销售门店,到时候,清水河的农产品将正式走进呼市社区。

“我们还派出清水河地地道道的厨师,手把手教会城里人做地道农家菜,然后再销售特色农产品。”李明晓说。

据介绍,“窑上田”区域公共品牌吸纳清水河县的小香米、米醋、海红果、胡麻油和糕面五大主要土特产品,企业和当地政府签订合同,必须优先收购县域内的土特产品,同时全部包销,通过品牌带动,实现农民增收脱贫。

滩上好挣钱

60多岁的杨兰栓是清水河县宏河镇成道窑村村民,前几年,老两口一直在浑河滩上的大棚里打工挣钱,每天收入80元左右,一年能干六七个月,到头来,老两口一年能挣两万多元。打工几年后,杨兰栓不服老的性格再一次体现,开始和老伴商量着要承包大棚,开始自己种菜,挣大钱。

5月23日,杨兰栓的老伴正在和几个雇佣的村民采摘豆角,采摘好后,会有呼市的客商统一收购。老人说,他种地一辈子,从来没想到种点蔬菜就能挣钱,挣到的还是现钱。

村民刘关映承包的12个塑料大棚里,豆角同样长势喜人。

刘关映是浑河滩上承包大棚的大户,同时也是科技特派员,在他的带动帮助下,周边的种植户逐渐开始放大胆子,一起种豆角、青椒和西葫芦。种植的这几年中,清水河的豆角在呼市市场已经小有名气,有时候,北京和大同的客商也来清水河县采购蔬菜。

这样的情景,刘关映说好多种植户都没有想到。

如今,浑河滩万亩大棚种植基地模式的成功,源自于当年蒙宏农业大胆的土地流转。

李明晓介绍,土地流转费每亩每年200元,五年为一个周期,农民拿到流转费,还可以在大棚里打工挣钱,有些农民学到技术,干脆承包大棚,自己种植,挣钱更多。从农民到产业工人,李明晓认为不仅仅是身份的转变,实际上,农民的思想也在转变,农民知道了市场的重要性,开始在市场的指挥棒下种植农作物。

李明晓说,经过五年的发展,蒙宏农业每年可以带动300名农民长期打工,年人均收入在2万元左右,有时候,农民打工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只能从外地找人。

刘关映经常到呼市和周边学习新品种的发展、病虫害的防治,刘关映将学到的东西都会带给种植大棚的乡亲。有时候,蒙宏公司聘请专家到浑河滩,刘关映从不放弃这样的学习机会。

“种植大棚不是简单的事情,必须科学种植,尊重科学,才能见到收益,现在乡亲们都意识到科技的重要性。”刘关映说。

脱贫路上不漏一户

胡玉根说他这辈子很幸运,作为农民老党员,住在一个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但脱贫路上,政府没有忘记他和每位乡亲。

2012年,胡玉根和其他20多户村民一起,搬到了距离浑河不远的永兴村,条件便利,还不影响巴图村种地。2018年年底,巴图村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概念——“田园综合体”,巴图村之前的破旧窑洞被公司承包,统一装修成特色窑洞,成为田园综合体的一部分,不久的将来,巴图村将重新焕发生机,站在窑洞上,可看到蜿蜒的浑河和落日的余晖。

胡玉根介绍,“这些窑洞我们本来不再居住,我们在浑河畔住上了平房,现在每孔破旧的窑洞补偿13000元,对于农民也是不小的收入。”李明晓介绍,田园综合体建成后,村民可以成为综合体的工人,筹建时还给村委会分配了股份,村集体有了资产,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同样也能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近年来,清水河县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两个确保”和“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集中精力抓精准脱贫工作。截至目前,清水河县累计投入资金1.65亿元,年度减贫575户、1164人,51个区市重点贫困村全部出列;构建“12345+N”产业发展体系,储备三年计划项目400多个;大力发展“十大富民产业”,惠及贫困人口9000多人;为140多户贫困户发放金融扶贫富民贷款800多万元,筹集“百企联百村”扶助资金400多万元;实现贫困人口稳定就业近1000人,完成易地搬迁88户、213人;强化健康扶贫成效,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100%,送药66.03万元,贫困患者住院自付比例降低至8.49%;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发放各类教育帮扶资金2392.8万元,受益学生4051人;加强兜底保障工作,将1071户、2085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范围。

精准脱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下一步,清水河县将深化提升脱贫攻坚成效,巩固提升各项扶贫举措,继续推行已脱贫人口“四级联动”和驻村帮扶制度,确保稳定脱贫不返贫;继续推行“三扶三增三提升”“孝扶共助”制度,切实增强贫困户主动脱贫意识;采取劳务补助、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等方式,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坚持产业扶贫长效化,充分发挥“十大富民产业”带动作用,进一步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引导贫困人口积极参与“扶强带弱”产业项目,持续推进贫困户增收;不断规范资产收益扶贫项目的建设管理,实行到户分红激励奖罚机制,动态调整受益贫困户;做好产业风险防控,建立健全多主体、多渠道的风险分担机制,推动扶贫产业健康发展;在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兜底保障等方面精准发力,确保在脱贫攻坚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