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啾啾——啾啾——”

3月26日,新疆博湖县塔温觉肯乡东大罕村陈盼盼的鹌鹑养殖场里,一笼笼鹌鹑在啄食、饮水、飞上飞下。陈盼盼捡拾着鹌鹑蛋,计算着订单说:“今天明天的货都订完了,要接单的话,告诉客户得后天才能有蛋了。”他的鹌鹑蛋除销往巴州本地外,还打开了乌鲁木齐市场,目前是供不应求。

陈盼盼是东大罕村走出的一名大学生,2009年大学毕业后,在乌鲁木齐一家旅游公司做旅游接待工作,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他的年薪也涨到了15万元左右。

2017年,他回博湖时发现近年来家乡发生了巨大变化,环境越来越好,农民们的收入也逐年增多。父亲养的鹌鹑也增加到了1万多只,一年收入达几万元。这使他萌生了了回乡创业的决定,“城里人爱吃鹌鹑蛋,也爱吃鹌鹑,养鹌鹑是很有前景的,国家提出脱贫攻坚目标,如果创业成功我还可以为脱贫攻坚做点贡献。”他放弃了城里的高薪工作,回到村里,开始和父亲一起养鹌鹑。

和父亲不同的是,他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科学养殖、扩大规模。

他决定先学习技术,先后到河南、陕西、四川等地进行考察,育苗、饲料配比、防疫等各环节,他都虚心向专业技术员请教。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和实践,他心里有了把握,开始自己配饲料,自己做防疫。饲料成本降低了10%,规模化养殖成本也降低了,以前1万多只鹌鹑是父母亲两个人在养,今年增加到了8万多只,也只增加了两个工人。

跟父亲养殖时期相比,他的鹌鹑蛋质好、破损少,破损率从5%降至1.5%,产量增加了5%左右。

他开始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2018年,在乡村干部的协调下,养殖场吸纳了25名贫困户用25万元扶贫资金入股,每户每年可分红1000元。

“鹌鹑生长周期比较短,36天就可以下蛋,蛋价是15元一公斤,每年淘汰一批鹌鹑又可以售卖,鹌鹑粪又是非常好的农家肥,还可以加工成有机肥,销路也好得很。”

胸有成竹的他开始扩大规模了,2019年增加到了4万余只,每天产蛋量达300公斤左右,除去2.5万元的分红,一年纯收入达20余万元。

2020年春节前,他将鹌鹑数量增加到了8万余只,每天产蛋量600多公斤,今年养殖场预计纯收入近50万元。

他算了一下建设圈舍、买带自动饲喂料槽和水管的饲养笼、买鹌鹑苗总投入约150万元,三年就可收回全部投入。

养殖场用的两名工人也是本村的贫困户,一组村民阿尼沙汗·吐尔迪高兴得很:“我在这个地方打工一天干四个小时,一个月一千五百元工资,离家近,不耽误干别的活儿,也不耽误家务。我家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塔温觉肯乡副乡长王会楠说:“25名入股,2名就业,陈盼盼一个人就带动了村里的27名贫困户脱贫致富,这样的致富能手,确实是农民奔小康的带头人。”(周海霞 郭玉顺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