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PlayerClose

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要扎实抓好县级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9月20日,中宣部作出部署,要求2020年底基本实现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全国覆盖。由此,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正式拉开序幕。

对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发展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两个中心”的要求,即在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同时,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进而“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4年多来,“两个中心”建设实现了同步发展与融合互促: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线上空间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提供舆论支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线下阵地为县级融媒体中心聚集用户群组。两者相互补充、协调统一,进一步巩固了党中央与基层的连接。大力推进“两个中心”建设,是新时代群众工作落地、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创新探索,是加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大支撑,是建构“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有效路径,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统筹全局设计,指明发展方向

顶层设计层面,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党的群众路线在新闻舆论工作中的创新发展。面对信息形态和传播方式的不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与时俱进地提出了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发展思路,并进一步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当前,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两微一端”和各种社交媒体正在成为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人的第一信息源。媒体融合战略正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媒体传播语境下,给出的顺应时代潮流的契合性方案。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则是完善媒体融合纵深发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一环,是让互联网成为党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新空间的系统性顶层设计。

战略规划层面,建成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是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目标方向。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被中央纳入顶层设计后,“十四五”规划强调要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2019年、2021年、2022年、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多次强调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工作方向,要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等平台开展对象化分众化宣传教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一系列政策的指引和推动下,各地县级融媒体中心不断强化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核心功能,向着建成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社区信息枢纽方向持续努力。

标准规范层面,建立县级融媒体平台规范体系,为与各层次融媒体中心的纵向融通和跨区域融媒体中心的横向联动提供保障。2019年1月,中宣部和国家广电总局联合发布《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县级融媒体中心省级技术平台规范要求》;4月,中宣部新闻局和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联合发布《县级融媒体中心网络安全规范》《县级融媒体中心运行维护规范》《县级融媒体中心监测监管规范》,明确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5项标准规范。一系列规范为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提供了关键性、基础性技术指导,为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可及性发挥了关键作用。2023年2月,中宣部新闻局和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联合发布《市级融媒体中心接口规范》,对市级融媒体中心与省级技术平台、县级融媒体中心之间的接口类型与技术规范做了详细规定。县级融媒体中心与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技术标准的制定,有力推动了全国基础设施的通联互动和数据服务的资源共享,为建成全媒体传播体系奠定了物质基础。

落地执行层面,探索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内容生产、人员管理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建立“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运营模式。一是优化机构结构,盘活媒体资源。县级媒体融合采用一中心多平台的“中央厨房”架构,打造集约高效的内容生产体系和传播链条。甘肃玉门建立了“祁连云”数据中心和融媒体生产系统、报道指挥系统、融合媒资管理系统、全景演播室系统等“一中心四系统”体系,浙江长兴建立了“融媒眼”融媒中心指挥平台,形成了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传播的灵活高效的生产传播机制。二是深化薪酬改革,释放人才活力。江苏邳州广电探索事企并轨,以“企业化”薪酬招聘全媒体新闻采访记者,打破编内编外的身份差别,用“一把尺子”量人才、评业绩,为融媒体中心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三是推进功能延伸,加强公共服务。北京市引导16个区县融媒体中心立足“新闻+”,将新闻传播与政务、服务、商务相结合。朝阳区融媒体中心通过对新闻信息发布平台、市民诉求平台、政务与生活服务平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网上平台的统合,实现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政务服务中心“三个中心”的贯通;大兴区融媒体中心通过“融媒中心+国有公司”,形成了“中心创优、公司创收”的双创模式,年创收额达千万级别。“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整合运营模式不仅大大拓展了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功能,也有效增强了用户黏度。

壮大主流舆论,优化社会治理

坚持正确导向,壮大主流舆论。国家主流声音不仅要“传播”,更要“触达”,推进媒体融合目标之一就是“要把我们掌握的社会思想文化公共资源、社会治理大数据、政策制定权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综合优势”。4年多来,县级融媒体中心根据地域文化特点和话语习惯,以地方戏曲、民歌、快书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接地气、有温度、有高度地对理论、方针、政策进行通俗化解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进一步壮大主流舆论声量,县级融媒体中心实行“统一策划、共同采集、分类编辑、多种生成、多端发布、立体传播”,将移动App、微博、微信、短视频账号、客户端、报纸、网站等多终端媒体互融互通,实现了“主旋律”传播的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全领域拓展。

为提升传播效果,县级融媒体中心注重打造“媒体引领、群众呼应”的多级传播格局。一方面,县级融媒体中心与党委宣传部门和中央级、省市级主流媒体相联通,第一时间准确传达权威主流声音,推动中央精神的精准落地。另一方面,县级融媒体中心运用全媒体传播矩阵组织联系群众,调动基层群众参与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传播的积极性,推动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深入人心,凝聚广泛社会共识。

收集民情民意,预警舆情动态。县级融媒体中心是深入基层群众的第一端口,在收集民情民意方面具有天然优势。用户在留言板、评论区表达的意见、流露的情绪,是相关部门研判舆情、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信息。《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明确了统一的数据采集跟踪等基础设施与数据格式,包括实时用户行为数据、访问流量数据、互联网内容热点数据、媒体发布跟踪反馈数据等,并且支持党建、政务、民生等其他业务平台数据内容接入,为准确把握民情民意提供了扎实的数据基础。当前,各县级融媒体中心指挥大厅的大屏上,通常实时滚动着热点舆情、传播数据、民情公意,为舆情预警与有效引导提供了科学依据。

整合多方资源,推进协商治理。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的逻辑是以信息服务为依托,成为吸引用户、聚集流量的平台,进而借助聚合优势,打造新闻信息服务与基层政务服务、生活服务、经济服务相结合的一体化综合服务社区,成为政府与群众连接的枢纽。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过程也是基层政府实现由“管理”向“治理”的转变,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一方面,县级融媒体中心广泛吸纳群众意见,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江西省的“赣鄱云”在融媒体智慧平台上开通了省人大、省政协、省纪委等20多个省直单位的政务分端;长沙雨花区融媒体中心将分散的政府行政资源和社会服务资源聚合到“开放雨花”App,还建设了移动问政系统“雨花实说”。这些系统化的问题反馈与处理机制强化了跨部门的协同沟通,实现了把服务延伸到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推动基层治理向多主体协商的方向转变。

另一方面,县级融媒体中心主动疏解社会矛盾,营造和谐社会氛围。湖南浏阳市融媒体中心开发了线上“党建+微网格”社会治理平台,将浏阳市委组织部网格长工作与浏阳市委政法委矛盾调解工作合二为一,成为社会创新治理的实践平台。该平台上线仅一年就实现了在浏阳大部分乡镇、街道落地,注册网格长9000余名、网格信息员近2万名,各类民生诉求事项、矛盾纠纷案件化解成功率达96.75%,群众满意度达95.79%。这不仅极大地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树立了高效、务实、勤政的基层政府形象。

嵌入数字经济,助推区域发展

用媒体积聚流量,用流量置换经济效益。县级融媒体中心回应地方用户关切,发布的在地化信息能够获得较大用户流量,而流量就意味着市场。一些县级融媒体中心积极探索将新闻用户向商务平台引流,进而带动本地产品销售。当形成规模效应,就可以进一步打造地理标志品牌,推动地方产品走向全国,促进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浙江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于2022年7月9日在上海启动了区域公用品牌“安吉优品汇”全国配送,到2022年底创收超过6000万元,不但带动了大批劳动力就业,为农民增收创收,还解决了城乡供需不对称、产销梗阻的问题,丰富了城市居民的农产品供给。

深挖数据赋能,推进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数字经济联动。实现“数据”从“资源”到“资产”的转换,也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助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一方面,借助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助农,展现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党媒力量。江苏江阴市融媒体中心的“最江阴”App在新冠疫情期间适时推出助农公益项目“澄农帮”,通过对全市困难用户数据和农产品销售数据的分析,以全媒体传播、直播带货等方式销售农产品2万斤,成功解决了农产品销路受阻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搭建大数据分析平台,将数据价值渗透到经济运行各个环节,推进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联通互动。江阴市的“一网通办”平台整合各级系统146个、事项13511项,对接省统一物流平台、无锡大数据局办件系统等17个平台,将涉及企业运转的招商引资、商事登记、获得场地、员工招聘、生产经营、权益保护、注销退出等所有业务部门相关功能全部上线,极大压缩了行政运转流程和审批时间,提高了综合服务效能。

普惠公共文化,挖掘地域文化

普惠公共文化,共享精神文明。一方面,县级融媒体中心打通了数字文化资源,实现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的线上转移,推动了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长廊、数字艺术展示厅等公共文化平台的城乡共享。另一方面,县级融媒体中心贯通了主流媒体与自媒体,叠加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在用群众故事、典型案例弘扬主流价值观、促进地区精神文明发展上发挥了独特作用。2022年,北京怀柔区融媒体中心联合快手推出“星”推官系列视频,深挖各界人士与怀柔的渊源故事,《赓续国粹文脉,赋能怀柔文明》《唱念做打颂文明,礼乐浸润共创城》等50多部短视频作品将区内外文化资源送到群众身边,网络累计播放量超8000万,有力促进了区域文化建设和文明城区创建。

挖掘地域文化,创新文化传承。一方面,县级融媒体中心立足本地,可以为地域文化的挖掘与传播提供更充分的展示平台。北京怀柔区融媒体中心自2020年起连续3年推出文化类系列短视频《100秒说怀柔》,既挖掘了地域传统文化底蕴、红色文化印迹,又展示了区域影视产业蓬勃发展、“首都后花园”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县级融媒体中心积极发挥组织作用,激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让人民成为书写文化和历史的主体,进而培养全民族的文化自信。近年来,乡村春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以2023年张家港长江村第七届“村晚”为例,这场在线直播观看人数突破100万的晚会,除了村民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还开展了“我读党报给你听”理论宣讲活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周群之与4位来自基层一线的党的二十大代表一同“读党报”,使得“村晚”不仅是一场乡村文化盛会,更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实境课堂。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在全国遴选了百余个“村晚”示范展示点,所在县融媒体中心通过多媒体矩阵进行了广泛传播“国家公共文化云”还开展了展播活动,进一步拓宽了文化传承创新的群众基础。

发展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增长。县级融媒体中心不仅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大力打造地方特色文化IP,实现文化传承、文化普惠与文旅产业互促共赢。“多彩贵州文化云”覆盖全省9个市州,开通66个县公共文化云子平台,大力传播贵州丰富的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结合各地文化特色打造乡村文化品牌专区,推介贵州乡村特色文创、文化旅游路线等。截至2022年10月底,该平台已涵盖全省3553家文化场馆及旅游景区,发布公共文化活动信息2.5万余条,产生公共文化服务订单3.37万个。县级融媒体中心通过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培育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助推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技术赋能,推进融合创新

技术创新与技术应用是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以先进技术引领驱动融合发展,用好信息技术革命成果。各地区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创新技术接入路径,突破技术瓶颈,多样化完成了融媒体中心的落地。比较典型的是,以浙报集团“浙江媒体云”、江西日报社“赣鄱云”、郑报集团“中央厨房·新闻超市”、人民日报“全国党媒公共平台”等为代表的“云端共联”模式,以新华智云科技、成都华栖云科技有限公司等外部技术支撑为代表的“技术购买”模式,以及以浙江长兴传媒集团和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为代表的“自主技术”模式。

强化技术赋能,提高传播效果。与一些商业互联网平台意在积累流量、迎合用户需求的推荐算法不同,县级融媒体平台挖掘数据潜能,开发服务于公共利益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主流算法”。在让信息与目标用户需求相匹配的同时,更加注重传递具有社会价值的信息,提高了主流内容的触达率和影响力,优化了信息生态。浙江省委网信办指导的“主流媒体算法”——新蓝算法,将主流价值观与个性服务相结合,根据县级融媒体中心新媒体产品的需求和特点,优化数据模型,拓展应用场合。针对县级融媒体信息数据量较小、难以形成有效规模数据训练的困难,运用深度学习的机器算法模型,研发了内容智能聚类、内容自动提取、负面内容自动感知等人工智能技术,不仅提高了推荐效率和精准度,也缓解了县级融媒体冷启动的问题。自2020年底县级融媒体中心投入运行以来,新蓝算法在加大正能量、主旋律内容传播,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注技术发展,推动融合创新。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恰逢社会加速信息化、智能化,各地融媒体中心都强化了创造性应用新技术的行动自觉,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转型升级与融合创新。自2020年起,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实施了“年度媒体融合创新技术与服务应用遴选推广计划”,已有数十项创新技术与服务应用获得推广。如:“方正星空云”为用户提供一体化、多终端、全方位、云服务的新型媒体解决方案;星环科技围绕“用户画像”与“产品洞察”,推出“基于分布式技术和多模型数据管理技术的大数据视频推荐系统”,为决策分析提供有力支持;网晴科技“基于AI人工智能的全栈式、系统化内容生态治理系统”在“AI+人工”智能审核方面表现突出,是网络内容生态治理的创新型系统解决方案;“红旗”多模态融媒体数据智能分析平台实现了对数据资产的统一融合、语义理解、高效管理、协同生产和效果评估,已为500余家区县级融媒体中心提供技术服务。在相关部门的引导和推动下,创新技术与服务应用在市、区两级媒体落地进程提速明显,县级融媒体中心获得了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力。

截至2022年8月,全国共有2585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建成运行。这些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末梢”神经,经过转型升级,更加敏锐有力,在新闻舆论、社会治理和文明实践中承担着越来越“硬核”的角色。大力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这一顶层设计,与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相互映照。县级融媒体中心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密切党群联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组织功能、引领作用,使得中国式现代化在“最后一公里”得以有效推进。

(作者 李舒 赵国宁 单位: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