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琼是贵阳市开阳县穿洞村有名的“欠账户”。6年前由于给患尿毒症的丈夫治病,连老居都卖了,还借遍亲戚乡邻。最后丈夫不治,自己却欠下几十万巨额债务,拖着一双儿女,唯一靠着在不到3亩的薄土里种点烤烟艰难度日。
刘学琼很幸运,遇上了中国将进入全面脱贫奔小康这个大时代和为此而努力奋斗的党员干部。
2013年,面对当时因各种原因、经村民代表大会集中筛查的20户贫困户,穿洞村提出了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村党总支按照乡党委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将党组织分设三个支部,一二支部直接联系管理村民组村民,三支部发展管理企业,将精准扶贫同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项目带动,一户一策,实施对口精准帮扶。
就在这年夏天的一个,刘学琼从帮扶干部手中领到了两头憨厚可掬的小猪仔。村党总支经过分析认为刘学琼勤劳肯干,只要找准致富门路,干部农忙时多给予劳力上支持,刘学琼能逐步走上致富之路。
4个月过去了,在帮扶干部悉心指导和帮助下,两头肥猪换来了近7000元收入,村里又送来了4头仔猪,就这样,刘学琼一边跟着村里不断调整农作物种植,一边精心照料着自己的猪仔,心里也越来越敞亮。
离村委会不到500米就是刘学琼的家,一座新修的小二层,面对记者的采访,骑着电瓶车从城里匆匆赶来的刘学琼,一个劲的表示:谢谢上级关怀,谢谢大家关心。
刘学琼告诉记者,2017年她家已彻底脱贫了。她现在早上上街去卖菜,然后去一家餐馆帮工,顺便帮儿子带小孙孙,剩下的时间照顾下自己的猪儿,下地干干活。目前虽然还剩些债务,主要是去年村干部看着她老房卖后为改善她居住条件帮忙申请建新居欠下的。如今儿子也大了,还受过村里厨师、电焊等技能培训,由于有了手艺,最近想开个小餐馆,村里还帮贷了五万块钱,日子也算越过越好了。
穿洞村党总支书记姚家宏告诉记者:正是“造血”让刘学琼完成了“自赎”,并有了自己发展的方向。而对于其他贫困户及村民,除确无劳动能力财政兜底的外,村总支通过产业带动,加强技能培训,让他们致富路更宽。
据了解,在村自己制定的“干部行为守则”指导下,该村三个支部各司其责,一二支部细察明情,了解群众所思、所需,努力提升领导水平、服务水平,受到了群众拥戴。三支部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调整,对外联合,成绩斐然。村目前共有各类企业6家,专业合作社4家,产品涉及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建材、服装、电子商务、餐饮、运输等,统筹转移农村劳动力520人,拥有经营性资产6000万元。2018年该村人均收入达17690元,截至到目前,曾经的省级二类贫困村。全村仅2户12人未脱贫,今年也将全部出列。
有意思的是,2017年来,已有产业基础的穿洞人还做起了生意。专供华西村优质大米就是因为本地无种植条件,在水土适合的南江乡委托种植的,12元每斤的销售价让双方都获得双赢。
穿越贫困,别有洞天。据悉,越来越富有的穿洞村党总支每年还拿出50万元来补贴全村合作医疗保险、慰问困难群众、奖励大学生、五好家庭、见义勇为模范,村风也得到了良好的改善。曾获得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五好基层党组织、贵州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贵阳市农村社会法治示范点等称号。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狄良军
见习编辑 骆航念
编审 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