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立足有利条件和优势,用好国家扶贫开发资金,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开发,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树立脱贫致富、加快发展的坚定信心,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坚持苦干实干,就一定能改变面貌。
——习近平
胡朝志在察看沃柑的生长情况。记者 邱烜 摄
年关将近,在梧州市藤县濛江镇旺家村石累组后山的松塘坳里,硕果累累的沃柑和W·默科特(柑橘品种)长满了整条山谷。像金子一样黄的夕阳打在黄色的沃柑上,反衬出来的光使整个山坳镀上了一层金光。此刻,胡朝志的心情就像这山谷一样充实而阳光。
他一心盼着儿女快点回家团圆,和他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家里正在兴建的三层新房也已经建好第二层了,春节后一家人就可以从原来潮湿阴暗的房子里搬出来,入住新居了。
但在以前,一到春节胡朝志都会心慌,因为,兜里没钱。
胡朝志一家七口人,他和妻子一起抚育两儿三女,以前主要是利用家里的三亩地种植水稻和粉葛,每年只有5000多元的收入,不足以维持生活。收入低和开销大的矛盾,使他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对他来说,年关就是名副其实的过“关”。首先过春节就是过一个“穷关”,往往精打细算地过完春节这一“关”后,接着又要面对小孩上学交费的“难关”。五个小孩的读书和生活费用像山一样,压得他一年到头气喘连连,日子焦头烂额,狼狈不堪!2015年精准识别时,他家被确定为贫困户。
那时候,国家加大扶贫力度,胡朝志看到了希望,决心努力挣脱贫穷的桎梏。村干部和第一书记也经常上门来引导和鼓励他发展产业。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选定了松塘坳,决定在那里发展水果种植。刚开始时,却是阻力重重。由于引进种植的是新品种水果,家人担心经验不足会导致血本无归,有些村民也不愿租地给他。他一边说服家人,一边通过村干部的帮助申请了5万元扶贫小额信贷,同时向亲戚和朋友借了一点钱,凑够了启动资金,在2016年春种植了10亩W·默科特。
为了扩大种植规模,抵御市场风险,胡朝志想到了抱团发展。2016年11月,胡朝志发动了5个志同道合的贫困户,一起成立了藤县濛江恒晟农业合作社。为了将合作社做大,他和第一书记一起挨家逐户与村民谈租地的事,并动员群众加入合作社。经过一周努力后,土地的问题解决了。把人和资金都聚拢起来后,胡朝志便着手将原本撂荒的松塘坳充分利用起来,以“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模式,种植红心蜜柚、沃柑和W·默科特等水果,发展特色产业。还聘请了15名当地村民或贫困户从事果树的具体管护。
为了确保水果丰收,胡朝志经常上网学习水果的种植和管护技术,用微信向专家和技术人员请教水果的防虫防病知识。为了提高村民的种植、管护技术水平,胡朝志还经常邀请县里的技术人员到合作社来“传经”,给村民进行技术培训,并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地给村民传授种植和管护的相关技术。
春华几度,终于迎来秋实。2018年,水果基地迎来了第一批挂果的喜悦,收入了10多万元,翘首以盼的村民终于看到了希望。那时候,胡朝志已经陆续带动了41户贫困户发展产业。也就是那一年,胡朝志的几个小孩都参加工作了,生活压力骤减而经济收入提高的胡朝志主动申请脱贫,摘掉了贫困帽子。但同时,他却被诊断出患了高血压和心脏病。已经不用再为钱发愁的胡朝志本来可以撂下挑子安心养老,但一想到合作社的事,他又放心不下,作为合作社的理事长,他要继续带领村民一道发展产业,实现增产创收,共同致富奔小康。做过心脏搭桥手术,住院没多久后,胡朝志又到基地里组织社员给果树喷石灰水防虫,做好水果的管护。
目前,水果基地的种植面积已达100亩,其中红心蜜柚20亩,沃柑40亩,W·默科特40多亩,共3300多株。2019年第二批的果早已挂上枝头,丰收在望,累累的水果压弯了枝柯,前期收摘了2万多斤,卖得8万多元钱。“一年下来,预计总共可摘10多万斤,卖出去会有50多万元,刨开成本,有30多万元的利润。”胡朝志舒心地说。
更让胡朝志欣喜的是,村民看到了农村欣欣向荣的发展前景,主动参与到发展产业的队伍中来,合作社在2019年又新增了29户贫困户成员。“春节后我们继续在两边山坡扩种150亩水果,然后在后山建一个养殖场,养殖生猪。”胡朝志底气十足地说,“乡村振兴不光是政府的事,也是我们的事,而且更需要我们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