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洋
芋
“大洋芋”和“苦荞粑”是一对词儿,它们在一起,就代表了黔西北的主要农产品、主要食品,往往还代表了那一方的苦日子。终年吃大洋芋和苦荞粑的地方,年轻人要背井离乡,“媳妇要跟别人跑”。
山坡地、冷凉天,只能种洋芋
大洋芋之初体验
动静记者此次到石门,第一天,各处走走看看不觉到了晚上。中午还是大太阳,隔着棉毛裤和牛仔裤都觉得阳光灼人,热得发烫,一到晚上,气温骤降,冻得发抖。所幸村公所(当地仍按人民公社时期的称呼,把村支两委所在地叫“村公所”,感觉很怀旧)的炉子上烤着洋芋。一个热洋芋、一点辣椒面,那温暖和满足无以言表。于是,对这传说中的“大洋芋”,我们有了很美好的“初体验”。
烤洋芋
三个“不可能”
在石门乡找一块相对平坦的空地不容易。几个村进进出出逛了几天,动静记者发现,这片地方确实是相对最平整的一块土地了,难怪乡里把这儿定成蔬菜基地。
洋芋的种法,记者也觉得稀奇。刚出土的洋芋苗上,盖了三层地膜,最底下的像被子,上面两层像房子,据说这样是为保温。有村民对这一套技术讲得头头是道,但干部说,去年让他们这样搞,一个都不干,因为他们觉得“不可能”:
“
洋芋不可能12月下种——“我们海拔高,2月才能种”。
洋芋不可能90几天就成熟——“天气冷,长得慢”。
洋芋不可能卖到1块5一斤——“这点种哪样都比别的地方小一圈。”
”
“
村民文华平拿自己的土地入了合作社的股,在这片1500亩的基地里分得一个大棚,有外来的草海镇蔬菜专业合作社作技术指导,今年他的大洋芋可以早上市40天左右。
”
“不到一年把,我们就富裕起来了。”他坦言,“这个大棚每年带来的实惠应该是上万元的。”
2月7号,文华平给省委书记陈敏尔“冒皮皮”:以后彻底掌握了技术,还想多承包一些大棚来搞。
早洋芋,好生意
那天,书记和农民在棚里头,记者在棚外头,正好听到一位曾在遵义桐梓工作过的干部说:原来我们就搞过早洋芋,卖给那些重庆人涮火锅儿,价格高!
可见,早洋芋赚钱不是秘密,但黔西北的冷凉天搞得出早洋芋是关键。
动静小编查到一张洋芋价格走势图。去年1月全国洋芋平均批发价是2.26元/公斤,到4月份,涨到了3.53元/公斤。这一块多钱,就是农民揣在荷包里的真金白银。
那天,火辣辣的太阳底下,石门乡党委书记马仲华在洋芋棚外感慨:原来种包谷,石门差不多有三万亩包谷,基本不赚钱,脱贫还是要靠产业调整。
不过,马书记并不发愁,去年产业结构大调整以后,今年,石门乡的包谷已经只有4千多亩了。全乡现在有的是:1万亩种薯(大洋芋的种子)、1万亩蔬菜、1万亩中药材、1万亩烤烟、2万亩草场、2万亩经果林。
无处不在的“比例”
记者的兴趣点总离不开“新”。这次走石门,动静记者最大的发现就是这里无处不在的“比例”。
只要是有产业的地方,就会听到当地人给你讲“比例”——什么“5:4:1,什么”“7:2:1”,什么“6:3:1”。当地人对于“把10分成三份”似乎是有无穷的兴趣。
一开始没有太在意,后来才意识到,这个“比例”不仅是石门脱贫攻坚的一个特点,更可以被认为是贵州省本轮脱贫攻坚的新亮点。因为,“比例”从制度设计上框定了企业与农民的利益。
以蔬菜基地为例,1亩大棚种洋芋大概有利润9600元。这钱怎么分?如果是贫困户,钱就按5:4:1来分——合作社占5成、贫困户占4成、村集体占1成;如果不是贫困户而是普通农户,这个比例就变成:9:0.8:0.1。
胡萝卜、中药材、种薯,都有这样的“比例”方案,也都体现了对贫困户的特别关照,由此,农民与外来的公司或合作社有了共同接受的利益切分方案。由政府带领农民出面,与公司框定“比例”,让弱势分散的农民有了谈判权和保护自己利益的手段。
在石门,我们感觉“户”是一个很重要的单位。从去年开始,省里讲要“攻坚拔寨”。在乡里,贫困户得一户户地“拔”。陈敏尔说:
“
这一轮扶贫我们是跟以往有一点不同——这一轮我们很重视的就是以“户”为单位让你增收。
”
脱贫攻坚的底层代码与创新模式
重视“户”这个单元,重视利益方案的设计。
如果说,在迤那,贵州形成了一套关于精准扶贫“准在哪”的经验,那么,在石门的这一轮春季攻势中,精准扶贫“利归谁”的方案设计正逐渐清晰。动静记者见到,“自管委”、“微型工厂”等新的组织形式在出现,农户与土地、与资源正捆绑为一种新型的关系。贵州的脱贫攻坚,正在以“三变”模式为制度底层代码、以农户利益为核心,攻坚拔“户”,继续向前。
记者:王丹 天波 唐毅昆 牟晰 孙楚函 编辑:虞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