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菇回报:很高很诱人一年撑出3个亿-创业黄金路_2516种菇回报:很高很诱人一年撑出3个亿,创业黄金路 三月初,掌控200亿港元资产的香港南华集团董事长吴鸿生,来汉考察农业商机。武汉市副市长张学忙向他郑重推荐:工厂化发展食用菌。张副市长的底气来自武汉勃兴的蘑菇产业。 三月中旬,记者到“楚天蘑菇第一乡”新洲徐古镇探访菇业商机。驱车一入该镇,奇特的景观便闯入眼帘:一座座三四米高的硕大“黑纱帐”,矗立在田间。在黑纱笼罩下,蘑菇正蓬勃萌发。 “徐古种菇第一人”陶双球说,种菇的回报率“很高很诱人”:蘑菇完全不愁销,3万元建1000平方米的菇棚,精耕细作最好的一年可赚4万元,最不济也可赚1万。 种菇的原料是稻草拌牛粪,徐古人将其调配成营养料,上演了小镇的财富传奇。如今,一把把蘑菇“小银伞”撑起了徐古镇3亿元的产值,“要盖楼房先盖菇房”成了当地人的致富名言。 示范 小小蘑菇撑起3亿产值 徐古镇种植蘑菇的历史追溯至一九九七年。当时镇干部到上海、福建等地考察发现,当地农民种植蘑菇,一年两季,年收入过万元,而与上海等地相比,徐古种蘑菇条件更好,稻草、塘泥、谷壳等原料丰沛,人手随处可找,再加上种植技术不难,回乡后,便动员当地农民开展蘑菇种植。
曾为徐古镇副镇长的陶双球带头下海种蘑菇,一九九九年,蘑菇种植规模就达到28万平方米,此后,四年翻三番。二??六年开始,随着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新洲连续举办了两次声势浩大的蘑菇节,在全国打响了名头。目前,全镇蘑菇种植面积达四百多万平方米、菇棚五千多个,年产值达到3亿元,80%的农民都种蘑菇,徐古镇也被评为“中国双孢菇之乡”。其中30%的产品以鲜菇的形式销售,70%的用盐水煮过后,销往福建、广东等地,再制成罐头出口欧美等国。 目前徐古有5家蘑菇加工企业,这些企业不仅进行食用菌制种、栽培、加工、营销以及新品种开发、新技术推广,而且涉足深加工,解决了鲜蘑菇不耐存放的问题,成为蘑菇产业的稳定器。 科技力量正强力注入养菇业。龙头企业天添食用菌科技公司去年投资500万元,建成智能化菇房。记者现场见到,菇房像大仓库,外墙爬满管道,里面一层层地摆满黑色菇草,一朵朵白蘑菇冒出头来。工作人员介绍,自动化设备实时监控菇房内温湿度并进行调节,单位面积产量从普通菇房的每平方米10公斤提高到20公斤,菇房每年可生产六个周期,是普通菇房的6倍。 投资 小本创业,3万元“入门” 记者了解到,作为新洲农业发展的重头戏,当地政府对蘑菇产业大力扶持,蘑菇产业既适合大规模投资,也适合小本创业。
据武汉天添食用菌科技公司总经理陶双球介绍,目前,小本投资蘑菇,成本主要是搭建菇棚。“搭建一个一千平米米的竹架菇棚,一般需要3万元资金,两三个菇棚平时只需要两个人打理,虽然不是什么重活、累活,但勤劳很关键,要不断注意蘑菇的生长变化。”他说,新洲当地已经形成专业的帮工队伍,种植户在上营养料、采摘的繁忙季节,可请这些人来帮忙。 技术门槛也不高。种植户一般从当地的食用菌公司购买菌种,食用菌公司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对缺少资金的种植户,当地食用菌企业还有扶持政策,只要向该公司定向销售,种植户可赊欠菌种、营养料等,到年底收获时再偿还。 种蘑菇创业最好借助扎堆效应,到徐古等产业聚集地开展,以共享当地技术、市场、劳动力资源。外地人到新洲种蘑菇也不用担心用地问题,菇棚占地并不大,可直接向当地农户租用,每亩租金一年数百元不等。 陶双球表示,种菇创业,风险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风险。行情好时挣得多,不好时收入会减少,但目前徐古还未出现赔本的案例。二是自然灾害风险。例如今年 年初的大雪灾,受灾严重的可减产一半,如果菇棚固定不牢,被暴风刮倒,也会遭受损失。不过,武汉正在试点政策性农业保险,有政府提供部分补贴,投资者可通过保险降低气候风险。
前景 “内需”空间还大得很 令种菇人遗憾的是,眼下江城蘑菇内销还很少,大多数集贸市场、超市难觅汉产蘑菇踪影。除了定点送酒店、白沙洲市场外,基本上不在市内销售。“如果能拉动内销,蘑菇产业发展还将大大提速”。 天添食用菌科技公司总经理陶双球介绍,除了超市进场费、退货等技术原因未能让生产者接受外,市民食菇习惯尚未形成。他说,发达国家膳食结构是每餐“一荤一素一菇”,蘑菇作为营养健康食品,在其食谱中具有重要位置。目前欧美国家每人年均食用量20公斤,而我国却不到1公斤。“如果中国人每年平均吃到2公斤,市场就相当可观” 。 事实上,武汉人食用蘑菇的热情正逐年增加。二???年前,徐古镇蘑菇面积不到100万平方米,销售还困难。现在面积扩大三四倍,也没有一家的蘑菇卖不出去的。在江汉路,还出现了全食用菌宴餐馆,生意火爆。每年农博会期间,企业拖去的蘑菇,一上午就会被全部抢光。 陶双球介绍,产业龙头企业拟加强食用菌文化宣传,通过免费向酒店赠送蘑菇、引导市民做蘑菇菜等方式,迅速拉动“内需”。 人物 建筑老板60万盘蘑菇 三月十三日中午,新洲徐古镇同村公路的尽头,徐佳伟正和工人们在蘑菇棚前搭建的小屋里吃午饭。看到记者前来,他欣喜地打开话匣子:春天头茬蘑菇已开始出棚,即使按4元/公斤的较低价格,12棚双孢菇,一季也能赚近20万元。
四十多岁的徐佳伟,在武汉做了十五年的建筑生意。每次回乡探亲,总听到亲戚朋友说,种蘑菇效益好。心动之下,他去年专程到亲戚家调查了解,发现“确实蛮赚钱”。 去年四月,他筹资60万元,回乡筹划种菇。八月起草(做好培养料),九月份播种,十月下旬,蘑菇伞就一朵朵地撑开了。 起初,他还有点忐忑不安。但很快,来自江西、安徽等省的商贩,开卡车将他堵在了菇棚门口,等着收购。有的商贩甚至下菇房帮助采摘搬货。 他笑眯眯地回忆当时情境:商贩们带着一匝匝厚厚的现金,一过秤就马上付钱,“好过瘾~” 尽管菇价每公斤由去年上半年的8块多跌到4块多,但一个秋天还是卖了十多万,可算是初战告捷。 徐佳伟估算了今年一年的行情。正常年景,一平方米可出菇10公斤,一个千平方米的菇棚可产1万公斤,即使按每公斤4元的较低价来算,十二个菇棚毛收入可达48万元。扣除菇棚折旧、菌种、维护成本及人工开支共约18万,净收入约为30万元。 徐佳伟将多年商海经验用在现代种植上。在当地菇农中率先企业化运作,成立佳士华食用菌公司,而且挂到阿里巴巴网站上。客户通过网络找上门,保持热线联系,只要大规模出菇,就会前来洽谈收购。他也打算自己出门找销路,价格也会“好一点”。 头脑活络的徐佳伟还打算革新当地种植模式,准备将现在的春秋双季生产变成常年生产。“春天双孢菇收获后,换掉营养料就能培育草菇,草菇种植后,其营养料还能继续种双孢菇,这样四季都不耽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