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金色稻田。隋二龙 摄
稻穗微垂,金黄饱满。隋二龙 摄
农旅融合,沃土良田亦如诗。隋二龙 摄
金色田园。隋二龙 摄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农历秋分即将到来之际,稻田金黄,瓜熟果香。伴着第5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通化大地沉浸在丰收的喜悦里。
这个属于农民自己的节日,正逐渐成为中华农耕文明的鲜明符号,既是新时代重农强农的生动象征,也是透过火热丰收画卷望向乡村振兴图景的一个窗口。
探访通化市各水稻基地,稻浪滚滚,片片金黄,沐浴着暖阳微风,一处处优质水稻正陆续开镰。
看!通化黑土地上正书写着“优粮”答卷。210.73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26万亩重要农产品保护区“两区”建立工作已通过国家初步审核验收。全市连续5年来粮食产量稳定在27亿斤左右,市委、市政府用粮食稳产增产的“军令状”,丰盈保障人民群众的“饭碗”。
走进集安益盛汉参产业园,红参精提口服液、纯汉参膏等人参精深加工产品正全速生产。园区致力于人参全株开发,形成了上游种植、中游加工、下游销售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看!通化农特产业疾驰在结构优化的“快车道”上。“人参花”增选为通化市花,85个原料基地、130个产品获“长白山人参”品牌授权,300亿级的人参产业发展壮大。人参、葡萄、优质稻米、中药材、林特山珍、畜牧业“六大龙型经济”实现产值372亿元,特色产业蓄势腾飞正当时。
漫步东昌区长流村百亩生态园,香甜的葡萄、娇艳的花卉,一展村民致富的新思路、乡村振兴的好成果。1100多株、产量6000余斤的“香田园”葡萄品种,伴着“卡罗拉”“戴安娜”等6个品种3万多株玫瑰花的娇艳,吸引众多游客参与到富民兴村的产业大融合中来。
看!通化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交响曲”已然奏响。通化县英额布镇、西江镇、光华镇,柳河县安口镇和辉南县辉南镇被评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集安市钱湾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观山看海品红酒,仲夏消暑通化游”“红酒怡情参康养,通化之旅四季宜”“尽赏多彩五花山”“雪舞通化城,燃情冰雪行”等4条精品线路入选农业农村部发布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
生态为先、农业为根、旅游为媒、文化为魂,通化农业农村正从“建设美丽”向“经营美丽”不断深入……( 隋二龙 裴虹荐 )
集安市:
金秋唱响喜悦歌
太王镇高台子村五味子开始采摘。 崔轶男 摄
太王镇钱湾村苹果熟了。谷明航 摄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眼下,集安市广袤的土地上,收获盛景宛若斑斓画卷舒展在山间田野,依托独特的气候、自然条件,这里物产丰盈、种类繁盛,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走进有着“水果之村”美誉的集安市太王镇钱湾村,漫山遍野的果林随着绵延不断的山脉起伏,树上的水果饱满润泽,果农们脸上的笑容淳朴幸福。
“俺们村的水果发展历史有60年了,以前‘靠天吃饭’,后来市里每年都组织专家来教技术、引新品种,大家慢慢都成了行家里手,水果产量连年丰收。”说起村里的水果,村民杨安强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目前,集安市水果栽种面积2.5万亩,年产鲜果1万吨,产值达7500万元,户均年收入达5万余元,培育出了地沟村蓝莓、白桃、果树村草莓、钱湾村苹果、二参场红梨等一批具有集安本地风味的名、优、特、新水果品种和品牌,呈现出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的良好势头。
集安是东北五味子的著名产区,出产的五味子果实饱满、品质优良。今年,全市五味子种植面积约1.4万亩,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太王镇、青石镇、麻线乡、榆林镇等乡镇,预计鲜果产量约8000吨。
“五味子大面积种植有利润,看今年这长势地里的收成也不错!”种植户刘大爷边抓了一把刚摘下的五味子边介绍着,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红彤彤的五味子映衬着农民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集安市山葡萄栽培面积近1万亩,年产鲜果1.2万吨,其中,适合酿造红冰葡萄酒的“北冰红”栽培面积达2100亩,年产优质冰酒200吨。
“这就是‘北冰红’,是农科院专家钻研出来的优质品种,果实含糖高,酸度适中,是酿造冰葡萄酒的上佳原料。”看着葡萄园里如宝石般的“北冰红”山葡萄,集安市鸭绿江河谷山葡萄酒研发中心主任孙延锋满脸自豪。
据了解,集安市现有各类葡萄酒加工企业20户,含省级龙头企业1户,通化市级龙头企业2户,年加工能力5万吨,以区域品牌引领产业发展,实现创一方品牌、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格局。(陈虹任 隋二龙 李铭)
辉南县:
绘就秋日美画卷
样子哨镇太平沟村葡萄迎来丰收季。隋二龙 摄
辉发城镇蛟河村香菇产业已成为农民致富的“香饽饽”。赵冬 摄
金秋九月、丰收时节,行走在辉南县三和农场,眼前一派繁忙景象:田间地头,种植户们跨上农机,为割晒做足准备;晾晒场上,各色苫布接连张开,为收好的稻粮遮风挡雨……
“我们三和农场职工提前做好了田间踏查,按照抢收、快收、先易后难原则,科学部署,统一调配机车,适时收割,确保丰收的粮食颗粒归仓。”辉南县三和农场销售部经理安虹奇说。
当前,秋粮收获陆续展开,辉南县千里沃野遍地金穗,现代化大棚智能高效。
今年,辉南县全面落实粮食田管措施,目前117.5万亩粮食作物长势良好。
背靠大龙湾的辉南县金川镇早晚温差大、光照足,四季分明,特别适合葡萄种植。
“我种的是茉莉香品种的葡萄,市场也非常认可,不愁销路,一般在采摘前后就都订出去了。我家种了70多亩葡萄,年产量在3万斤左右,一年能收入21万多。”金川镇黄泥岗村崔红艳说起自家的葡萄时,脸上始终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崔红艳介绍,通过她的亲身试验,村里已经有几户村民跟她一起改种葡萄,将来种植户多了,自己还打算成立合作社,提高产量,增加收入。
今年,为确保各类农作物颗粒归仓,辉南县提前研判秋收形势,及时协调解决群众在秋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结合开展冬春科技培训,成立由农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工作专班,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良种选择、栽培模式、水肥管理、病虫防治、防灾减灾等方面专题培训,有效扩大农业科技培训的覆盖面和知晓率。
“我们西顺堡村因光照时间长、无霜期长等特点,水果个大、香甜、口感好,很受消费者喜爱。目前,苹果梨、123金红苹果、寒富苹果、鸡心李子等果品面积在1.1万亩。今年果品是个丰收年,产量预计在12万斤以上。每到果品成熟季节,都会有大批游客到这里观赏、采摘,一些采购客商也会主动到果园收购,果品种植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重要渠道。”庆阳镇西顺堡村党支部书记张来明说。
秋风至、天微凉、稻谷黄,蜿蜒的辉发河水倒映着两岸金色稻田,承载着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期望。(宋佳明 隋二龙 李铭)
通化县:
沃野千里丰收美
光华镇蓝莓果铺就致富路。 王姝月 摄
大泉源乡二道沟村大榛子喜获丰收。王姝月 摄
目前,正是稻菽丰稔、瓜果飘香的时节,行走在通化县的田间地头,玉米、水稻等各类农作物长势喜人,农民们忙碌不停,处处皆是好“丰景”。
来到通化县大泉源乡新农村,千亩玉米地阡陌纵横,成熟后的鲜食玉米茎秆粗壮,籽粒饱满。
“鲜食玉米收获期比大田玉米提前一个月,收完这批再去收大地玉米一点不耽误。今年,我们种的鲜食玉米品种是‘万糯’,每亩达3000斤没问题,又是一个丰收年!”金秋收获忙,新农村村民卢忠伟喜笑颜开。
据了解,通化县从1998年开始种植鲜食玉米,目前种植面积达10万亩,年产鲜食玉米3亿穗以上,带动1.5万个种植户每年增收5000万元。
满载着丰收的喜悦,通化县西江镇的万亩稻田金黄摇曳。再过几天,这里的稻米就要走进千家万户。
近年来,西江镇立足资源禀赋及特色优势,高标定位、聚力打造“梦里水乡·贡米小镇”旅游品牌,在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中,注重构建文化旅游格局,深入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依托通化江达米业、西江米业等5家企业,建成西江贡米绿色有机循环生态农业示范区,园区内优质水稻规模经营面积达2.3万亩,认证绿色水稻1.4万亩,推广稻田养鸭0.44万亩,稻米行业年产值达2.05亿元。
据了解,2022年通化县农作物播种面积72.35万亩,全县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19%,预计粮食总产量达3.7亿斤。(王姝月 魏范斌 隋二龙 李铭)
东昌区:
生态农业促增收
江东乡小桑黄种出致富“千金方”。隋二龙 摄
致富棚,丰收景。隋二龙 摄
夹皮沟村合作社成员在晾晒木耳。郭晓萌 摄
金秋9月,丰收在望。
东昌区金厂镇百花谷采摘基地也红火了起来,那里的苹果披上通红的衣裳凑起热闹,让诱人的香味远远飘散。
基地负责人钱立来介绍,这里每天能接待400多人。果园自2016年8月成立至今,已引进并种植1.3万株寒富苹果、奎苹苹果、锦绣海棠果和磨盘果等高产果树品种。为了确保苹果质量,果农依托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使用山泉水灌溉苹果,施农家肥、有机肥,实现了苹果自然生长。不用农药、不催熟,保持原始的自然滋味,有效促进了苹果的增产增收。
据了解,今年东昌区以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发展特色农业,重点培育名优特新经济作物,大力扶持以蔬菜种植、花卉繁育、中药材种植为主导产业的新型经营主体,助农增收。截至目前,全区特色种植面积约1.28万亩,其中种植蔬菜6460亩,三季度产量约1.75万吨,产值约为5200万元。
产业发展是村民致富增收的核心,产业够给力,村民底气足。
借助通化“中国医药城”的品牌效应发展药材种植,江东乡横道子村依托优势自然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推动实现产业强村。
漫步村中,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桑黄种植大棚,棚内满地桑黄像花朵一般绕着一株株菌棒盛开。今年,村里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已累计投入资金500余万元,发展桑黄栽培大棚52个,菌棒达27万余棒。同时,科学规避风险,采取“企业+集体+农户”的产业运营模式,“订单式”生产桑黄,打消销售后顾之忧。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开发桑黄观光,搭建观景平台和产品展厅,短期内已吸引千余名高端客户群体游览并下单。(赵宸 隋二龙 裴虹荐)
二道江区:
现代农业谱华章
铁厂镇一新村大米种植基地丰收景象。刘世博 摄
五道江镇打造“五道江村+洞窖酸菜”,特色农业“点叶成金”。刘世博 摄
又是一年陌上秋,遍地金黄谷飘香。
在二道江区铁厂镇一心村大米种植基地,一片金黄的稻田弥漫着阵阵稻香,枝枝稻穗低垂粒粒稻谷饱满,呈现出一派喜人景象。
“种植水稻对我们村民来说很实惠,以前我出去打工赚钱,现在加入合作社不仅收入比之前增加了,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选种、统一指导,给我们种植带来了很多便利。”社员崔秀金的脸颊上始终挂着满足的微笑。
一心村大米加工厂成立于2018年9月,是全村重要的产业支柱,“公司+合作社+农户+保底+分红+低收入农户”这一生产经营模式推动村企联建,逐步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
村党支部书记王立松介绍,一心村现有水稻田600余亩,年产水稻50余万斤,村集体预计每年实现固定收入3万元至6万元,可解决70个村民就业。
近年来,二道江区充分发掘利用资源禀赋和基础优势,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唱好生态农业“重头戏”。
在二道江区沛航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50亩天麻年产鲜麻50余吨,产值达1000余万元。新增木耳生产12万段,进行初加工后,预计年底木耳生产8000斤,产值达30万元。
“目前,合作社一年四季有10个月左右的工作时间为30余农户提供长期就业,短期就业高峰时能有70人在这务工。”合作社负责人李霖说,农户不仅有土地租金,还能在家门口打工收益2万余元。
现代农业“金钥匙”,开启振兴“致富门”。今年4月,五道江镇菇园村党支部与通化狮峰生态农业科技公司合作,领办“菇园村+狮峰生态农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技术协作+基地+农户”的村企合作发展模式,主要生产风干肉类、脱水蔬菜、玫瑰食品等25类产品,打造东北特色绿色系列旅游农产品,带动扩大农民就业增收、促进乡村和企业经济发展。(朱智航 隋二龙 裴虹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