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才能乡村兴,经济强才能人气旺。鸣凤镇北门村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种植雷竹,发展雷竹产业。如今24年过去,全村共有250户600多人依靠雷竹产业稳增收,小小雷笋撬动了乡村产业大发展。
随着气温不断回升,北门村的近千亩雷竹经过一个冬天的孕育,新发的雷笋破土而出,长势喜人。北门村党支部书记胡荣介绍,北门村种植雷竹的历史要追溯到1997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现如今全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有雷竹,最大的种植户共种植150亩,年收入30余万元。雷竹产业已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之一,全村雷竹年总产效益达到250万元。
雷竹是我国特有的优良笋用竹,雷竹笋鲜嫩味美,营养丰富,粗纤维含量低,具有人体所必需的各种氨基酸。在每年年后的一个月,是雷笋的采挖季节,同时也是春笋最赚钱的一个月。今年春节后,从二月份开始,北门村的雷笋陆续面市,剥开笋衣,雷笋脆生生的嫩绿,让疫情防控期间的市民瞬间感受到了春天的味道。
三月季,仍然是采挖雷笋的大好时节,北门村不少村民正戴着口罩,在竹林里采挖雷笋。肖志明是北门村二组村民,也算是一个雷笋种植大户,他原先种有10多亩雷竹,2017年响应村里的号召,又增加种植了8亩雷竹,一年依靠雷竹能有一万五千多元的收入。“每天大概要采摘200多斤的雷笋。”肖志明告诉记者,随着气温节节攀升,雷笋从土里发起来很快,因为种植面积较大,发出来的雷笋不及时采挖就会变老,影响口感和品质,在雷笋采摘农忙时,光靠他一家老小完全忙不过来。
肖志明看到周边不少村民今年受疫情影响还未出门返工,便联系到附近的三四个村民帮助采挖雷笋,他按工时计算报酬。和他同组的严德萍至今也还未复工,正当她为寻找挣钱的门路发愁的时候,肖志明找了上门,严德萍欣然答应帮助肖志明抢季采挖雷笋。在村里,共有50余人像严德萍一样帮助别人采挖雷笋增加收入。
人勤日短,一转眼严德萍已帮助肖志明家采挖雷笋一个多星期了,她告诉记者,其实她自家也种植了3亩雷笋,因为面积小,雷笋很快就采挖完了。“现在帮帮工,一天能挣几十块钱,可以减轻一下生活的压力。”严德萍说,等挖完雷笋,春季也过完了,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向好,那时候再出门务工也不迟。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北门村的村民种植雷竹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因为雷笋品质好,村里的雷笋一直都不愁销路,到了采挖季节,收购商每天都会上门收购,村民只要挖好笋安心等待收购商上门就好。但今年受疫情影响,出门卖菜、买菜的人少了,雷笋自然也卖不动了,看着家里的雷笋销售不出去,村民不禁发了愁。
“雷笋是村里的支柱产业,更是村民劳作辛苦一年的成果,不能让大家采挖回来的雷笋就这样堆在家里,得想办法!” 村党支部书记胡荣说。
经过村委会集体商议,4月3日,北门村提前启动了农产品集散中心的冷库,通知村民将采挖的雷笋放到冷库里储存保鲜,以减少滞销带来的损失。村委会还积极联系商家进村上门大量收购雷笋。目前,商家已上门收购万余斤雷笋,解决了48户村民雷笋销售难的问题。与此同时,北门村委会与三峡水乡景区对接,鼓励景区发挥市场主体带动作用,向村民收购了600多斤雷笋。
随着复工复产有序推进,我县各扶贫产业基地抢抓农时忙生产,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北门村党支部书记胡荣告诉记者,下一步,北门村将在确保有效防控疫情的同时,突出政策引领,因地制宜,持续做好产业扶贫工作,大力发展城郊蔬菜、雷竹产业、乡村旅游产业,不断健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共赢机制,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和困难群众稳定脱贫,助力乡村振兴。
融媒体记者 ¦ 涂爱华 龙剑 伍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