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编制背景

根据区主要领导指示精神,对照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发展目标,为进一步明晰产业定位、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我局会同深圳国家高技术创新中心组成课题组起草编制《光明区现代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0-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目前已完成规划文稿(征求意见稿)。

二、编制过程

项目开展以来,课题组进行了70余次调研工作,组织了10余场知名专家座谈会,开展了8个产业专题研究,为构建短期有爆发力、中期有持续力、长期有创新力的光明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一)前期调研阶段

课题组对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大科学装置、重点企业、产业园区、行业协会等开展多维度调研工作,全面了解光明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现状,研究提出光明区产业的发展基础、存在问题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二)专题研究阶段

课题组按产业领域成立专题研究小组,在前期调研工作的基础上,专题研究光明区新型显示、新材料、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优势传统产业五个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面临形势,提出各产业发展的策略建议;前瞻研究大科学装置关联产业、国际先进城区的发展经验和光明参与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策略研究,为光明区产业方向选择、产业战略定位和发展路径的规划奠定基础。

(三)规划起草阶段

课题组基于前期调研和专题研究结果,结合我国各级产业政策和全球科技发展趋势,充分考虑光明产业发展基础和区位特点,经过多轮研讨制定《规划》文本初稿。

(四)修改完善阶段

为了有效衔接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课题组结合市发展改革委在北京组织召开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深圳部分专家评审会的相关情况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文件精神,开展相关产业策略规划研究,明确了以智能、新材料、生命科学产业为主导,以特色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文稿修改完善后,课题组组织研究院所、行业协会、企业等领域的10名专家对《规划》进行评审和咨询,通过网站和公告栏等方式征求公众意见,并委托专业机构完成风险评估报告。

三、编制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二)《中国制造2025》;

(三)《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五)《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六)《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

(八)《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九)《深圳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7—2030年)》;

(十)《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一)《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光明科学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的若干意见》;

(十二)《光明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十三)《光明新区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四、主要内容

《规划》从发展基础与形势研判、总体发展思路、重点产业方向、重点工程、产业空间布局和保障措施六个方面展开,提出了科学赋能高端跃升的规划主题,明确了全球知名的科技引领型现代产业先锋区的战略定位、四大发展路径、“3+1”产业体系、五大工程、“一廊、三区、五集群”的空间格局以及四大保障措施。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研判

主要包括战略机遇、发展基础、问题与挑战三个方面。

1.战略机遇。从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光明科学城等多个视角分析了光明产业发展的四大战略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引领世界发展,科技创新是抢占全球化制高点的战略选择,为光明区依托源头创新实现弯道超车提供有利时机。光明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可联合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创新合力,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结合2019年8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的“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光明可抓住契机争取更多国家创新资源,成为先行中的尖兵、示范中的样板。

2.发展基础。从总体经济、主导产业、创新动力、生态优势四个方面分析光明产业发展基础与优势。一是综合经济实力加速提升,跨入千亿城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市同期水平。二是新兴产业主导地位逐渐凸显,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集聚,201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9%,形成主导格局。三是创新发展动力不断增强,重大资源和载体不断集聚,人才吸引力逐渐提升,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四是生态优势得天独厚,蓝绿生态本底十分优越,为国家首批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和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公园之区”基本成型,将成为大湾区都市生态文旅新名片。

3.问题与挑战。从产业体系、创新生态、空间供给等方面总结提出三大问题。一是经济发展质量仍然不高,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结构失衡,第三产业发展较为缓慢,“一业独大”现象突出,2019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光明GDP的20.1%。二是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短板突出,光明科学城建设刚刚起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及前沿交叉平台仍未建成,尚未形成完整的科技服务链。三是产业空间供给低效,产业空间整体质量不高,产业园区小而散,标准化厂房、专业化园区供应不足,难以满足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

近年来,中美经贸摩擦复杂多变,逆全球化趋势抬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进一步对世界经贸交流造成冲击,世界产业格局面临重构。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进程中,自主创新作用更加凸显。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二)总体发展思路

主要包括指导思想、战略路径和发展目标三个部分。

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的重要讲话和对深圳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践行高质量发展要求,打造全球知名的科技引领型现代产业先锋区,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贡献力量。

2.战略路径。研究了硅谷、波士顿、北卡三角园等30多个国内外“科学城+产业城”,得出先进城区发展经验如下:从“科学城+产业城”发展经验来看,世界各地的科学城可以分为市场驱动型、中央政府主导型以及地方政府主导型。市场驱动型以美国硅谷为代表;中央政府主导型以日本筑波科学城为代表,筑波科学城主要从事基础知识和技术的创新研究,产业发展较为落后;地方政府主导型以美国北卡三角科学园为代表,北卡三角科学园由北卡州政府发起,推动地区经济转型、增加当地就业,已成为美国仅次于硅谷的第二大城区。美国北卡三角园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起步阶段主要发展烟草、纺织、化学等农业和传统产业;加速阶段主要借助三角园的建立,吸引美国环境卫生研究院和IBM研发总部,围绕这两大机构和周边大学的优势学科,发展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经过三十年的发展进入成熟阶段,集聚近300家全球知名企业研发总部,成为美国最早、规模最大的研发型产业园区。

光明科学城主要由深圳市政府发起,为我市的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源头供给,和美国北卡三角园一样由地方政府主导发起,同时两者具有相似的区位条件、科技资源、发展背景以及产业演进等,可选择美国北卡三角科学园作为对标对象。北卡三角科学园发展经验对光明的启示,一是政府积极引导,“官产学研”协同推进园区高效运作;二是科研以市场为导向,基础研究引领产业发展方向;三是公共研究平台完善,专业服务加速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四是产城高度融合,宜居宜业环境集聚高端创新人才。

基于北卡三角园与光明区的相似之处,通过研究和借鉴发展经验,总结提出光明现代产业中长期发展的战略路径。一是坚持原创引领,全面发挥科学牵引产业作用,探索科学设施带动关联产业发展的“沿途下蛋”新路径;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全面打通科技产业转化通道,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全过程科技创新生态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成为先进生产力;三是坚持协同发展,全面融入国际产业创新布局,联合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东莞松山湖组成优势互补的“创新三角”,主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增强产业全球竞争能力;四是坚持生态优先,全面推进自然与经济和谐共生,推动产业与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

3.发展目标。立足光明区产业特色优势和现有基础,顺应世界科技产业发展潮流,积极借鉴国际一流“科学城+产业城”发展经验,综合考虑光明科学城建设进度,分三步走:到2022年,形成科技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至2025年,创建粤港澳大湾区科研经济发展新范例;至2035年,建成为全球知名的科技引领型现代产业先锋区。

(三)重点产业方向

《规划》提出构建以智能产业、新材料、生命科学为主导,以特色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1.产业重点发展方向遴选原则。产业遴选主要考虑四个因素,一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体现前瞻性;二是坚持优势产业中更优,传统产业平稳腾换,体现包容延续性;三是匹配赋予光明的战略定位,体现与其他区错位发展;四是坚持与大科学装置学科关联,体现“科学城+产业城”。在实际操作上,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析,主要从技术发展趋势、国家战略规划、区域协同发展、光明产业基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关联产业分析及产城融合六个维度对产业重点发展方向进行了遴选。通过多维度评价,坚持“优势优先、新兴培育、提质增效”的产业发展原则,构建以智能、新材料、生命科学产业为主导,以特色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2.大力发展智能产业。智能产业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国家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中,习近平总书记在给2019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的贺信中指出“智能产业快速发展,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全球治理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也提出要发展智能经济。基于对信息技术产业从“信息化到数字化、再到智能化”的发展趋势研判,为进一步凸显光明产业特色和包容性,《规划》给智能产业下了个定义,即基于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以“智能”为特征的下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基于光明的产业基础,建议智能产业重点发展人工智能、新型显示、新一代通信与网络、柔性电子和前沿技术五个领域。其中人工智能和新一代通信与网络是智能产业引领性领域,并且已列入党代会报告,应该抢先布局。新型显示是光明的优势产业,下一步应继续做大做强;柔性电子是未来新兴发展领域,光明区有显示面板产业奠定的优良基础,可以抢占柔性电子产业发展制高点;考虑到规划期限较长,列入了前沿技术一项,增加规划的前瞻性。

《规划》制定了智能产业发展路线图,分六大任务发展智能产业。包括开展智能制造示范应用、打造光明人工智能产业基地、规划布局数字基础设施、抢先建设5G应用先导区、建设柔性电子产业基地和构筑智能产业前沿技术策源区等。

3.引领发展新材料产业。基于光明材料产业发展基础和布局的材料领域大科学装置,顺应当前全球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继续做大做强优势材料,大力发展关键战略材料,布局发展前沿材料,搭建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和技术转化平台,推动新材料在下游产业的示范应用。

基于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光明区发展基础以及科学中心建设进度,选定了三个领域九个重点方向,并制定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行动计划。其中优势材料领域包括新型显示材料、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合金材料三个方面,建议优先发展;依托光明科学城创新优势,聚焦碳纤维复合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节能环保四个战略材料,突破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前瞻布局石墨烯二维材料、3D打印材料等前沿材料,开展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研究。

重点任务主要包括建设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建设技术成果转化平台、推动新材料产品示范应用、建设新材料创新中心及开展新材料应用保险补偿机制试点,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4.高端发展生命科学产业。考虑到光明区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等高校优势学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和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等研究型医院,基于现代生物技术、医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以BT+IT跨界融合为特征的新兴业态,借鉴英国生命科学办公室发布的《生命科学产业战略》,以及欧盟制定的《欧盟生命科学和生物产业发展战略》,同时考虑与坪山生物医药产业错位发展,研究提出发展生命科学产业,承接未来光明科学城生命科学的成果转化,推动光明生命科学产业快速发展。

基于生命科学产业发展趋势、光明区发展基础以及科学中心建设进度,选定了六个领域十一个重点方向,并提出生命科学产业重点行动计划。其中六大领域包括生物制药、生物医学工程、医药CRO/CMO、精准医疗、数字生命、前沿技术。基于目前光明区生物医药产业基础,优先发展生物制药和生物医学工程,引进全球顶尖生物医药企业做大做强。借助光明科学城重点发展生命科学的契机,布局医药CRO、精准医疗、数字生命等产业,培育生命科学产业集群。同时根据未来光明科学城的科研成果,积极推动前沿技术落地转化。

重点任务主要包括建设公共实验服务平台、打造临床研究基地、建立动物实验中心、组建医学影像技术联合研发平台、建设体外诊断样本库公共平台、培育医药CRO/CMO产业集群和创建“光明国际中医药港”等。

5.提升发展特色服务业。特色服务业重点发展科技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业两大生态配套产业。为提高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引领重点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聚焦科技服务业,发展科技金融服务、研究开发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技术转移转化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五个方面。其中重点发展科技金融,在硅谷、波士顿等以科技创新为区域发展战略的地区,科技金融是推动科技产业快速发展的有力助推器。未来光明将产生大量原创科研成果,应旗帜鲜明地发展科技金融,将金融作为创新发展的助推工具,服务科技产业发展。文化旅游业方面,主要推动创意设计与钟表、内衣、模具等传统优势产业相结合,提高光明传统品牌的时尚设计水平和品牌国际化运营能力,挖掘光明文化、生态、科技等资源,打造独具光明特色的文旅品牌。

重点任务主要包括组建国际科技信息中心、设立光明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推动“文化+”融合发展、开发多模式“旅游+”线路等。

(四)重点工程

为全面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作用,推动光明区优势产业持续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快速崛起、产业体系更加完善,打造深圳动能强劲、能级不断跃升的产业强区,提出了高标准实施创新能力强基、转化平台支撑、国际协同发展、产业空间挖潜及头雁领航人才五大重点工程。

1.创新能力强基工程。基本思路是发挥综合国家科学中心的优势地位,聚集科技创新资源,以布局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核心,圈层布局建设国际一流大学、科研院所和平台、应用技术开发研究院、光明科学城大数据中心,组建重点专项科研创新资金,为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源头供给。

2.转化平台支撑工程。基本思路是以产业应用为导向,围绕智能、新材料、生命科学产业等重点领域,超前谋划产业基础设施集群、引进培育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组建光明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推动光明科学城创新成果加速产业化。

3.国际协同发展工程。基本思路是携手国际先进城市、周边产业大区和科技强区,联合港澳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拓展国际科技产业创新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探索产业和技术跨境合作新模式、建设港澳高校技术转移实验室和设立深港澳创新创业发展基地,构建区域科技产业创新发展共同体。

4.产业空间挖潜工程。基本思路是综合运用土地整备、城市更新、建设用地清退等方式,充分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土地资源,探索专业化园区联合开发建设模式、建设新型产业园区、开展城市立体空间综合开发试点及探索建立土地效益评估机制,推动产业空间提质增效,打造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专精特新企业共生发展的产业格局。

5.头雁领航人才工程。基本思路是基于光明科学城建设和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大力引进“头雁领航”人才,重点引进培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专业人才,组建院士创新研究院、组建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推行人才引进创新机制及打造国际化街区,不断提升科学城人才服务水平。

(五)空间布局

为推动产业空间高效产出与协同错位发展,提出以龙大高速为基础,北联广州南接香港打造龙大科技创新发展走廊;从北往南沿廊道两侧依次布局科技创新区、成果转化区和产业发展区;组团布局高端业态,构建原始创新集群、科技服务集群、智能产业集群、生命科学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形成“一廊、三区、五集群”的总体空间布局。

“一廊”即打造龙大科技创新发展走廊。从湾区层面来看,龙大高速南联香港、北接东莞、广州等湾区主要城市,可以有效对接香港科技、金融及专业服务,同时加强湾区其他城市间的产业协同发展;从光明区层面来看,实现大湾区城市与光明区要素的互联互通,如香港科学家可以到科技创新区从事科研活动,市中心区的科技金融、法律等可以到成果转化区开展专业服务等。

“三区”即科技创新区、成果转化区和产业发展区,构建“东创、中转、西产”相互协作、相互支撑的功能布局。科技创新区主要承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前沿交叉平台、功能性研究平台、科研机构、高校等光明科学城创新资源,是光明区产业创新能力发源地。成果转化区主要基于现状已有的华强创意园、招商智慧园等产业用房、光明高铁站等,重点发展检验检测、技术转移转化等科技服务业以及商业休闲、生态休闲旅游等文化旅游业。产业发展区主要基于现状已有的以华星光电为代表的智能产业、以贝特瑞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和以迈瑞为代表的生命科学产业,打造特色鲜明、资源集聚、相互支撑的产业组团。

“五集群”即原始创新集群(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核心、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基础,圈层布局功能性平台)、科技服务集群、智能产业集群、生命科学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结合现有产业基础,以适宜的尺度(1-5 km2)为产业配套服务范围,划定21个产业集合单元,按照土地类型,在对应的三个功能区域布局相应的产业、项目和平台。同时结合光明小镇、茅洲河、城市公园等旅游资源,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全域旅游示范区。

(六)保障措施

主要包括加强统筹管理、完善政策体系、保障空间供给、强化监督考核四大措施。

五、其他

关于指标体系的测算说明。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目标值通常有两种测算方法。一是根据过去3-5年的完成值计算年均增长率,然后基于当年的基数来测算规划年份的目标值;二是通过对标国内外先进城区相应指标,设置规划年份的目标值,然后结合当年的基数和目标值,测算年均增长率,求取中间年份的目标值。在规划的时间范围内,如果区域有可预见的重大事件发生时,通常采用第二种方法来进行测算。

光明区在未来16年的发展过程中,光明科学城建设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将大幅提升光明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地位和全球创新版图中的位势,源源不断的科技成果将引领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此,本《规划》指标体系测算采用第二种方法,选取美国北卡、深圳南山、上海张江、北京中关村等国内外先进城区作为对标对象,确定光明到2035年相应指标的目标值,然后基于2019年基数和目标值来测算年均增长率,求取2022年和2025年的目标值(测算说明见附件)。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