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翠竹林酒飘香。
掩映在山林里的乡村众创空间。
宁德网消息(记者 王志凌 文/图)占西坑,一个隐在福安市上白石镇大山里的偏僻自然村。这里,曾因村民大量外出而日渐萧条,一度面临消亡。
“村子没了,故乡也就没了!”怀揣重振山村、留住故乡的梦想,返乡青年陈清扎根大山,建起乡村众创空间,用创业聚集人气、再造乡村。青春、活力,故乡的土地上,希望升腾——
留住故乡
9月5日,从上白石镇区到占西坑村,车子在两公里多崎岖坑洼的山路上“挪”了半个多小时,记者才到达这座小村。
2008年返乡创业以来,陈清已记不清在这条路上颠了多少回。除了路难行,让他印象深刻的,还有村里的人。
“当时守留村里的就剩下18个老人,年龄最小的都66岁了。再不改变,过个二三十年,这村可能就消亡了,那我就成了一个没有故乡的人!”看着日渐萧条的山村,陈清心头一阵酸涩。
“农村要发展,产业发展、村民回归、诚信互助、发展村财、环境整治这五步要走。”在陈清看来,产业发展为先,有了产业支撑、致富门道,才能吸引村民回归,接着是重塑农村传统的诚信互助体系,互帮互助、共同发展,再着是壮大村财,人、钱、精气神齐了,全民参与全村环境整治、发展建设便水到渠成。回村创业、重振山村的念想,也由此在他心中萌发。
对陈清而言,这并非一句空谈。
早在2006年,陈清便放弃省城稳定的工作,返乡创业,在交通相对便捷的社口镇沙溪村创办添益养殖场,并成功研制生物发酵技术,将鸽粪转换成猪饲料,摸索出了鸽粪发酵喂猪、猪粪发酵沼气、沼渣养鱼、塘泥种茶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种鸽存栏量达到3万多对,成为闽东最大的肉鸽养殖基地,并被评为“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示范基地”,扬名一方。
嫁接成功经验,2008年3月,陈清回村组织村民成立占西坑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又一次踏上了创业之路。
根据村里荒山闲地多、水资源丰富的特点,河里养鸭、林下养鸡、房前屋后养蜂、荒山闲地种草养兔,立体经营、生态发展。同时,向周边乡村辐射,在6个乡镇建起9个示范基地,合作社成员发展到了200多户,帮助近千名农民脱贫。中央电视台《致富经》栏目还专程就合作社的生态发展模式做了专题报道,引得全国各地1300多人慕名前来取经。
竹林“种酒”
把酒“种”在竹子里,在占西坑村里,最具特色的创业项目,莫过于这种竹酒了。在一截竹节的底部凿一个小洞,插上引流管,淡黄清冽的竹酒便汩汩流出,醇香漫竹林。
竹林“种酒”,这背后,是陈清历时两年多的潜心研发。
2009年,在走访村民中,陈清了解到,因交通不便,村里有300多亩竹林闲置。经过竹签、竹雕、筷子等项目的考察及论证后,他最终将思路定在了竹酒的开发上。
可出乎意料的是,研发之路,一波三折。
“刚开始,注入酒的竹子不是出不了酒,就是竹子被酒‘醉’死。”陈清告诉记者,起初,他选用二锅头作为基酒,可注入后,与竹子融合生长的效果并不理想,出不了酒。改试八八坑道、茅台、五粮液等作为基酒,均以失败告终。另一个棘手的问题是,因为不知一株竹子该注入多少基酒为佳,造成注酒过量的死竹。
直至2011年,在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陈清改用占西坑村当地纯粮酿造的“米烧酒”作为基酒,几经试验,并不断改进工艺,解决漏酒、死竹、变质等问题后,才大获成功。
“每年端午节前两个月,挑选优质成型幼竹,运用微创高压技术将52度纯粮基酒注入活竹内,每根竹子注入2至3节酒,每节注入600毫升,让基酒在竹腔内与竹子一道自然生长,充分糖化、过滤、分解、释放甲醇等有害成分、并吸收竹身的营养成份。两年后,可以收获350克到550克左右40多度的竹酒,酒液金黄碧翠、芳香醇厚、绵甜爽净,琼浆玉液也不过如此。”聊起“种酒经”,陈清娓娓而谈。
2013年10月首批竹酒上市,经权威机构检测符合“露酒”相关标准,投放市场后备受好评,仅去年就热销30多万筒。陈清还研发家庭作坊式“蒸酒器”,免费提供给200多户村民,带动他们生产基酒,共同发展。
目前,这里已先后投入资金1600多万元,建成竹酒基地360亩,种植竹酒70万筒,青翠竹林酒飘香。
山村筑梦
一份坚守、一份收获,昔日山村一改颓色、日显生机。整合各方创业资源,陈清再次发力——
2016年3月,占西坑乡村众创空间正式投入使用,并邀请各级专业及青年创业导师成立创业专家顾问团,为返乡创业者提供相关政策、专业技术、市场渠道等服务。旨在通过这一平台集聚创业资源、提供创业服务,引导优秀青年返乡、在乡创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再造乡村社会。首期已引进创业企业8家,13个精选创业项目落地生花。
22岁的陈家乐便是其中一名创业者。他原本在外读大学,为了给家庭分担负担,去年7月他办了休学手续,回村加入了众创空间,在陈清的创业辅导下,发展虫草土鸡项目。陈清提供成品鸡苗,竹林散养,以黄粉虫、野草和五谷杂粮配比饲养,鸡蛋和鸡由众创空间统一收购后销售,收购时抵扣鸡苗成本。
目前,陈家乐已注册成立福安市家家乐生态农业公司,月出栏土鸡1000多只,创业增收风风火火。
来自上白石镇佳浆村的王锦荣,也在众创空间里找到了契合自己的项目。他从小患有哮喘,不能干重活。陈清为他免费提供8箱种蜂,并安排技术指导。日积月累的实践,他不仅成了养蜂好手,还独创高空养蜂法,把蜂箱安在树上,养出的蜂蜜虫害少、更卫生、纯度高,一斤可以卖到200元,供不应求。
如今,王锦荣的种蜂已繁衍到500多箱,去年收入达到二三十万元,并带动7户贫困户共同发展。上个月,王锦荣还开工建设“中华蜂园”项目,扩大养蜂规模,并融入游客体验环节,以此带动更多贫困村民增收脱贫。
一个个创业项目红火推进,陈清还主导创办“青创商城”,发展线上线下全国代理1300多人,在解决自身产品销售的同时,帮助大家销售创业产品,构建起了“互联网+乡村众创+精准扶贫”的创新模式。
创业,聚起了人气;创业,激出了活力。昔日山村,生气万千。回首来路,陈清倍感欣慰,他坚信:故乡有肥沃的土壤,定能哺育出播撒下的梦想之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