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课时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 高中历史 人教2003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儒家学派的思想家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以及其他学派的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2)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仁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引入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相关内容,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和早期儒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运用比较法、列表法和分析法指导学生对“百家争鸣”以及儒家思想的相关问题进行归纳。
最后以早期儒学为重点,组织学生对儒学的存在原因以及现代儒学复兴情况进行探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研究探讨,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对“诸子百家”的分析以及了解,培养学生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
认识儒学在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并且联系现实,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发挥儒学在现代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2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高二语文课本《先秦诸子散文》中也有很多的相关内容。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仍旧是感到比较生疏的。因此,在讲授时要顾及到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情况,用相对比较通俗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另外,由于本节课的时代离学生比较远;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了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此外,虽然高二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比较充分,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也还比较欠缺,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3重点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早期儒学三大家的主要观点
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
由电影《孔子》引出课题:前段时间有一部热播电影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不少的电影人甚至社会学者,历史学家都对它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对于这部影片,褒贬不一,它就是《孔子》。由胡玫执导、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于2010年1月22日正式全国公映。电影描写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51岁出任中都宰一直到其73岁病逝这段经历,并挑选了最有戏剧性的堕三都、周游列国、陈蔡被围等重要经历进行改编。(播放《孔子》的系列剧照。)
提问:影片《孔子》的时代背景,大家知不知道?答案春秋战国时代。
导入新课
影片的主角是孔子,但是,其实在那个时代,有很多孔子一样伟大的人物。那个时代,是我国思想文化的一次大潮流,无数学者提出自己的观点主张,它不仅仅是一个诸侯争霸的时代,也是一个各种思想文化“百家争鸣”的时代。
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
(一)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的含义
提问:何谓“百家争鸣”?提示:“百家”与“争鸣”各自含义。答案:教师通过投影解释
A.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B.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C.“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原因)
结合课本,请学生先思考、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幻灯片演示
第一,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二,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三,科技上的进步。在天文学﹑数学﹑光学﹑医学等科学技术的进步下,人们的精神生活及物质生活得到了丰富与提高。
第四,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第五.学术自由的氛围。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
主要派别代表:(学生归纳总结)
教师:春秋战国,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学派很多:三教九流-------。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学生:列举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
法家:商鞅、韩非等。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影响
概括而言: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
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代,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和总结,并博采众家之长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孔子
提问:你对孔子了解多少?
幻灯片演示孔子简介。结合课本P5的资料回放总结孔子的生平。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
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
于是,孔子开始潜心办学,为改造社会培养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上述资料分析孔子的观点: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的思想。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政治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
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孟子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结合课本知识以及资料链接分析孟子思想: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继承了孔子的“仁”,并把它发展为“仁政”思想。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则会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还提出了性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性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孟子强调君王要善待人民,在当时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3.荀子
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
结合课本知识分析荀子的思想
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在君民关系上,荀子主张“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在伦理观上,荀子主张性本恶。
运用列表法对比孔孟荀三者的观点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通过阅读材料,学生归纳得出
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他认为“道”就是“无”。这个“道”是“先天地生”的,是没有意志、没有具体形状、无声无息的,是无时无地不在的。“道”即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②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这是老子思想消极的一面。老子长年居住在周,春秋末期,周朝政治日益紊乱,礼坏乐崩,社会正面临着一场大变革。面对这一切,他消极悲观,提出一个回复到“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的主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他所向往的这种理想社会,实际上不过是保留着原始公社遗迹的早期奴隶社会。这显然是一种开历史倒车的没落阶级的消极思想。
③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猜测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双方互相依存,相辅相成,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而且,事物对立的双方会互相转化,“正复为奇(反常),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但是,老子这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存在严重的缺陷,他不仅忽略了对立面转化的必要条件,而且把事物向反面转化看作是循环的,而不是上升发展的。
(2)庄子: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把世间的事物都看成相对的,认为好与坏、正确与错误、大与小、高与低没有什么绝对的界限。庄子将这种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运用来观察人生社会,便产生了怀疑论和消极悲观的情绪,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可怕和痛苦的,人生只是一场梦,活着不如死。因此,他反对一切进步,反对一切文明。庄子的思想比老子更为消极,是战国中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思想代表。庄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叫做“道”,“道”生出天地万物。庄子的散文非常富有哲理,是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结合,如《逍遥游》等名篇。
2、法家: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1)主张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韩非子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
(2)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韩非子的学说,后来成为秦代的官学,对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起了积极的作用。
3.墨家墨子战国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活动3【活动】探究活动
列举你在现代社会中看到的儒学的影子。
活动4【作业】课后作业
总结“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
由电影《孔子》引出课题:前段时间有一部热播电影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不少的电影人甚至社会学者,历史学家都对它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对于这部影片,褒贬不一,它就是《孔子》。由胡玫执导、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于2010年1月22日正式全国公映。电影描写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51岁出任中都宰一直到其73岁病逝这段经历,并挑选了最有戏剧性的堕三都、周游列国、陈蔡被围等重要经历进行改编。(播放《孔子》的系列剧照。)
提问:影片《孔子》的时代背景,大家知不知道?答案春秋战国时代。
导入新课
影片的主角是孔子,但是,其实在那个时代,有很多孔子一样伟大的人物。那个时代,是我国思想文化的一次大潮流,无数学者提出自己的观点主张,它不仅仅是一个诸侯争霸的时代,也是一个各种思想文化“百家争鸣”的时代。
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
(一)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的含义
提问:何谓“百家争鸣”?提示:“百家”与“争鸣”各自含义。答案:教师通过投影解释
A.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B.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C.“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原因)
结合课本,请学生先思考、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幻灯片演示
第一,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二,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三,科技上的进步。在天文学﹑数学﹑光学﹑医学等科学技术的进步下,人们的精神生活及物质生活得到了丰富与提高。
第四,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第五.学术自由的氛围。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
主要派别代表:(学生归纳总结)
教师:春秋战国,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学派很多:三教九流-------。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学生:列举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
法家:商鞅、韩非等。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影响
概括而言: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
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代,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和总结,并博采众家之长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孔子
提问:你对孔子了解多少?
幻灯片演示孔子简介。结合课本P5的资料回放总结孔子的生平。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
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
于是,孔子开始潜心办学,为改造社会培养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上述资料分析孔子的观点: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的思想。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政治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
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孟子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结合课本知识以及资料链接分析孟子思想: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继承了孔子的“仁”,并把它发展为“仁政”思想。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则会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还提出了性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性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孟子强调君王要善待人民,在当时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3.荀子
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
结合课本知识分析荀子的思想
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在君民关系上,荀子主张“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在伦理观上,荀子主张性本恶。
运用列表法对比孔孟荀三者的观点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通过阅读材料,学生归纳得出
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他认为“道”就是“无”。这个“道”是“先天地生”的,是没有意志、没有具体形状、无声无息的,是无时无地不在的。“道”即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②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这是老子思想消极的一面。老子长年居住在周,春秋末期,周朝政治日益紊乱,礼坏乐崩,社会正面临着一场大变革。面对这一切,他消极悲观,提出一个回复到“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的主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他所向往的这种理想社会,实际上不过是保留着原始公社遗迹的早期奴隶社会。这显然是一种开历史倒车的没落阶级的消极思想。
③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猜测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双方互相依存,相辅相成,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而且,事物对立的双方会互相转化,“正复为奇(反常),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但是,老子这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存在严重的缺陷,他不仅忽略了对立面转化的必要条件,而且把事物向反面转化看作是循环的,而不是上升发展的。
(2)庄子: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把世间的事物都看成相对的,认为好与坏、正确与错误、大与小、高与低没有什么绝对的界限。庄子将这种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运用来观察人生社会,便产生了怀疑论和消极悲观的情绪,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可怕和痛苦的,人生只是一场梦,活着不如死。因此,他反对一切进步,反对一切文明。庄子的思想比老子更为消极,是战国中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思想代表。庄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叫做“道”,“道”生出天地万物。庄子的散文非常富有哲理,是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结合,如《逍遥游》等名篇。
2、法家: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1)主张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韩非子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
(2)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韩非子的学说,后来成为秦代的官学,对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起了积极的作用。
3.墨家墨子战国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活动3【活动】探究活动
列举你在现代社会中看到的儒学的影子。
活动4【作业】课后作业
总结“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Tags:1课,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形成,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