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季节,北方天气气温较低,多地反应温室黄瓜黑星病发生严重,导致叶片穿孔或黄瓜瓜条畸形,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黄瓜黑星病,属于真菌性病害,是大棚的毁灭性病害之一。
3月23日来自陕西榆林市的农管家用户孙雅姣发来图片向农管家的专家咨询:“老师们,帮忙看一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下面一起来看看专家是如何解答的。
农管家专家解答:
王刚(山东省潍坊市——精通蔬菜病虫害)
黑星病用苯醚甲环唑或氟硅唑防治。
赵培雨(山东聊城市——擅长温室黄瓜豆角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
黑星病危害,使用苯醚甲环唑或戊唑醇或腈菌唑喷雾防治。
冯涛(安徽省 六安市——擅长领域植保技术、土壤管理)
黑星病危害 建议使用肟菌戊唑醇或氟硅唑或苯甲丙环唑防治。
夏英三(山东省临沂市——擅长西瓜、桃树、甜瓜等作物)
黑星病,用苯醚甲环唑,氟硅唑,代森锌,甲基硫菌灵,氟菌唑,锰锌·烯唑醇,腈菌·福美双喷雾防治。
卢芃源(河南省郑州市——擅长西瓜、葡萄、草莓等作物)
注意黑星病,可用42.8%氟菌肟菌酯1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15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1500倍液、75%肟菌戊唑醇4000/6000倍液、45%咪鲜胺750/1000倍液、22·5%啶氧菌酯,也可以用咪鲜胺丙森锌、咪鲜胺异菌脲、吡唑醚菌酯。结合二氢钾或者氨基酸叶面肥交替用药。
农管家农技课堂——黄瓜黑星病
危害症状
主要为害幼嫩部位。
1、幼苗染病,在子叶上产生黄白色,圆形或近圆形病斑,发病后期引致全叶干枯;
2、嫩茎染病,初期出现水渍状暗绿色梭形病斑,后期变成暗色,凹陷龟裂,湿度较大时病斑上长出灰黑色霉层;
3、生长点染病,经两三天烂掉形成秃顶,而生长点侧叶缓慢伸长并带卷曲,初看好像病毒病的病状,容易被误诊,是黄瓜黑星病不能及时防治,造成黄瓜秃顶拔园。
4、真叶染病,叶尖,叶缘最为常见,初期为绿色近圆形斑点,穿孔后,孔的边缘不整齐略皱缩,具有黄晕,病健交界处为黄色,病部水烫状或干枯变黑,受害处叶片常不平整,潮湿时病部容易产生榄绿色霉状物。
5、瓜条受害,初期流胶,逐渐扩大为暗绿色凹陷斑,表面长出灰黑色霉层,致病部呈疮痂状,病部停止生长,形成畸形瓜。六、卷须。卷须顶端及中间易被侵染,病斑长梭形,受害部分变为褐色或黑褐色,很快一段段萎蔫直至整个卷须干枯,失去功能。
6、整株。幼苗期严重发病的植株停止生长,心叶枯萎、全株枯死。成株期茎尖端受害后,轻者长出的新叶扭皱畸形,严重时心叶不能正常展开,常常造成植株秃顶,生长发育停止。
发病规律
该病害发生要求低温高湿条件,棚顶及植株叶面结露,是该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条件。种植密度大,光照少,通风不良,保护地大灌水,重茬地,肥料少等情况下,发病重。
1、越冬与初侵染源。病原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者附着在架材上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在种皮内越冬。
2、传播特点。越冬后土壤中的菌丝,在适宜的条件下,产生出分生孢子借风雨在田间传播,成为初侵染源。发病后又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靠气流、雨水、灌水或农事操作等传播,再侵染。分生孢子萌发后,长出芽管,主要从植物叶片、果实、茎蔓的表皮直接侵入,也可从气孔和伤口侵入。
防治方法
1、保护地栽培,尽可能采用生态防治,尤其要注意温湿度管理,采用放风排湿,控制灌水等措施降低棚内湿度,减少叶面结露,抑制病菌萌发和侵入,白天控温28~30℃,夜间15℃,相对湿度低于90%,或控制大棚湿度高于90%不超过8小时,可减轻发病。
2、农业防治。病害重发区或常发区,应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用无病的新土育苗,育苗时床土要用药剂消毒。采取地膜覆盖栽培。定植后至结瓜期,要控制浇水,降低棚室内的湿度。
参考防治药剂
50% 异菌脲 可湿性粉剂(低毒) 使用1000-1500倍液 喷雾
250克/升 吡唑醚菌酯 乳油(中等毒) 使用1000-2000倍液 喷雾
70% 丙森·醚菌酯 水分散粒剂(低毒) 使用1000-1500倍液 喷雾
60% 丙森·己唑醇 水分散粒剂(低毒) 使用1500-1750倍液 喷雾
80% 硫磺 水分散粒剂(低毒) 使用500-1000倍液 喷雾
25% 丙环唑 水乳剂(低毒) 使用1000-1500倍液 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