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重庆银保监局持续组织开展“央媒党媒看重庆-媒体下基层调研采访”活动。7月6日至7月7日,媒体记者团就金融监管部门引领银行保险机构支持武隆“生态+农业+文旅”融合发展情况进行调研采访。记者团深入村子、企业、产业基地等现场,以其专业素养、独特视角,用情用力讲好金融助力武隆地区经济发展的故事】
武隆,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5A级旅游景区”等七块金字招牌,每年吸引超4000万人次游客到武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
就是这样一个吃“旅游饭”的传统旅游大区,如今立足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和资源禀赋优势,走上全新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建成“全国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实现农业旅游化、农村景区化、农产品商品化是如今武隆的发展目标之一。
而这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近年来,武隆各类金融机构在重庆银保监局的指导和“红金渝”金融党建品牌示范的带动下,积极围绕区内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突出“种植+加工+农文旅融合”,以“金融联合服务体”模式着力延链强链补链,通过金融组团共同奏响金融助力农文旅融合发展协奏曲。
截至2022年末,武隆区涉农贷款余额170.2亿元,全区保险业为农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26.29亿元,近3年累计赔付8113.49万元。
帮扶范围再扩大
农文旅融合赋能传统村庄
武隆荆竹村曾是一个乏人问津的深山小村,但却在2022年挂牌国家4A级景区,并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名单。
蜕变从何而来?
打造“归原小镇”文旅项目、探索农业边界、挖掘新型产业业态……这些答案都聚焦于一个词:农文旅。
以归原小镇为例,采取“旅游景区+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的全新农文旅融合模式进行开发。不仅集中规划建设了重庆首个民宿聚落,建立了非遗文化传习所,对乡村非遗、民俗、乡村艺术进行保护和传承,还利用当地的老房子改造出无有图书馆等网红打卡地,解决村里60%的就业问题。
归原小镇民宿一角。(彭浩然 摄)
这背后离不开中国农业银行重庆武隆支行的持续帮助。2019年5月,农行与归原小镇展开合作。长期以来,双方形成了良好的银企合作关系。
为满足小微企业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不同金融需求,该行打造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系统性综合服务体系,提供账户结算、流动资金贷款等金融服务,助力拓宽融资渠道。
其中,在一期项目建设过程中,武隆支行主动介入,为归原小镇业主企业之一的裕尚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量身定制了一套金融服务方案,通过提供流动资金贷款的方式,助力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
据悉,该行累计为裕尚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授信3280万元,目前贷款余额980万元。
归原小镇。(彭浩然 摄)
“以归原小镇为中心,我们还扩大帮扶范围,聚焦辐射半径里的村民,提供保障各业态发展的资金支持,目前已为周边100余户村民提供贷款5000余万元,支持他们发展种养殖、农家乐等产业。”中国农业银行重庆武隆支行行长肖亮说,未来希望继续和荆竹村一起还原原乡风情,将农文旅深度融合,为百年村庄注入生机活力,缔造出记忆深处的美丽乡村生活,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
如今,站在重庆市武隆区荆竹村归原小镇无有图书馆的落地窗前,窗外的风景直入眼帘,绿意在云雾中舒展,蝉鸣在乡野间肆意,农家小院升起袅袅炊烟……
农业产业价值再拓展
产学研助力茶香四溢
武隆生态资源富集,孕育在白马山中的“仙女红”茶是其中的瑰宝。
“仙女红”富含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含有红茶特有的茶氨酸以及茶黄素,茶红素,茶碱,茶多酚等功效成分,茶汤甜香、色泽红艳、回味绵长。
多年来,先后获国家有机食品认证、重庆“三峡杯”红茶金奖、第二届国际茶博会“品鉴用茶”、重庆市第四届斗茶大赛“十强茶产品”金奖红茶、重庆“外事礼品”等殊荣。
白马山旅游度假区内的成片茶山。(彭浩然 摄)
2017年4月,重庆市武隆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全资子公司——重庆市赤茗农业有限公司成立,白马山“仙女红”茶正式开始品牌化发展。
成立初期,因投入茶叶基地建设、生产设备、宣传费用等成本较大,且前期品牌成熟度不高,盈利水平较低,加之很难提供有效抵押物,面临融资难困境。
武隆金融机构组团出击,结合自身业务特点选取重点项目、指定工作目标,先后为该公司提供各类信贷支持,助力拓展农业产业价值。
如,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武隆支行利用特色产品“小企业发展贷”,引入担保公司作融资担保,于2023年3月成功提供贷款支持950万元。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重庆市武隆支行提供农业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750万元,支持赤茗延伸茶叶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高山茶有机化、标准化、品牌化和产业融合发展。
重庆三峡银行武隆支行于2020年首次与该公司建立信贷合作,予以7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2021年到期后重新授信900万元。
中国农业银行重庆武隆支行则为茶山景观改造、茶山林海改造、茶马古道及绿化、道路、综合管网等配套基础设施累计提供信贷支持超3000万元。
游客可在白马山旅游度假区内可体验手工揉茶。(彭浩然 摄)
如今,白马山旅游度假区走出“旅游+茶文化体验”农文旅融合新路子,建成现代化茶园、水晶茶厂、琴台茶寮等多个农文旅景点。同时,建成院士工作站,打通与学校合作桥梁,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
茶叶飘香带动增收致富。目前,整个白马山已有现代化茶园5000余亩,形成规模化生产加工,游客和研学团可亲自到茶山采茶、制茶、品茶、观茶艺表演,学习茶文化。2022年实现经营收入2200万元。
金融联合服务体再出击
“链式”帮扶守护居民“菜篮子”
行走在武隆木根村,随处可见成片的高山蔬菜种植基地,各色品种的蔬菜拼接成一幅生机盎然的绿色画布。
“相较于市面上的普通蔬菜,高山蔬菜品质和口感上更优。”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武隆高山蔬菜研究所余青阳说,这得益于高海拔的地理位置优势,它们呼吸的是新鲜空气,喝的是山泉水。
近年来,武隆区逐渐叫响了“武隆高山优质蔬菜”品牌,成为当地乡村振兴重要引擎。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武隆高山蔬菜研究所内一角。(彭浩然 摄)
“菜篮子”稳产保供连着城乡两头,关系群众一日三餐。为保障木根村高山蔬菜品牌高质量发展,武隆金融机构根据《武隆区重点农业产业链金融链长制试点工作方案》,成立金融联合服务体进行“链式”支持。
作为“链长”,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重庆市武隆支行为当地的龙头企业重庆市武隆区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发放项目贷款3500万元,用以支持武隆区高山蔬菜标准化示范园项目建设。期间,该行新增200万元信贷支持,帮助企业发展高山蔬菜、武隆苕粉、高山番茄等特色产业。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武隆支行在木根村设立全区首家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站,集党建引领、数字赋能、基础服务于一体,以整村授信的方式,支持当地多业态发展。截至2023年6月末,已完成整村授信315户,授信金额875万,惠及人口1200余人,支用15笔,金额120万。
武隆高山番茄。(彭浩然 摄)
武隆融兴村镇银行、重庆银行武隆支行分别为高山番茄谷项目下重庆渝蔬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累计提供信贷支持2960万元、150万元,用于配套设施采购、种苗购买等。
考虑到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较弱,一旦受灾,种植主体往往面临连片损失。为给农户吃下“定心丸”,太平洋财险武隆支公司创新定制“高山番茄”保险产品,为57户番茄种植户提供407亩番茄种植保险,累计风险保障额122.25万元。仅2022年为种植户抵补损失16万元。
如今,依托高山蔬菜产业,武隆积极发展深精加工、休闲体验等新型业态,延长产业发展链条。目前正推行“蔬菜公园”农文旅发展模式,建成观光蔬菜基地45个,培育“开心农场”“蔬菜超市”22家,年接待旅游突破6万人次。
信贷支持再发力
金融“活水”滋养百年作坊
武隆苕粉可追溯至1593年,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它以武隆独自选育的“武隆红宝石”红薯为原料,按照“三沉三淀,十六道工序,铁锅烫皮”古法加工工艺精制而成,是火锅、麻辣烫、煲汤的理想食材,其“鲜糯筋道”的适口性特点闻名于世,被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武隆苕粉。(彭浩然 摄)
如何将原材料资源优势更好地转换成产业优势?武隆苕粉集团给出两个“守住”的秘诀:守住初心、守住品质。
然而,近年来,受困于销售货款回款账期的延长,加之环境影响导致经营收入不及预期,该集团缺少升级厂房和进购原材料的流动资金,生产几近停摆。
“没有资金,再好的想法和手艺都无法继续。”武隆苕粉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晓路称。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这些都需要金融的支持。
在“点对点”精准扶持的推动下,重庆银行武隆支行主动与其对接,立足“轻资产”特征,在1天时间内完成审批,发放知识产权信用价值贷、助农贷共260万元并提供50BP利率优惠,助力集团盘活产业渡过难关,加快建设“武隆苕粉科创园”。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武隆支行更是为武隆苕粉集团链上代加工企业——重庆金薯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提供信贷支持500万元,助力苕粉精加工产品量产广销。
“信贷倾斜能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为乡村振兴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拓宽销路也是服务‘三农’的另一重点。”重庆银行武隆支行行长林新朗介绍道,为助力苕粉集团稳健扩大生产经营,重庆银行通过“长江财富汇”“积分商城”等线上自营平台“惠农帮扶”专区进行产品推广。上线9天,实现销售收入4万元。此外,构建从“田园”到“餐桌”的全产业链金融服务体系,形成“种植—加工—流通—市场—消费者”的一体化打包服务。
武隆苕粉集团自研生产线。(彭浩然 摄)
有了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武隆苕粉集团在行业内创造出多个“首个”:首创零添加工艺、研发业内首套智能化苕粉生产设备.....
如今,该集团累计发展带动红苕种植9994亩,带动就业农户1663户,发展加工户48户,建立了“公司+集体经济+农户”产业联合体模式。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4433万元。近日,正式入选“2023年重庆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