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整规范的高标准大棚里,食用菌破土而出,绿树掩映下的村落里,泥泞的乡间小路变身宽阔的水泥路,一座座农家小院换了新装扮,幸福的笑容洋溢在人们的脸上……春日里,在清丰县处处感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可喜变化,乡村田野焕发出新活力,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正在这里变为真真切切的现实。
产业兴旺添活力
清丰县马庄桥镇赵家村,金灿灿的阳光洒满了一排排白色食用菌大棚。大棚里,菌包整齐有序,菌菇长势旺盛;大棚外,脱贫户闫彩玲开着红色电动小汽车,后座上放着刚采摘的蘑菇,行动带风。路上碰见熟人,被调侃一句“彩玲现在可是赚着钱了”,她咧嘴笑个不停。
因为老人有病,丈夫受工伤,闫彩玲家一度生活贫困。“那日子,真不是过的。”闫彩玲说。2017年,村干部找到她,让她种蘑菇,没承想种出个“金疙瘩”。种蘑菇不仅让闫彩玲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而且她还获得了“种植能人”“三八红旗手”等多项荣誉,成了当地响当当的致富带头人。
清丰县坚持把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加快构建特色产业体系,确保当地群众长期致富增收。
食用菌产业就是主要抓手之一:清丰县食用菌种植面积已达1700万平方米,培育龙头企业22家,建成食用菌示范基地70个、标准化大棚1.2万多座,年出菇量30多万吨,培育龙丰、瑞丰等“丰”字头工厂化企业14家,打造清丰白灵菇等知名品牌20个,实现综合产值30多亿元。
同时,清丰县以产业发展全覆盖为目标,实施各类特色产业项目378个,形成了食用菌、红薯、辣椒、家具等多管齐下的产业发展态势。
如今,清丰县已建设200亩以上红薯种植示范方122个、500亩以上19个,红薯种植面积10余万亩;建成承接京津冀家居产业转移园区9个,入驻家具企业191家,年产家具200余万(件)套;种植辣椒4万余亩,开发牛肉耗辣椒、风味剁椒等特色产品30余个。遍地开花的特色产业不仅带动了农村群众持续增收,而且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美丽乡村颜值高
“游人看风景,俺在风景中。”作为国家级文明村,清丰县韩村镇西赵楼村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生态花园”。走进村里,一眼就能瞧见小桥流水的美景,感受到野鸭嬉戏、锦鲤跳跃的风情;宽阔笔直的道路两旁,法国梧桐、大叶女贞等苗木与复古样式的路灯相映成趣;文化广场上,各种运动器材一字排开,凉亭、长廊点缀其中;农家书屋内,各类书籍摆放整齐,前来看书读报的村民络绎不绝……西赵楼村的美,正是清丰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中的不懈实践。
美丽乡村的画卷上,村容村貌作为主体“精雕细琢”,“绿网、清溪”作为背景也反复勾勒。清丰大力推进造林绿化工程,森林覆盖率达30%以上;其中,水岸林木绿化率达90%以上,道路林木覆盖率达95%以上。全面落实“河长制”,对全县所有河道进行清淤、建坝、建闸,马颊河、古城沟等91条河道治理工程已全面完工,流上清水。引黄调蓄工程、马颊河扩宽及沿河湿地公园等重大项目建设,提升了清丰水生态环境品质。
美丽乡村建设既要有“颜值”也要有“内涵”。结合孝道文化和红色文化,该县重点推进中华孝道文化园、极限运动基地等项目建设,打造单拐、沙格寨、梅庄等美丽乡村集群;持续开展文明村、文明卫生户、“好媳妇”“好婆婆”“最美清丰人”等创建评选活动,强力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民风乡风。
向美好未来进发
为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清丰县开展全县党员干部大遍访活动,对“两类人群”、低保特困户和“收入骤减、支出骤增”户进行遍访,排查预警,消除隐患。同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做到过渡期内,扶贫政策不变、人员力量不减,努力推动从精准脱贫到产业振兴上转变,从短平快的扶贫项目到打基础、管长远的稳定致富项目上转变,合理调整节奏、力度、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任务,该县按照“自南向北,两翼发展,集中连片,整乡推进”原则,持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粮食产能。同时,突出产业园区化、园区项目化、项目具体化、培育层次化,研究出台有关奖补政策,强力推进红薯、食用菌、叶菜“三色”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力争“十四五”期间每个乡镇建成1个标准化现代农业产业园。
该县围绕“以改革促活力,以活力求效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人才引进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大力实施农村“头雁”培养工程;坚持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全域化创建,强力推动移风易俗,坚决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民风乡风;持续实施“绿化清丰”“清溪清丰”“气化清丰”“清洁清丰”“水润清丰”,大力推进“四美乡村”建设,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持续压实基层党组织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70余万清丰儿女正众志成城、满怀豪情,为续写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华章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