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0月26日讯(钟传亮)10月23日,成都七中易国栋名校长工作室关于“双减”背景下现代学校治理的学术论坛在成都市龙泉中学附属初中(向阳桥中学)举办。此次论坛以“双减”政策为背景,以“现代学校如何治理”为主题,全面聚焦新时代的教育教学问题。成都七中校长易国栋及其工作室16位学员参加,特邀四川大学教授罗哲作专家指导,向阳桥小学、东山国际小学校长陈志刚作为校长代表参与研讨。

优质经验作用有哪些_优质经验作用不包括_优质经验作用

主办方向阳桥中学校长刘延美以《“双减”背景下的作业管理实践与思考》为题作了《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全面落实“双减”任务》的主题汇报。刘延美从“双减政策解读”“作业布置旧问题”“作业功能再认识”“作业设计新思路”四个方面指出要在“双减”背景下,遵循“控量提质增效”的原则,使政策真正落地,重新思考并定位作业功能与本质。她介绍了向阳桥中学作业新设计的思路:精用校内时间,完成学科性作业;巧用课服时间,实施个性化作业;活用校外时间,开展实践性作业。她总结道:“作业的本质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高质量的作业设计与实施至关重要,对于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学业成绩都有明显作用,是实现提质增效、促进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突破口。向阳桥中学将以遵循‘控量提质增效’的原则,一步一个脚印认真全面落实‘双减’任务。”

棠湖中学副校长吴洁认为在“双减”背景下的提质增效对于学校来讲是一种全新的挑战,棠湖中学主要在“严控和减少作业量,但要确保作业完成的效果”和“提高课堂的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的措施上花费功夫。吴洁同时提出了在摸索“双减”道路过程中的困惑:如何在减负背景下减轻老师的负担?怎样找到一种合理的方式实现家校共育?

重庆科学城高桥实验中学校长余江谈到该校的经验: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家长的想法,通过改变家长观念,将“因材施教”做到极致;通过为学生提供“生涯规划师”,使学生更加准确的认识自己并作出规划;通过采取措施提高老师集体备课和教研的能力等方式提质增效。成都泡桐树中学办公室主任王其明分享该校落实“双减”政策的三个举措: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改变听课方式,组织集体听课并评议;抽查作业,实行周一至周四不带书包回家的举措,督促学生在校完成作业,提高效率。

四川省乐至县中学副校长杨成分享该校从“减少机械性作业”“作业严格只由教师批改”“提高作业的有效性”三个方面落实“双减”政策的做法。成都霍森斯小学校长曾霞分享在“双减”之下如何关注老师状态的经验。曾霞指出,“双减”之下老师们的压力来自于“专业成长需求压力”“工作强度大和工作时间长的压力”“老师琐事多的压力”,该校从“帮助老师规划职业生涯和成长”“改进菜品质量和设立老师运动减压区域”“合理分配薪酬”“开放幸福课堂”“关注老师心理健康”五个层面关注和减轻老师压力。

陈志刚作了“运用综合运算法,确保双减落实落地”的主题分享,陈志刚指出,学校的第一生产力是课堂,“双减”直接影响了学校第一生产力,因此更要积极破旧,提质增效。并从“做好提质增效的加法”“做好删繁就简的减法”“做好融洽关系的乘法”“做好去伪成真的除法”“做好系统性结构化的综合运算”五个方面为大家诠释了该校在“双减”背景下采取的措施。

听完各校负责人的发言后,成都七中易国栋校长提出“智者顺势而为,愚者逆势而为”“双减为我们时代的大势,是教育界的八项规定”“要站在哲学的角度看待教育”等观点,并指出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有减有加”:减轻作业量,减少应试内容,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内动力和自主学习力,同时要突出教育“立德树人”的功能,教育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双减”政策下,学校管理要找到一个着力点,减少作业只是一方面,如何丰富课程,如何改革课堂是要思考的问题。易国栋同时分享道,建立学校自有的管理体系是成都七中办学的成功之处,新学校要建立保障学校教学质量的常规机制。他表示,校长们的发言给予了他三点启发:不能以压缩学生假期的方式来延长学习时间提高成绩;要警惕家校矛盾的突出;要缓解家长的焦虑和学生的压力。

罗哲教授以“教育减负提质增效”为主题,从国家、政治层面的高度为大家介绍了“双减”政策的重要性、紧急性和必要性,表明国家实施该政策的决心,提出“双减是为了增效而减负,实现提质”的观点,并让大家思考如何能够提质增效,如何利用延时服务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如何在让家长接受的情况下帮扶个性化的孩子。他指出,推进“坚守正确的教育观”“坚持问题导向”“突破重难点”“各管理层级各司其职、各破其难”“学校、家庭等协同减负”“减负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等环节十分必要。

同时,罗哲对此次论坛作了评价,认为此次论坛是一次有广度、有深度的探讨,发挥了学校在“双减”中的主阵地作用,坚持“五育并举”的育人目标,坚守教育初心,以打造高效课堂为主要途径,解决家长焦虑,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他提出,以后可每学期拜访一个学校,通过这样的形式大家共同交流、共同进步。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