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信佳丽,武阙横西关。

白水真人居,万商罗鄽闤。

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

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

陶朱与五羖,名播天壤间。

丽华秀玉色,汉女娇朱颜。

清歌遏流云,艳舞有馀闲。

遨游盛宛洛,冠盖随风还。

走马红阳城,呼鹰白河湾。

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

——唐·李白《南都行》

(一)

早在70万年前,人类就在淅川聚居生息。

尧舜时,淅川是舜的儿子丹朱的封地;西周时,淅川是楚族熊绎的封地;春秋时,淅川属于楚国及其附庸鄀国之地,楚始都丹阳(如今已经被丹江口水库淹没)在淅川境内。

战国时,淅川西北部为秦国商、於之地,余为楚国丹淅地。公元前313年,秦国张仪欺骗楚怀王要其与齐国断交来换取秦国六百里的商於之地,怀王中计,与齐国断交后只得六里地。怀王恼怒不已,发兵进攻秦国,然而楚兵却在今淅川境内的丹水和淅水一带大败于秦军。

秦朝时,秦始皇26年设置丹水县,县治今淅川寺湾镇。

汉朝时,西汉成帝初年(前31年前后)刘骜封胶东顷王刘音的三子刘共为顺阳侯,封地位于李官桥镇一带。汉成帝去世后,汉哀帝刘欣继位,封孔光为博山简烈侯,改顺阳县为博山县,清人王先谦称之为孔光国,属南阳郡。

东汉设立顺阳县。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夺荆州,分南阳郡西部设置南乡郡,东晋更名为顺阳郡。

北魏置析阳郡,下辖西析阳县和东析阳县,东析阳县治所位于今马蹬镇一带,后改称淅川县。后周并入内乡县。

唐朝初,复置淅川县, 治所位于马蹬,唐武德三年(620年)设立淅州,辖淅川、丹水、顺阳三县。贞观八年(634年)淅州废,淅川改属山南东道邓州。

五代十国和北宋时期,淅川由邓州管辖;金朝和元朝时期,淅川并入内乡县。

明朝时,大量的流民涌入淅川,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仅山西一省饥民,流徙南阳诸郡不下十余万,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3月,河南西华人刘通在淅川的数万流民举行起义。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春,明政府同意设置淅川县,县城初设马蹬镇。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淅川县城由马蹬再向老城(己被水淹没)迁移。河南按察司事顾以山亲赴淅川考察选点,并作诗《淅阳驻节》。1633年(崇祯六年)10月初2,李自成攻克淅川城。

清朝嘉庆七年(1802年),荆紫关镇和内乡县李官桥已成为商业重镇。道光十二年(1832年),淅川县升为淅川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新任河南巡抚以淅川界连楚、陕,教堂林立,需加强管理为由,奏准淅川厅由道辖厅升为省辖淅川直隶厅,县丞驻荆子关,属河南省布政司。

民国元年(1912年)2月,淅川地方绅士全子杰、金橹樵、宋莲舫等人响应辛亥革命,宣布淅川独立,清王朝在淅川的统治从此结束;1913年3月,撤销淅川厅改为淅川县。

1935年党组织在淅川建立;为躲避日军侵略,1944年6月初,河南大学迁驻荆紫关镇。

(二)

“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商圣”范蠡,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传奇人物。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楚国宛地三户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兴越灭吴,后隐去。著《范蠡》二篇,今佚。

公元前516年,楚国宛令文种见范蠡。公元前511年,范蠡邀文种入越。

公元前493年,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报越,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范蠡谏曰:“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越王曰:“吾已决之矣。”遂兴师。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栖于会稽。吴王追而围之。勾践兵败西于会稽山,始重用范蠡、文种等。

公元前493年,勾践、范蠡君臣入吴为奴三年。

公元前490年,勾践、范蠡君臣离吴返越。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公元前486年,勾践欲起兵伐吴,范蠡劝阻。

公元前479年,越兴师伐吴,兵至于五湖。

公元前475年,十一月越围吴,范蠡采用围而不攻的战略,令吴师自溃。

公元前473年,年底,越灭吴,夫差自杀。

勾践灭了吴国,在大摆庆功酒的那天夜里,功劳很大的范蠡,悄悄地带了西施,偷偷出齐门,坐上小木船,穿过护城河,转了一个圈子,直向太湖北边的五里湖边,搭了几间草房子,隐姓埋名住了下来。期间文种被杀。

汉史学家褚少孙说:“夫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也。知进而不知退,久乘富贵,祸积文祟。故范蠡之去越,辞不受官位,名传后世,万岁不忘,岂可及哉!后进者慎戒之。”

唐诗人高适:“天地庄生马,江湖范蠡舟。逍遥堪自乐,浩荡信无忧。去此从黄绶,归欤任白头。风尘与霄汉,瞻望日悠悠。"

北宋文学家苏轼:“春秋以来用舍进退未有如范蠡之全者。”

元代赵孟頫:“功名自古是危机,谁似先生早拂衣。好向五湖寻一舸,霜黄木叶雁初飞。”

(三)

在西晋的官员中,淅川人范晷,官做得顺,也做得大。

范晷,字彦长,南阳顺阳(今淅川)人。西晋大臣,东晋大儒范宁高祖父、顺阳范氏始祖。

年轻时,范晷曾经到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求学,并在清河短暂定居。

清河求学期间,范晷就因为长袖善舞受到重视,被当地郡守任命为五官掾。五官椽相当于郡守的助手,在西晋时期是可以由郡守直接任命的荣誉官职。

由于在五官椽位置上成绩斐然,范晷获得西晋中央政府的青睐,被西晋政府任命为河内郡(今河南省焦作市)郡丞(主管治民)。

范晷政务勤勉,奉公守法,深得河内太守裴楷的赏识,慧眼识英才的裴楷遂将范晷推荐到西晋政府作了侍御史(今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进入朝廷的范晷如鱼得水,在仕途上一路高歌猛进,不久就被调任冯翊(今陕西省渭南市)太守。在冯翊太守任上,范晷继续宏图大展,其显著政绩为朝廷所赏识,不久任命为少府,主管宫中财物。

之后,范晷的仕途一路凯歌,先后任凉州(今甘肃省)刺史、雍州(今陕西省)刺史。

范晷任职凉州刺史和雍州刺史期间,我国西北地区常遭少数民族侵扰,百姓生活困难。范晷一方面协助朝廷平息叛乱,另一方面对百姓“倾心教化”、“悉心引导”,带领百姓种田养蚕,百姓安居乐业,范晷因此在西北地区留下很好的口碑。西晋历任朝廷要职,

元康年间,加封为左将军。

(四)

“扼虎救父”,为古代二十四孝之一,说的就是淅川一个奇女子杨香的故事。

杨香,晋朝顺阳(今淅川县东南)人,杨丰之女。她很小的时候,母亲去世,父亲含辛茹苦,把她拉扯成人。杨香是在苦难中长大的,心眼好,懂事早。

她知道父亲抚养自己不容易,既当爹又当娘,吃了很多苦头。因此,她对父亲非常孝顺,关心备至,体贴入微。

14岁这年,杨香曾随同父亲杨丰去田里割稻,忽然蹿出一只大老虎,扑向杨丰,一口将他叼住。

杨香急坏了,一心只想着父亲安危的她,也不知道怕了,竟完全不顾自己与老虎的力量悬殊。只见她猛地跳上前去,用力卡住老虎的头颈。任凭老虎怎么挣扎,她一双小手始终像一把钳子,紧紧卡住老虎的咽喉不放。

老虎终因喉咙被卡,无法呼吸,瘫倒在地上,他们父女才得以幸免遇难。

一个小女孩,徒手搏虎,并从虎口中救出了自己的父亲,其孝心和勇气真令人赞叹。

《扼虎救亲》也作《扼虎救父》,为《二十四孝》中的第十九则故事。

《二十四孝》中的故事,真实性虽无从考证,但其蕴含的孝文化,是千百年来国人不该忽视的传统美德。

猛虎凶残,但小姑娘无惧生死勇救父亲的气势,或许真就吓住了这野兽!

时代发展和进步了,但是人与人之间的情却淡了——甚至,也包括子女对老人的情。有人养阿猫阿狗很大方,但对自己的父母却很小气。不是说钱,而是时间:天天与宠物热乎,却很少陪伴父母聊天。

莫待时间空等人,莫等欲养亲不待。

(五)

若问: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的是什么书?你可能会说是《后汉书》。

但,你能猜出其作者范晔是哪里人?恐怕好多人不知道。对,淅川人。

范晔(‪398-445‬年),字蔚宗,顺阳郡顺阳县(今淅川县李官桥镇)人。南朝宋官员、史学家、文学家,东晋安北将军范汪曾孙、豫章太守范宁之孙、侍中范泰之子。

范晔出生于士族家庭,曾祖范汪撰有《尚书大事》《范东阳方》等,祖父范宁著有《春秋谷梁传集解》,父亲范泰亦有《古今善言》二十四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到了这第四代,《后汉书》的出现,似乎也是水到渠成。

范晔虽出身名门,但由于是妾生的庶子,地位并不高。据传范晔为母亲上厕所时所生,因额头被砖磕破,遂得小名“砖”。范晔出生后,因伯父无子,就被过继给范弘之,因而得袭爵位,封武兴县五等侯。

范晔自幼酷爱读书,幼年即博览家中藏书,善文,能作隶书,并通晓音律。义熙十年(414年),州郡征召为主簿,被范晔拒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代晋称帝,范晔任彭城王冠军将军刘义康长史,后迁为秘书丞,因父丧离职。元嘉七年(430年),范晔服丧期满,担任征南大将军檀道济的司马、兼新蔡太守。时北魏鲜卑军队围攻青州,檀道济奉命出师解围,范晔随军北伐,升任尚书郎中。

元嘉九年(432年)冬,范晔因贬职,郁郁不得志,就在任内整理各家关于后汉的史籍,开始从事后汉史的编纂工作。通过研究史事,范晔打开了眼界,凭着个人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一腔热情,范晔终于写出了历史名作《后汉书》。

《后汉书》记事上起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25年),下讫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囊括东汉一代一百九十六年的历史。

范晔作史,十分讲究文采,其《后汉书》文辞优美,简洁流畅,不仅惯于大量使用对句、整句,而且在句式上出现了四六相间的标准骈体形式,造句明显倾向于整齐化、骈俪化;范晔还致力于追求语言的声韵美,运用音韵的规律来润色序论的创作,其序论赞,文辞精美、音节和谐、铿锵可诵,富有音律美。

同时,范晔使用的类叙法也很有特色。他把人品相同的人合为一传,有时甚至打破时间界限,如王充、王符和仲长统皆因立论切中时弊,本人又淡泊荣辱,虽不同时代也合为一传。这样就大大地增加了书的容量,给不少人品很好但事迹不多的人造成了立传机会。

章太炎说:“史、汉之后,首推后汉书。”

陈寅恪说:“蔚宗(范晔字)之为后汉书,体大思精,信称良史。”

范晔墓位于淅川县老县城(今老城镇)南35公里埠口街的东侧(已被丹江口水库淹没),共有9座墓冢,被称为“范氏九冢”。

(六)

“一重城郭百重山,小市嘈嘈碧水湾。

云色满堂公事少,江声入枕吏清闲。

歌传薜荔幽篁后,诗在蒹葭白露间。

问俗已知堪卧了,何妨醇酒醉花关。”

这首名为《送孙昌之明府之淅川任》,选自明代淅川人彭凌霄的《青松诗集》。

彭凌霄(1560-1628),字用沈,号参柱,明代淅川县老城人。万历二十八年(1600)中举人,三十二年(1604),赴京(今北京市)会试,中进士二甲,选项为庶吉士。

万历三十八年(1610)至天启二年(1622),两科会试,均任监考官。天启五年(1625)殿试时任副总裁,后入内阁,晋升礼部侍郎。七年(1627)八月,因触怒宦官而告退还乡。卒于家,追封尚书。

凌霄性格耿直,不媚权贵。著书多为颂扬山水、乡土风情等诗文,现存《青松诗集》。

正史上寥寥数语,民间、特别是他老家的人都特别喜欢这位“彭翰林”,其传说被口口相传至今。

彭凌霄七岁那年,跟着私塾先生去踏青,走到一座桥旁,见一女子淹死在水里,先生便捻须捋须诵诗一首:

“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魂随波转,七魄逐浪涛。”

彭问师:“你怎知道这女子十六岁、被风吹落水中致死?又怎知道她三魂、七魄的?”先生只摇头。于是,彭凌霄随口作了这样一首诗:“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青丝随波转,红颜逐浪涛。”先生听了,拍手叫好。

话说彭凌霄第二天就要赴京赶考了,还在熬夜读书。天上的月亮已经偏西,他又困又乏,恍惚间,听见窗外传进苍老但响亮的声音:“龙耳小,驴耳大。龙耳小,驴耳大。”他咳嗽了一下,声音消失了。他一开始读书,那声音又出现了。他猛地拉开门一看,啥也没见。他一回到书桌前,那声音又响了起来,就大着胆子顺口问道: “出自何经何典?”窗外答道: “龟经十三卷。”然后,就再也听不到声音了。

进京赶考,三场下来,彭凌霄的文章惊动了主考官,马上传他面试。谁知,主考官一看他五官,叹气道: “唉,可惜耳朵太小,不带官相。”他一怔,答曰: “龙耳小,驴耳大。”主考官问:出自何经何典?”“龟经十三卷。”

事后,主考官命人在书库里扒,真地找到了龟经十三卷,里面真有“龙耳小,驴耳大”这句话。主考官服了,马上向皇帝保荐彭凌霄进翰林院当了大学士。

(七)

“行行下长浦,玉手把荷叶。昔日妾似花,今朝花笑妾。”

明朝淅川人李蓘(1531年-1609年),字于田,号少庄,晚年自号黄谷山人,明朝翰林院检讨、诗人、书法家。

他出生于顺阳(今淅川县李官桥镇),其父为李宗木,其弟为李荫。李蓘少时聪慧,勤学不怠。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考取进士,进翰林院任庶吉士,后被授予检讨一职,但由于李蓘为人清高,不谄媚,后遭宰相严嵩陷害,被贬至陕西阳城县任县丞。

此后历任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县)推官,池州府(今安徽贵池)同知,南京刑部员外,礼部仪制司郎中。

李衮因厌恶时政,无心当官,41岁时辞官回乡,隐居自己开辟的“足园”(今内乡县菊潭公园),专心著述。他的写作风格多沿袭前七子之一的何景明。后来朝廷力邀他任贵州、山东提学副使等职,他都以病推辞。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病故。

在明·浮白斋主人《雅谑》中,收录有李蓘和他弟弟李荫的趣闻——

李蓘做翰林检讨官,李荫却长期为增广生员,未考得一官半职。李蓘写信给弟弟说:“你今年增广,明年增广,不知增得多少?广得多少?”

李荫回信说:“你今日检讨,明日检讨,不知检得什么?讨得什么?”

李蓘曾写《菊潭二首》,读来清雅可人:

甘菊之下潭水清,上有菊花无数生。

谷中人家饮此水,能令上寿皆百龄。

汉家宰相亦不俗,月致洛阳三十斛。

遣踪芜没无处寻,夜雨春风长荆谷。

浩荡李青莲,清狂孟襄阳。

当时各到菊潭上,风流对酒酣壶觞。

山树槭槭山菊老,谷中人寿今多少。

高贤已去碧山空,千载流光一归鸟。

(八)

“这里的气候粘在冬天与春天的接口处/这里的雪是温柔如天鹅绒的……”

写出如此曼妙诗句的人叫周梦蝶,淅川县马蹬镇人。

周梦蝶(1921年-2014年),本名周起述。出生前四个月父亲已去世,由母亲抚养长大。11岁上私塾, 18岁上小学,20岁上初中。先后在开封师范学校、宛西乡村师范就读,因战乱肄业。

1939年,18岁时写第一首新诗;1959年4月,自费出版诗集《孤独国》,销路不佳。

1948年,去武汉求学未成,生活无着投军,后随军撤到台湾。1956年,退役后到台北,在武昌街以摆摊卖书为生。

1962年,开始在街头礼佛习禅,终日静坐繁华街头,被誉为“孤独国国王”、“诗坛苦行僧”、“今之颜回”,成为台北艺文风景、文坛传奇。

1965年7月,出版诗集《还魂草》,受到诗坛瞩目;1978年,《还魂草》英文版在美国加州出版。

1980年,因胃病书摊歇业,历时长达21年。每周三下午6点,先后在明星咖啡屋和百福奶品店举办文友聚谈会,被称为“明星之约”、“百福之约”,数十年风雨无阻,被昵称为“地下文学院院长”。

1990年1月,获《中央日报》文学成就奖;1999年,获中国诗歌艺术学会第四届诗歌艺术贡献奖。

1998年9月,出版传记《艺术大师周梦蝶--诗坛苦行僧》(作者刘永毅)。

1999年2月,诗集《孤独国》被《联合报》评选为“台湾文学经典”。

2011年,电影纪录片《化城再来人》(编导陈传兴)公映。

周梦蝶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善于借鉴现代诗歌艺术技巧,作品语言独特,纯净灵动;结构精致,用典巧妙;意境深邃,禅意悠远。融儒、释、道、哲为一炉,引禅意入诗,观照生命,审视灵魂,顿悟自然万物及现实的真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独立特行,为中国新诗开拓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以诗的悲哀,征服生命的悲哀”。周梦蝶写诗严谨细腻,字字推敲,一首短诗可以苦吟半年,《好雪!片片不落别处》酝酿时间长达40年才定稿。

范蠡种植致富故事_范蠡致富十二则_范蠡养殖业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