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坝镇西上坝村2014年增收致富计划

一、基本情况

六坝镇西上坝村属全县55个沿山贫困村之一,位于国道旧227线西线,距离镇政府2公里,交通便利,通道优势明显。全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286户,1127人,其中劳动力462人,耕地面积2846亩,2013年该村实现了无刑事诉讼案件、无涉毒吸毒人员、无邪教人员、的“三无”目标。目前,全村农村低保58户,电话架设率90%。移动电话持有率70%,儿童入学率达100%。

二、现状分析

西上坝村作为我镇的贫困村之一,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土质沙化严重,群众收入较低,生活及其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村民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近年来,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一方面种植小麦、大麦、玉米、马铃薯等传统农作物,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发挥村“两委”班子和致富带头人作用,多措并举,大力引进葵花制种、菠菜制种、紫花草等耐旱性强、易适应沙化土壤的经济作物,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群众生活。但是近一两年来,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天气的影响,制种产业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群众收益已不容乐观。2013年,由于连日降雨的缘故,村民的葵花制种亩均收益不足600元,全年下来大部分农户农田纯收入低于2500元,家庭经济不容乐观。在养殖业方面,农户主要收入来源于养羊。农户养猪主要用于家庭生活使用,很少卖向市场,养猪基本上无收入;农户养羊均为分散养殖,且数量较少,没有形成规模养殖,效益也不容乐观。全村

群众思想观念陈旧,只有部分家庭成员外出务工,且长期务工较少,多为本地短期流动,所得收入人均不足500元,全年下来,群众收入普遍较低,不容乐观。

就目前现状进行分析,制约我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耕地土壤贫瘠,土质低下,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秋后的经济效益;二是种植技术落后,生产工具和生产资金不足,导致部分农户还停留在传统作物种植的层面上,对新型经济作物引进和认识不足;三是种植结构和增收门路单一,群众把大部分的希望寄托在那几亩薄田,养殖业发展落后,数量少,且均为分散养殖和短期流动性务工;四是群众文化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大胆创新意识,接受新思想、新技术、新知识难度大,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全村经济的发展。

三、发展措施

虽然制约我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这么多,但在中央及省、市、县委对贫困村的大力扶持和优惠政策下,2013年,我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种植方式,增加养殖数量,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聚集一切力量,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助推我村经济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此外,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

2014年,我村将按照“双联”行动和省委“1236”扶贫攻坚行动总体要求,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继续以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增收致富为目标,积极培育富民优势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路子,持续推进新农村建设,强化文明新村创建,实现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大力引进新产品、新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基础设施,增加农民收入,为整村实现增收致富奠定基础。

一是巩固提升特色种植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结合今年县委一号文件精神,争对2013年油葵制种不景气现状,由村党支部书记牵头,全村实现统一管理,整理土地500亩,种植食葵1000亩,板蓝根300亩,黄芪200亩,孜然100亩等。确保全村特色作物占实际播种面积的80%以上,调整群众产业种植结构,提升群众专业化种植水平。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村办企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西上坝村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支持村办企业发展。2014年打算硬化村内道路0.5公里。在去年实施的环境连片整治项目的基础上,今年将继续重点针对村容村貌“脏、乱、差”现状,采取典型示范、政策引导和奖惩分明的措施,加大环境整治力度,确保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绿化美化村居环境。

三是加大畜禽养殖数量,鼓励规模养殖。依托县委一号文件精神,充分利用玉米秸杆丰富的优势,鼓励在家农户增加畜禽养殖数量,扩大养殖规模,新修建

3-5间暖棚羊舍,实现由分散养殖向规模养殖的转变,不断创新致富渠道,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四是逐步夯实劳务产业,不断强化劳务技能培训。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广角度的强化培训,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水平,着力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操作的年轻劳动力,不断推动全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深入实施“30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不断加大对群众各项技能知识的强制培训,举办各类培训天数达到30天以上,确保80%的群众掌握一项致富技能。估计有技术的人员外出工作,增加劳务输出比例,拓宽致富路子。

本文来自香当网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