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鱼作为我国最成功的外来物种之一,它很快就在中国站稳了脚跟,并一举让中国成为罗非鱼养殖大国。
在我国南方,不管是主要流域,还是乡野河道,都能看到罗非鱼畅游的身影,按理说,它理应走进中国人的胃的,可恰恰相反。
罗非鱼并不受国人待见,当垂钓爱好者钓到罗非鱼时,不是放生,就是投喂猫猫狗狗,而对于大型养殖户来说,几乎全靠出口来获利。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关于罗非鱼
罗非鱼原产于非洲,原名叫莫桑比克罗非鱼,外形和鲫鱼相似,因此,俗称非洲鲫鱼,它可在淡水、咸淡水和海水中生活。
作为一种杂食性鱼类,罗非鱼贪食,食物广泛,幼鱼常以轮虫、浮藻等浮游生物为食,成鱼喜摄食大型植物、小鱼小虾。
且罗非鱼成熟早,6个月左右即可产卵,一条雌性成鱼,一年可产卵4~6次,年产卵量在1000~1500枚之间。
罗非鱼产卵后,会将鱼卵含在嘴里孵化,只需要4~5天,即可孵化完成,成活率极高,繁殖速度超快,因此备受关注。
可罗非鱼有一个致命缺点,它的生长速度十分依赖环境温度,在22~35℃时生长最佳,超过38℃能生存,但生长十分缓慢,低于15℃时,它会进入休眠状态(不再进食和生长),如果温度持续降低,它会被活活冻死。
一代“渔王”让罗非鱼在中国腾飞
基于罗非鱼适应力强,繁殖速度快的特点,罗非鱼从非洲走出来后,很快就成为了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的香饽饽,我国在1946年时,第一批罗非鱼从新加坡引入台湾省,在1957年,第二批正式从越南引入内陆地区广东养殖。
当然了,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我国还将罗非鱼进行了多次培育改良,在这个过程中,罗非鱼不断升级换代,坏的遗弃,好的培育,一举成为了我国最成功的外来物种之一。
发展至今,我国主要以红罗非鱼、奥尼罗非鱼和“吉丽”罗非鱼为主,近些年,“桂非1号”和“壮罗1号”这两个新品种也在扩大养殖量。
图:我国的罗非鱼培育历程
基于罗非鱼怕冷的特性,它广泛养殖在广东、海南、福建和云南等亚热带和热带地区。
罗非鱼在中国能迅速发展起来,有着“渔王”之称的李瑞伟功不可没。
李瑞伟作为土生土长的广东茂名人,在他5岁时,其父亲就成为了内陆第一批养殖罗非鱼的人,这让李瑞伟有机会跟着父亲以渔为业,他从小就奠基了养鱼基础。
长大后,眼光独到的李瑞伟并不着急子承父业,而是经营着私营加油站,在人均月工资不足百元的1986年,他在几年间就赚到了400多万,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富豪。
到1995年时,广东一带热衷于投资海水养殖,李瑞伟也敏锐地嗅到了商业机会,他反其道而行,当大家都扑向咸水养殖业的时候,他居然看到了淡水养殖的商机,尤其把养殖目标瞄向了罗非鱼。
罗非鱼繁殖速度快,周期短,只需放2000鱼苗,一年就有几万尾鱼,这样也造成了“几代同塘”的尴尬情形,而雄性罗非鱼长得比雌性要快2~3倍,捕捞时大小不一,导致价格也大打折扣。
图:一个鱼塘里大小不一的罗非鱼影响销售
当时这个难题,一直困扰着养殖业,李瑞伟看中了市场空白,他认为,只要解决这个难题,只要养殖出来的全是雄性罗非鱼,就能让淡水罗非鱼赚大钱。
说干就干,李瑞伟在第一年就推了150亩,当时罗非鱼的雄性率不到60%,且繁育过程十分复杂,李瑞伟为了提高雄性率,只能加大配种数量,殊不知,配一对就要一个塘,十对就要十个塘,种苗越多,塘就越多,才一年时间,就让李瑞伟吃尽了苦头。
李瑞伟不甘心,一直在摸索和创新,就这样坚持到2000年时,当初的150亩塘已经变成了上千亩,他也从百万富翁变成了百万负翁。
本想一鸣惊人,结果一地鸡毛,家人都说李瑞伟脑子坏掉了,这是科研单位做的事情,你一个民营企业瞎折腾什么?但李瑞伟信念不倒,终于在2002年成功繁育出雄性率高达95%的罗非鱼。
雄性鱼活力强,生长速度快,成鱼大小均匀,肉质肥美,原本一年才能销售的罗非鱼,足足缩短到五、六个月,基本实现了当初的梦想。
在之后,养殖户踏破了李瑞伟家的门槛,他每天产出的鱼苗,只要一出塘,必一抢而空。同时,他在不断改良中,也做出了一个惊天决定。
李瑞伟为了共同致富,他决定出售亲本鱼(也就是种鱼),家人都认为李瑞伟真的疯了,这么好的垄断项目,自己赚钱不香吗?
李瑞伟不这样认为,他说道,罗非鱼的市场前景非常可观,光靠自己一个企业,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大的,要想撬开国际大门,要想远销欧美,只能大家共同来做,才可能抢得先机,站稳脚跟。
他卖掉的种鱼,成为了其它养殖场的摇钱树,短短3年内,茂名及周边的养殖业就多达百家,在2005年时,罗非鱼从以前的1万吨迅速增长到15万吨。
到了2007年,李瑞伟又取得了技术突破,他培育的罗非鱼雄性率高达99%,2008年时,他的鱼苗产量达4亿尾,内销全国各地,远销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年销售额已突破4000万。可以说,在罗非鱼改良的路上,李瑞伟独孤求败,是当之无愧的“罗非鱼大王”。
在此期间,他也带动了茂名1800多户农户养殖罗非鱼,一举让茂名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罗非鱼之都”。他说,对于这条罗非鱼,他要做一辈子。
发展至今,茂名的罗非鱼养殖面积超过26万亩,年产量约23万吨,是全省的三分之一,全中国的八分之一,及全世界的十二分之一,年出口额早已超过3亿美元,我国已经成为最大的罗非鱼养殖国家。
罗非鱼素有“21世纪之鱼”之称
首先,在欧美等国,罗非鱼被称为“白色三文鱼”,大家都熟悉三文鱼,它作为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鱼类产品,备受全球青睐。而罗非鱼是能和三文鱼媲美的鱼类。
其次,罗非鱼不挑食,饲养成本低,关键抗病性特别好,成活率高,基于它繁殖能力快的特点,它也能让养殖户的资金快速流转,压货周期短。
然后,不同水域养殖的罗非鱼价格不一样,总体而言,一些品种相对便宜,能满足普通人民的需求。
最后,罗非鱼原产于非洲,自然也在非洲表现力足,联合国粮农组织把罗非鱼称为“不需要蛋白质的蛋白源”,也认为罗非鱼已成为全球粮食安全和营养的支柱,为全球千百万人提供了粮食和就业保障。
足以证明罗非鱼可以解决全球贫瘠地区(尤其是非洲)的能量补充问题,也能成为贫穷国家的支柱产业。因此, “21世纪之鱼”,是对罗非鱼的高度赞美。
按理说,罗非鱼在中国养殖成功了,并成为了最大的养殖国家,而作为一种鱼类食品,理应受吃货们待见的,可为何要依赖出口呢?
为何中国不待见罗非鱼?
一句话:还没有正式走进中国人的胃。
对于能吃的物种,中国的吃货们都以吃来解决,比如小龙虾,牛蛙,福寿螺等(福寿螺谨慎食用),自然罗非鱼也被吃货们光顾过。
由于早期在培育过程中,部分鱼种流入野外,加上罗非鱼适应力强,生存能力强悍,在淡水、咸水、海水中都能生存,这让它无孔不入,一些化工厂、臭水沟、下水道等污染严重的水域,都有它的身影。加上它进食杂而广,让第一次进食他们的人产生了错觉,以为这种鱼病菌多,有土腥味,是“垃圾鱼”。
而早期引进养殖的罗非鱼,大多生活在含盐量较高的咸水中,也造成肉质有轻微的柴油味,对于吃惯五大淡水鱼(青、鲫、鲤、草、鲢)的中国人来说,罗非鱼的体型和鲫鱼类似,相当于有替代品,我们吃更好吃的鲫鱼不香吗?
后来,李瑞伟开创了淡水罗非鱼,可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早已在国人心中形成潜意识了。再说,罗非鱼不抗冻,只能在南方地区养殖,也形成了局限性,而沿海地区有更高级的海鱼和海鲜,谁又会放着海鲜不吃,转头去吃罗非鱼呢!
最重要一点为,中国人的口味和欧美不一样,在引进的早期,没有更好地迎合中国人的口味,鱼只能依赖外销,长此以往,罗非鱼的养殖户们,都尽量去迎合欧美人的口味了。
欧美国家为什么喜欢罗非鱼?
就这很巧了,我们爱吃的淡水鱼,放在欧美国家,他们就很少吃了。欧美国家不喜欢刺多的鱼,也吃惯了海产品和咸鱼,自然也对罗非鱼比较青睐。
美国作为我国最大的罗非鱼出口国,每年出口量在30%以上(每年出口10万吨以上),美国人认为,罗非鱼具备刺少肉多,肉质鲜美,高蛋白和低脂肪的特点,是“水中鸡肉”,关键物美价廉,能更好的满足普通民众需求。
图:近些年我国出口的罗非鱼量(数量:吨)
在西方国家,他们对鱼肉罐头和白肉鱼片情有独钟,而鳕鱼、三文鱼、金枪鱼等海鱼的鱼罐头和鱼片都比较贵,通过研究发现,罗非鱼恰好就是一种完美的替代品,名曰“白肉三文鱼”。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把罗非鱼列为含汞量最低的五种水产品之一,而且没有肌间刺,特别适合老人和儿童食用。
同时,美国《国民健康饮食指南》也明确指出,鳕鱼、三文鱼、罗非鱼是最适合儿童和孕妇的食用品。在这其中,罗非鱼最便宜,能满足大众的要求。
中国也有爱吃罗非鱼的地方
茂名自然在其中,除此之外,彩玉之南云南也爱吃。这得益于云南一些地方气候适中,温差不大,且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较好的水质,适合罗非鱼生存,有养殖,自然有销路。
再加上云南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他们的口味多样化,烹饪使用的香料多,能盖住罗非鱼的腥味,不管是煎、烧、炖、烤,口感都很好。
最重要的是便宜,相比10块左右的鲤鱼,12块左右的花鲢,罗非鱼只需要7、8块就能买到,能满足普通人们日常所需。
中国该如何打开内销市场?
新时代的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也对食品越来越挑剔,罗非鱼之所以大面积出口欧美国家,是因为西方国家的消费需求不一样,他们喜欢生鱼片。
现如今,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也在改变,意味着消费需求有潜在变化。加上现在先进的冷链技术,四通八达的物流服务,相信半成品的罗非鱼片,能撬开国内市场。
就像李瑞伟说的,食品安全越来越严的情况下,为了让罗非鱼更好的内销,就需要实现养殖加工智能化,我们要让每条鱼都自带“身份证”,从源头到终端可追溯。
同时,在讲究健康养生的年代,一定要深挖罗非鱼的潜在价值,开拓创新全新的产品种类,可培育出符合大众口味的明星产品,当然,价格要公道,要让平民老百姓消费的起。
我想说,只有建立品牌,再定向推广,在提高知名度后,只要抓住了年轻人,形成了固定消费群体,相信在中国厨师的高超烹饪技术下,有着“水中鸡肉”、“白肉三文鱼”和“21世纪之鱼”之称的罗非鱼,能让更多中国人认识,也能走向更多中国人的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