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机构:普益标准•诠资管研究中心

本文内容来自普益标准“诠资管”系列日报,获取更多报告,请长按下方二维码下载普E智选APP。

银行动态

零售业务营收贡献提升,银行转型见成效

大力推进零售业务转型正成为越来越多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从刚刚披露的上市银行2020年报可以看出,零售业务已成为多家银行收入增长的主要引擎。尽管去年受疫情影响,零售业务资产质量有所下降,但多家银行均表示有信心保持资产质量平稳。

年报显示,多家银行零售转型效果显著,零售业务对营业收入的贡献度提升。

工行提出深入实施“第一个人金融银行”战略。工行高级业务总监宋建华表示,2020年工行零售板块营业贡献创历史新高;零售板块创造的中间业务收入占全行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进一步提高,达到56%。

邮储银行加速推动零售转型发展。2020年该行新增个人存款创历史新高,个人存款首次突破9万亿元,占存款总额比重为87.81%;个人贷款占贷款总额比重为56.92%;个人银行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2.20%,占营业收入的69.22%,较上年提升5.43个百分点。

股份行方面,2020年招行零售金融业务营业收入1563.14亿元,同比增长8.01%,占该行营业收入的53.81%,同比上升0.15个百分点。2020年,平安银行零售业务实现营业收入885.78亿元,同比增长10.8%,零售业务净利润176.74亿元,在净利润中占比为61.1%。

多家银行表示,2021年将继续发力零售业务布局。邮储银行董事长张金良表示,2021年信贷增量安排保持稳定,具体投向上会坚守零售银行的发展战略,信贷资源重点向“三农”、小微、消费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卡等零售业务倾斜,确保零售贷款在新增贷款当中保持较高比重。

2020年,疫情对银行零售业务尤其是信用卡资产质量带来了较大影响。

招行年报显示,2020年零售贷款业务受疫情冲击明显,除小微贷款外,其他零售品种贷款不良率均有所上升。

展望2021年,多家银行均表示有信心保持资产质量平稳。光大银行副行长姚仲友称,2020年零售贷款中的信用卡和消费贷款业务受疫情影响更大,不良生成率和上一年度比有所上升。他表示,对2021年资产质量继续保持平稳仍有较强信心。

普益标准简评:

2021年银行一方面要继续坚持从严资产分类、充分暴露风险的管理策略,抓好各种存量风险化解和增量风险防控;另一方面,仍需不断优化信贷政策,提升行业研究和客户认知能力,加强重点领域风险排查,高效处置不良资产。

信托动态

3月集合信托大幅反弹,金融类信托显著增长

受2月春节假期因素的影响,3月集合信托产品的发行规模和成立规模环比均大幅提升。

最新统计显示,今年3月共计发行集合信托产品2324款,环比增长62.42%;发行规模达2720.15亿元,环比大增88.08%。成立规模同样大幅增长,3月共计成立集合信托产品2325款,环比增长54.71%;成立规模为1640.88亿元,环比增加67.08%。

值得注意的是,在信托产品整体发行回暖的同时,内部分化也越来越明显。

据统计,3月房地产类信托募集资金为424.62亿元,尽管环比增加50.77%,但同比下滑超20%。中国信登数据显示,投向房地产的信托资金规模由1月的1862.25亿元降至3月的464.68亿元,房地产信托规模收紧趋势明显。

在地产信托规模减少的同时,金融类信托却强势回归。3月金融类信托募集资金规模达709.17亿元,环比增加120.26%,同比增长10.86%。

某研究员分析称,房地产信托持续降温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严监管下的融资类业务压降规模直接影响房地产信托;二是多家房企出现财务危机,市场上可投资的优质资产日益稀缺,后续非标类房地产信托规模或将持续压降。不过,金融类信托中的标品业务由于符合监管导向,正逐渐成为信托公司布局的重点方向。

“从去年开始,公司就招募了在券商、公募、银行等行业从事过资产管理的人才,布局了短期现金管理、量化多策略FOF、权益FOF、明星FOF等多个产品线,虽然挖掘相关人才、组建团队、搭建系统的成本不低,但标品业务是未来信托公司重塑竞争力的重要支点,必须大力布局。”华东地区一位信托公司副总直言。

多位业内人士透露,由于投研能力欠缺,信托公司目前的标品业务大多选择与其他资管机构合作,开展FOF和TOF业务。据上证报资讯不完全统计,截至2月底,今年以来共有159款TOF产品发行,较去年同期的23款大幅增加。

在信托公司业务布局转向的过程中,信托资金也从非标资产陆续转移至标准化资产,资本市场也迎来了相对长期的增量资金。

沪上一位信托公司人士透露,目前非标资产非常稀缺,以往信托投资者很难买到非标类信托产品,因此大多数人选择将剩余或者到期兑付的资金,购买原信托公司的现金管理或TOF类产品。

数据显示,3月浮动收益型集合信托产品成立规模占比为31.42%,环比增加4.65个百分点;而固定收益型产品的规模占比为61.07%,环比减少6.48个百分点。

普益标准简评:

今年以来,信托资金大量流入资本市场,而且都是偏向于投资3至5年的长期资金,年化收益率要求并不高,10%以内即可,但对波动的容忍度很低。可以预见的是,信托资金搬家将是一个长期且较为确定的趋势。

基金动态

震荡市固收类产品走俏 纯债基金密集限购

股市持续震荡,权益基金销售依然不见起色,风险收益水平较低的纯债基金受到青睐。近期随着大量资金涌入,纯债基金却频频出现闭门谢客的情形。业内人士分析称,防止大额申购摊薄收益以及大额赎回引起的流动性风险,是纯债基金限购的主要原因。

4月7日,7家基金公司发布公告,宣布旗下部分纯债基金(统计口径包括中长期纯债基金、短期纯债基金、混合债券型一级基金)即将启动限购,涉及产品多达10余只。

根据公告,财通资管鸿达纯债于4月8日起暂停接受千万元以上的大额申购、转换转入、定期定额投资业务。同日起,银华季季红债券暂停接受百万元以上的资金申购,交银丰盈收益债券、交银丰享收益债券、交银裕通纯债则将大额申购的上限调整为十万元。此外,将于4月12日打开申购的华夏恒利3个月定开债也将申购金额限制在50万元。

近1个月以来,已有逾40只纯债基金频频刊登限购公告,包括易方达纯债、中加丰润纯债、国泰中债1-3年国开债等,单日限额大多集中在百万元至500万元。对于限购的原因,基金公司均表示“为了基金的平稳运作,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

据数据显示,截至4月7日,共有553只纯债基金暂停申购以及384只纯债基金暂停了大额申购业务,合计数量在所有纯债基金中占比超一半。

对此华南一家公募市场部人士表示,近期股市震荡,权益基金回撤幅度较大,风格更稳健的纯债基金吸引了不少投资者,同时迎来机构机构投资者积极配置。大额资金的涌入会摊薄收益,基金公司通过限购的方式可以有效缓解这种情况。

深圳一位债券基金经理称,预防大额赎回引起的流动性风险,是纯债基金限购的另一主要原因。很多纯债基金重仓信用债,需要平衡投资品种、流动性和规。与股票、利率债不同,信用债有时1个月都无法成交几笔。涌入太多资金后,万一基金出现大量赎回,会引发流动性风险。而且,随着市场监管加码,信用债今年以来发行明显遇阻。

业内分析师表示,4月债市多空因素交织,预计维持震荡,依然建议以低久期票息策略为主。

普益标准简评:

由于票息的作用,债券投资长期能够获得持续上升的回报。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机构投资者喜欢用债券这类“压舱石”来避免资产的大幅波动。同时,受股债跷跷板效应影响,在资产配置中,纯债基金具有与股票基金不同的业绩特征,一定程度上能够分散风险。当前部分券种收益率水平已相对合意。

保险动态

234亿!4家上市险企资产减值骤增六成

近年来保险业资产减值持续增长,去年全行业资产减值损失1416亿元,增幅高达187%。

据统计,尚未执行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IFRS9的中国人寿(31.990, 0.22, 0.69%)、中国太保(36.330, 0.61, 1.71%)、中国人保(5.970, 0.02, 0.34%)、新华保险(48.130, 0.11, 0.23%)4家上市险企2020年资产减值损失合计234亿元,同比增长60%。资产减值损失增幅较大的原因,主要是金融资产减值增加,进一步说,更多来自“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的股权类资产减值。

各家上市险企在2020年年报中都披露了资产减值损失增长及原因。

中国人寿2020年资产减值损失124亿元,同比增长54%,主要原因为“符合减值条件的投资资产增加”。具体减值项目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损失119亿元,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损失7.07亿元,另有贷款减值损失转回2.75亿元。

其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损失全部来自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股权型投资”。而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损失,来自对远洋集团的投资项目。远洋集团为中国人寿联营企业,在香港上市。中国人寿披露,远洋集团于2020年12月31日的股价为每股港币1.55元,截至2019年12月31日,已对远洋集团的投资计提减值准备25.1亿元。2020年6月30日,公司对该项投资进行减值测试,使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评估后的该项投资于2020年上半年需计提资产减值损失7.07亿元。于2020年12月31日,该公司对该项投资再次进行减值测试,无需进一步计提减值损失。也即,该投资于去年上半年减值,去年下半年未再减值。

中国太保资产减值损失43.94亿元,同比增长79.1%。从减值资产上看,包括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类投资、坏账准备等几大类资产。其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020年计提减值准备39.42亿元、转回0.17亿元,是减值最多的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债权工具计提减值12.44亿元、转回0.17亿元,权益工具计提减值26.98亿元。

中国人保资产减值损失38.39亿元,同比增长85.6%。数据显示,该公司可供出售资产减值损失27.56亿元,包含股权投资减值23亿元、债券计提减值2.36亿元、股票减值2.12亿元、基金减值0.08亿元。去年上半年,该公司主要子公司人保财险解释了减值损失增加原因,主要是受个别股权项目的风险事件和融资项目拨备影响。

新华保险资产减值损失27.4亿元,同比增长34.6%。该公司可供出售资产减值损失达到27.03亿元,同比增加33%,减值全部来自于“股权型投资”。

业内人士介绍,一般而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变化不影响当期利润,而只影响综合收益,体现为投资的“浮盈或浮亏”。若计提减值,则意味着兑现“浮亏”,将影响利润。也就是说,上述险企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损失增加,意味着对利润形成了负向影响。

对于资产减值的原因,一家保险资管业务高管分析,上市险企对权益类可供出售资产计提减值,可能的情况包括:如果是上市权益资产发生减值,应该是跌幅比较大或者浮亏时间久,甚至有可能是前一年持仓品种分红过大带来的持续浮亏;如果是非上市权益品种发生减值,则可能是所投资项目发生估值缩水甚至投资失败。

一位上市险企人士表示,对金融资产里的一些投资项目,按照相应的政策标准计提了相应的减值处理。“主要还是从会计审慎的原则出发考虑,提高资产质量,进一步防范投资风险。对于个别投资项目里面的风险,提取了充足的减值准备。”

根据年报信息,上述4家上市险企的权益类可供出售资产设定了减值标准,一般有两个维度:一是持续下跌的时间,比如,价格连续一年低于成本;二是下跌的程度,比如价格跌至成本的50%以下。此外,中国人寿还另外设定了“价格持续6个月低于成本20%”的减值条件。

数据显示,去年上述4家上市险企的总投资收益率在5.3%~5.9%之间,都高于长期投资收益率5%的精算假设水平。

普益标准简评:

保险投资的金融资产减值的处理是一个常态,即便考虑了金融资产减值处理,险资的投资收益率仍然保持在非常理想水平。因此,对个别资产的减值风险不必过于担心,而应更多关注险资整体投资收益率的状况。

券商动态

多家头部券商发力布局基金市场 持有公募基金牌照的券商系队伍已达14家

目前,公募基金业务已成为券商资管业务转型的重要发力点之一。

近期,多家券商发力布局公募基金市场。其中,中信证券、中金公司拟设立资管子公司并申请公募牌照,中信建投对中信建投基金的持股比例将由55%增加至75%。

对于券商增持公募基金公司股权的原因,业内人士表示,一方面,可能源于部分公募基金股东存在套现退场的需求;另一方面,更大可能源于券商对于公募基金未来发展持有乐观预期,通过增持股份加大对公募基金的控制权,有利于公司拓宽业务范围,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4月6日晚间,中信建投表示,证监会核准江苏广传广播传媒有限公司将其持有的中信建投基金20%股权转让给公司。本次股权转让完成后,公司对中信建投基金的持股比例将由55%增加至75%。

中信建投基金为中信建投一级控股子公司。2020年,中信建投基金实现营业收入3亿元、净利润4752.75万元,总资产6.98亿元、净资产5.93亿元。中信建投基金资产管理规模553.17亿元,其中公募产品管理规模266.87亿元,同比增长55.17%。据了解,中信建投正在加速优化资产管理业务结构,加大“净值型”产品开发力度。中信建投受托管理资产规模位居行业第7名,其中主动管理型受托资产管理规模位居行业第7名。中信建投基金参与排名的17只公募基金产品中8只排名进入市场前1/2,其中1只进入市场5%、4只进入市场20%。

“券商增持公募基金子公司股权,一方面,在资管新规背景下,券商积极进行资管业务转型;另一方面,通过增持参与公募市场,在楼市调控资金转向资本市场和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公募赛道有望进一步拓展,成为券商新的业务发力点。从业务结构看,资管新规实施后,通道业务发展受限,机构纷纷提升主动管理能力,结合自身优势转型发展。为了加快公募赛道布局,各家券商正在积极建设包括权益、固收、ETF、FOF等在内的多元化产品,满足投资者的个性化需求。”业内人士分析道。

从券商资管业务结构来看,资管新规的发布与实施,大大压缩了券商的通道业务,强化主动管理能力已成为券商发展资管业务的关键环节。根据中基协数据统计,截至去年末,证券公司及其子公司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规模为8.55万亿元,较2019年末减少2.28万亿元。其中,中金公司资管月均规模为2670.16亿元,同比增幅最大为90.71%,从主动管理资产月均规模的变动情况来看,同样是中金公司的增幅最大,达到114.51%,月均规模为2432.6亿元。而中信证券无论是资管月均规模还是主动管理规模均位列行业第一。

拥有一张基金牌照,已成为当下众多券商的“梦想”。目前持有公募基金牌照的券商系队伍已增至14家,包括华融证券、山西证券、国都证券、东兴证券、北京高华、中银证券6家券商,以及东证资管、浙商资管、渤海汇金、财通资管、长江资管、华泰资管、中泰资管、国泰君安资管8家券商资管子公司。

多家券商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所属公司已开始筹备或有意愿申请公募基金牌照。其中,五矿证券、华金证券先后于2019年11月份和2020年8月份提交公募基金管理资格牌照申请,目前仍在排队中。

普益标准简评:

对于券商而言,其资产配置能力较强,拥有完善的投研体系,长期跟踪市场,风险识别与机会把握能力较强,可以结合自身客户资源、销售渠道、投研能力等优势,布局涵盖股市和债市的权益类、混合类产品。在当前的大资管格局下,券商与专业资管机构、外资机构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面对市场竞争,大型券商应发挥自身投研、风控、产品设计优势,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对于中小型券商而言,应把握核心竞争力,在特定领域内做大做强,提升自身服务质量,在行业集中度提升的大背景下打造特色化、差异化产品,主动创造新的业务增长机会。

监管政策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就推进个人经常项目外汇业务便利化有关问题答记者问

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进一步推进个人经常项目外汇业务便利化的通知》(汇发〔2021〕13号,以下简称《通知》)。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一、《通知》出台的政策背景是什么?

答: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外汇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个人经常项目外汇业务便利化水平。一方面,系统评估《个人购汇申请书》填报情况,研究提出优化方案。另一方面,在总结前期留学购付汇、薪酬结售汇等个人外汇业务便利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拟将相关政策在全国推广实施。

二、《通知》将在个人经常项目外汇业务方面带来哪些便利?

答:《通知》在现行个人外汇管理政策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进一步便利个人经常项目外汇业务办理。

一是提高《个人购汇申请书》填报效率。新版《个人购汇申请书》进一步优化填报项目和方式,提高填报效率。

二是优化个人部分经常项目业务办理流程。对于留学购付汇、薪酬结售汇等具有连续性、周期性的业务,优化在同一银行再次办理的流程,避免重复提交材料。

三是提升银行处理复杂个人经常项目业务能力。要求银行建立个人经常项目特殊外汇业务处置制度,对于“不常见、难判断”的个人真实合法经常项目外汇业务,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办理。

三、下一步外汇局在个人经常项目外汇业务便利化方面还有哪些考虑?

答:外汇局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化外汇领域改革开放,推动银行全面提升个人外汇业务服务质量,保障个人真实合法的经常项目外汇业务需求。严厉打击洗钱、地下钱庄、跨境赌博等违法违规外汇行为,坚决维护外汇市场健康稳定。

普益标准简评:

进一步推进个人经常项目外汇业务便利化是基于前期试点成功的经验,将会在个人外汇业务上起到提高效率、优化流程的作用,提升银行处理相关业务的能力。未来外汇局将持续采取优化措施,维护外汇市场健康发展。

注:以上资讯部分内容根据媒体报道综合整理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