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家里关键是有要紧事,关键病人在家躺着呢。
记者:你回去照顾他了?
村民:回家照顾了。你们打电话叫我收麦,我才过来嘛。
记者:谁给你打电话?
李俊刚:我打的电话。我跟师傅已经谈好了,收了这一块跟他去收。
这里是李俊刚合作社下面的一个粮食收购站,连续4天的阵雨后,6月9日天气终于放晴了些,很多村民都拉着前几天抢收的麦子来到这里出售。
麦收时,不但麦田里都是着急上火的人,这里也常常充满了火药味。
村民:就收这一点卖给你,下一茬不卖了,不给合作社了,咋的说。
记者:我听说你晒了两天了。
村民:收了,打电话,让我晒,我晒了两天今天拉给他,跟去年卖的不一样,光在那瞎说。拉这一车,下午的麦不卖了。
那位村民刚闹完,这位村民又吵起来了。
记者:出什么事了?
杨新华:她的麦抢收的,水分高。
记者:然后呢?
村民:下着雨收的。晒几天了。
记者:他们不收是吗?
杨新华:水分高。
村民:水分高扣水分。
杨新华:这样吧。
村民:那几亩麦还拉来不?
杨新华:你超几个水扣几个行吧?
村民:那不行。
收购点已经排起了长队,李俊刚跟工作人员商量了下,决定加快进度。
李俊刚:你规定跟她喊的多少?
杨新华:喊的1.2元。
李俊刚:1.2元,我跟你这样说,你超了3个水,什么都不要说了,你按照1.17元每斤卸了行了。好了吧。
村民:你自己讲小麦,这次给你拉来的是麦不,我问你。
杨新华:你给我拉麦,拉湿麦也不行。
村民:它湿也不是我给你加的水。
李俊刚:你不能那样说,不是你加的水。
村民:赖老天爷不能赖我。
李俊刚:平均20(个水)。
杨新华:你20个水,超6个水,我们现在需要给你扣掉6个水分。
村民:你定的水分也定得忒低。
杨新华:这国家定的。
村民:你定15、16个不行啊?
杨新华:是国家定的。
村民:是国家定的啊。
杨新华:我可以照顾你一分钱,1.15元每斤,可以了吗?
村民:还能再照顾一点吗?
杨新华:不能了。
村民:你不能多照顾一点啊,你咋一分一分地涨,你在地上掉一毛钱还没人捡呢。农民种点粮食又不是多容易现在。
根据国家收购标准,收储麦子的水分不能超过14%,前几天一直雷阵雨,村民们在家自行晾晒,但麦子水分还是不能达到标准,这也给收割和收储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李俊刚:现在这个麦,都是抢收的小麦,现在的水分都达不到标准,达不到国家实施的标准,都超过了,现在属于这种情况。
这些村民交上来的小麦,并不能达到国家对储备粮水分含量的要求,但李俊刚还是全部收了下来,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李俊刚从2015年就开始筹划建设两座烘干塔,但2016年初,李俊刚却提出,要建的不是2座,而是30座了。100万一座的烘干塔,还要建30座,李俊刚上哪儿去拿那么多钱?
这就是李俊刚30座烘干塔计划中的一座,这座烘干塔在6月初刚刚建成投入使用,每天可以烘干小麦200吨,服务周边2万多亩的土地。附近的村民今年已经因此而受益。
记者:什么时候收的这麦子?
村民:前天收的。
记者:前天不是下雨吗?
村民:下雨,反正收了麦就能卖,无所谓。
李俊刚:如果是没有这个烘干塔,阴雨连天时你就无法收割,收割的小麦,如果往库里一放,它马上要发霉。(有了烘干塔,)粮食在阴雨连天,照常收割。
李俊刚把烘干塔作为解决麦收问题的最后一道环节,2016年年初以来,李俊刚每天四处奔波,发动曹县其他合作社一起建设,已成功发动了周边十几个合作社,目前,当地有12座烘干塔正在建设中。
李俊刚:我妻子曾经掉过多少泪,哭过多少次,但是经过我多方面解释,她最终还是支持我的工作。我终生的目的,就是毛主席说的那句话,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走到这一步,我们的效益,我们的理想,还是非常成功的。
刘栋栋:李俊刚每天都会碰到很多的麻烦事,他跟我们讲,他说,他坚信机械化是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而在未来,麦收的麻烦也会越来越少。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朋友们,我手上的这粒粒粮食,都凝结着农民朋友的心血。亲爱的朋友们,我们今年的麦收故事到这里就为您讲述完毕了,明年的同一时间,我们继续跟您分享麦收故事。朋友们,再见。
小麦已经熟透,收割正热火朝天,什么情况让他们如此着急?丰收已然在望,颗粒即将归仓,什么往事让她如此伤心?3年坚守,他将麦收变作创业的战场。看山东曹县的李俊刚,又将书写怎样的麦收故事?
刘栋栋:田间地头跟您讲麦收故事,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麦收故事,我是主持人刘栋栋。今天麦收故事的主人公,叫李俊刚,他是山东省曹县一家农机合作社的理事长。这李俊刚可厉害了,跟您说他手底下的农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除了没有水里游的,其他那叫全齐啊。您说了,这么强大的现代化农业机械,那麦收起来还不是手到擒来!我跟您讲,即使是这样,在麦收时节,他也碰上了麻烦事。
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雷雨转大雨,局部地区有大到暴雨。
现在正是曹县麦收高峰期,天气预报显示,第二天有可能有暴雨。记者来到李俊刚的小麦抢收现场,发现李俊刚和他的农机手们才开始吃晚饭。
记者:才吃饭呢。
农机手:刚吃饭。
记者:几顿了?
农机手:第二顿。
记者:第一顿是什么时候?
农机手:十二点多吧,天一亮就进地。
记者:累不累?
农机手:一天睡了3个小时。
李俊刚的合作社共有42台收割机,还托管了5万亩小麦。现在合作社留在曹县当地的只有4台,其他的38台都远在200公里以外的安徽省太和县抢收小麦,可眼下,曹县的小麦已经熟透了,再不收割,如果遇到大风,损失会很重。
李俊刚:如果大风一刮,这个籽粒,你看,全部都掉了。
记者:所以必须赶紧给它收回去。
李俊刚:赶紧收回去,避免风灾跟雨灾。
李俊刚1972年出生于山东省曹县,从小家境贫寒。结婚后,他先后办过拖把加工厂,销售过农药化肥,2013年,李俊刚拿出全部存款70万元,并借了180万元创办这个农机合作社。这几年李俊刚已经置办齐全各种先进农机。李俊刚把合作社每年的利润都用来购买农业机械,家里人却一直过得紧巴巴的,为此妻子对他意见很大。
邢存英:他说,咱俩都是老百姓出身,七八亩地,现在咱们干合作社,就是为老百姓省工省时的。我说,这些钱搁哪儿出,你看我收点麦子卖点化肥挣点,现在维持合作社,就是这样生活的。
2015年开始,李俊刚又折腾着要花一笔大钱,就是他正在建设的这种烘干塔,算上人工和土地,一座需要100万元,李俊刚要建两座。
这几年,为了合作社,李俊刚的妻子跟女儿都跟着受了很多苦。说起这事,妻子就开始掉泪,
邢存英:我大闺女很支持我干这个,5点就起来,给学校扫地,自己一个月挣600块钱,挣600块钱,就说不跟我要生活费,我不想说,一说光难受。
李俊刚:确实是这样。
记者来采访的头一天,天气预报预告第二天有暴雨,让村民们都慌了神,李俊刚带着农机手在麦田里抢收,村民们也在麦田边焦急地等待,他们担心暴雨来临之前,自己的麦子不能收割完。
记者:一定要今天收完吗?
村民:今天收不完。
李俊刚:能收多少收多少。
村民:收到天明也收不完,我们这里几百亩地呢。
记者:今天预计能够收多少?
李俊刚:这两台车预计今夜能收到200亩左右。一共这边4台车,咱们30多台都在外面,跨区作业。
记者:您这需要收多少亩地,在曹县?
李俊刚:他们回来后也得收3万多亩。
第二天一早,曹县果然下起了大雨,合作社剩下的3万多亩小麦看来是没法收割了,李俊刚只能待在合作社里做些简单的劳动,直到中午曹县再次放晴。
刘栋栋:按照之前制定好的收割机的作业路线图,6月5号收割机就应该从安徽省太和县返回山东省的曹县作业,6月10号再赶到山东德州去,这都签好了合同的事,属于板上钉钉了。但是不知道怎么着,农机手还没回来。
6月5号下午,李俊刚就离开了曹县,赶往安徽省太和县去找合作社农机手了解小麦收割情况。合作社收割机已经来太和县两天了,因为刚下过雨,地太湿,收割机下不了地。
农机手:昨天来了就应该干活了,天气不好,无法进地。
记者:这么等着。
农机手:也是急,会不急啊。
家里有3万多亩小麦急等着收割,这边却又下不了地,李俊刚赶紧召集农机手开会,商量对策。
李俊刚:在这个地方他如果不让咱干,咱现在就得回去,因为现在家里事很多。
在他们开会的时候,当地村民也悄悄跟在身后,怕他们跑掉。
记者:你们现在有多少亩小麦?
村民:一个庄几千亩,一个村都3000多亩。
记者:3000多亩收了多少?
村民:一点没有收,下几天雨了。
村民:这里不收完他不能走。
记者:如果他们待会儿强制要走呢?
村民:强制要走,谁强制要走?
李俊刚:我。
村民:你强制不了,我老太婆说的,你强制不了。我们这边老百姓有几千亩麦,你不能走。
李俊刚:大妈,我还是跟你商量嘛。
村民:商量啥?
李俊刚:留在这一部分,我们走掉一部分,家里的麦子也要收吧。
村民:我带你上我们西地看看去,你看看我们麦,走,我们去。
李俊刚:我们心里着急。
村民:我比你还急。走走走。你看我的麦,到路西这,到那黄庄头,都是我们村的,都是我们一个村的,你说这些机子走了怎么办?
记者:这软吗,这地?
村民:哎呀,能收不收么!看看,能收不收吗!
李俊刚:整个计划全部打破了。大妈,说一下子,现在这个麦,基本上没问题,这个麦现在已经干了。
村民:这要是能收,咱比人家都急,老百姓都急得嗷嗷叫你知不知道。
最终,李俊刚和三店村的村民商定好,收割机当天就下地,两天后的6月8号直接返回曹县。但这样一来,曹县的3万亩小麦,6月7号和8号两天,合作社还是只有4台收割机在割小麦。
刘栋栋:按说李俊刚的合作社有42台联合收割机,收这5万多亩小麦,这还得算轻松加愉快,是一件很从容的事儿。但是没成想外地的小麦推迟收割,本地曹县的小麦又提前成熟。这两个地方小麦时间往中间这么一对,彻底把李俊刚的计划给打乱了。没办法,赶紧打电话,叫其它的合作社临时抽调了几台收割机。但是这收割机刚一下地,电话就响了,躲开我们上旁边接电话去了,我估计瞅这样,十有八九,又出事了。
天气预报显示,6月7号李俊刚的老家曹县又有雷阵雨,村民和收割机手都非常着急地抢收。
村民:我饭都没敢吃,就在这等着。心里急啊,收不了,一下雨就打地里了。
李俊刚:今天明天阵雨,后天还有雨,无论下在哪一片,只要我们能收,收割机能进地,我们尽量抢收。
在这节骨眼上,一位村民气汹汹地跑到正在作业的收割机旁边,要逼停收割机。收割机停下后,他爬进收割机底下,抓了把麦子出来。
村民:轧歪了。你看咋弄,一年老百姓就弄这一点麦。
记者:发生什么事了?
村民:麦给轧歪了。
这位村民很快自己将轧倒的小麦扶了起来,并没有要求司机赔偿,而是让收割机先收割去。收割机也很快帮村民把轧倒的小麦收割了。
可旁边一个村民发现的一个情况,让刚才那个村民再次火冒三丈。
村民:少割一垄麦看见了吗?
村民:你叫他收了,他不收你不给他钱。
记者:收割机是把你家的割了还是怎么着?
村民:他的没给他割,剩了一垄。
记者:那剩一垄怎么办?
村民:那看收割机咋说。
麦子刚被轧,现在又漏割了一垄,村民十分生气,他找到农机手理论,这个问题不解决,他就不付割麦的钱了。
村民:咱别胡说,反正钱你拿不走。
眼见就要下雨,农机手却还在边上和村民争执,李俊刚赶紧前来调解。
农机手:割完麦不给钱。
村民:你轧我这边麦又毁我那边麦。
农机手:你指到哪我就割到哪。
村民:割得正好到这边给我轧上了。
李俊刚:像这样都很正常。
村民:你光说正常那可不行。你看看,你看看,这样还有法活吗?
李俊刚:就这一点,没事,就这一溜。
村民:这边都是,都是拐弯都是。
李俊刚:大家都在紧着收,收割机的时间非常紧急。
村民:这个我理解,你看,他车轧倒了,天还有雨,我照常叫他工作,我都没拦他。
李俊刚:这都对的,你非常明理,非常明理。
村民:产量,你该赔我产量产量,你收多少地钱我该给你多少地钱。
李俊刚:这样,由合作社给你解决一百斤麦就齐了呗,这样正常工作,该给人钱给人钱,咱也不能让名誉不好听,那一点点回来他给你收。
经过李俊刚调解,由合作社赔偿村民一百斤麦子,收割机把漏割的一垄小麦收割之后又开始了工作。
刘栋栋:每年的麦收都一样,抢收、入库、抢种都必须在这几天完成,麻烦事总是不断的,事先制定的计划总是会被打乱的。老百姓最担心的事情就是降雨。
下午4点,有消息传来,10公里外已经下起了雨。眼见得大雨就要到来,很多村民都全家出动,抓紧雨前最后的时机进行收割。
大雨终于还是到来了。因为这场雨,大部分成熟的麦子今天都没法收割。到第二天,虽然雨已经停了,因为土太湿润,收割机也不敢进地。
直到6月8号中午,收割才又重新开始。
记者:怎么不走了?
农机手:铁链子断了。
记者:这种情况多吗?
农机手:多。
因为劳动强度太大,收割机也经常出现故障,两个农机手一起动手修理,这才让收割机重新转动起来。机器刚修好,却闯过来一位村民,闹着让农机手去收他家的小麦。
农机手:收完这儿。把他的收了。
黄衣人:我那儿有个板车。
农机手:你跟他说。
李俊刚:你刚才没在这等着收?
黄衣人:没有。
这位村民的麦子刚才被农机手直接跳过去了,于是他跑过来想农机手返回去帮他收割,但农机手担心其他村民有意见,就没同意。
记者:那男的过来,好像是您把人家落下了。
农机手:不是落下了,那是割到的时候他还没来,车割过来了,他又叫收去。一会儿等那台车再给他收去,因为这边人家不让。
记者:谁不让?
农机手:现在割着麦子,人家都挨着这个地块一块一块的,人家不让。
村民:他割麦都割过来了,割了一行了,我的麦子在这割着,把收割机带走去割他的,我的麦子还要吗?
李俊刚:他当时怎么说的,说割好这一块回去给他割,结果这个空这个收割机把这个老太太的已经割了一垄了,他跑过来了,你说好的你给我割你为什么不去了?
李俊刚尽力协调,让收割机先到那位村民地里收割。谁知刚准备前去,他又不见了,大家只好等着他。
记者:你们要给谁打电话呢?
村民:那争收割机的。
记者:就是你们现在给他割,结果他人又不在了。
李俊刚买来两个西瓜请农机手和村民吃,一直等了快一个小时,刚才那位村民才回到麦地。
记者:你到哪儿去了,我们等了你好久了?
村民:我看病人去了,家里有事。
记者:本来人家已经准备给你割了,结果又找不着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