芡实果儿走出门,发展产业富了人
原载于《农村青年》2020年第10期
文/ 宣金祥 范正磊 刘金山
2020年8月18日下午,安徽省阜南县蒙洼蓄洪区老观乡。
习近平总书记同正在采摘芡实的脱贫群众亲切交谈、了解灾后的生产恢复情况。他深情地嘱咐道:要因地制宜,抢种补种,尽量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争取秋季仍然取得好收成。
“芡实很好,可以祛湿,我们北方没有。”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阜南县老观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芡实基地负责人、天长市百家荡芡实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钱会明说的话。
“30多度的高温,我们都戴着草帽遮阳呢,习总书记却站在太阳底下,和我们聊了好长时间。”钱会明感慨地说,他没想到能有机会与习总书记面对面地拉家常,习总书记的那份亲切让他终身难忘。
产业转移进蒙洼,水洼蝶变芡实园
芡实俗称“鸡头”,食药两用,是天长市传统的水生特产、天长市的一张靓丽名片,产量占全国70%以上,8月收一季鲜果、年底收一季熟果,一年两季亩均产值上万元。
天长市百家荡芡实种植专业合作社在阜南县老观乡的种植基地
钱会明在芡实种植行业摸爬滚打20多年,是种芡实的“老把式”。近年来,由于天长本地芡实种植水域趋于饱和,为开辟新的种植区域,他和合作伙伴走出国门,在泰国、缅甸、老挝等国家包田种芡实,后因沟通不便,又转回国内。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蒙洼蓄洪区阜南县老观乡正在寻找适应性农产业,经考察,当地十多年未受洪涝侵害,自然条件优越,水、电、路配套齐全,劳动力资源丰富,非常适合发展种植芡实这一劳动密集型产业。
2018年秋,钱会明与合作社的32个合伙人把芡实种植产业转移到阜南老观乡。他们投资1700多万元,在当地4个村流转水洼地10700亩,办公司建基地,8800亩种植芡实,其他水田养殖小龙虾和鳜鱼。垒坝、推田、挖鱼塘、围网、搭活动板房,他们和当地贫困群众一起撸起袖子,打响了产业扶贫硬仗。
“我乡有8个村,都成立了劳务服务公司,与钱会明合作社对接,要地给地,要人给人,有矛盾乡里负责协调解决。”阜南县老观乡党委书记王军介绍说,在乡党委、政府的鼎力配合与协调下,调田、做路、用工等事项“一路绿灯”。
撒下扶贫种,结出致富果
走进老观乡顺河村,我们感到耳目一新。水田里,刚刚“出水”的芡实鲜果颗颗饱满。脱贫户郭中江打开一个“鸡头苞”,向我们展示一粒粒鲜嫩的芡实果:“别小看这个小小的芡实果,它可是水中的‘金豆豆’啊!”
“俺不但把土地流转给了钱理事长,还在百家荡芡实合作社种植基地里干活,一年能挣2万多元钱。”已经脱贫的郭中江说,看着一粒粒芡实卖出高价钱,他的心里特别高兴。
像郭中江这样每天干着除草、清淤、养护芡实苗等杂活的贫困户,在种植基地就有30多人,每人每天100元工资。去年,合作社给工人发放工资120万元,今年1至8月已发放90万元。“尽管今年遭受特大洪灾,但合作社照常付租金、发工资,保证刚脱贫的群众收入和生活不受影响。”钱会明表示,合作社的目标就是要在当地实现户户有产业,贫困群众人人有事干、有钱赚。
“三年来,乡里统一调配合作社所需种植人手,优先安排了30多个贫困户参与芡实种植,占总用工人数三成多。在这里,工人每年可工作8个月以上,一年收入在1.5万元至1.8万元左右。”老观乡党委书记王军说。
“大家按咱教的法子种,遇到难题合作社帮助解决。芡实果咱统一包加工、包销售,保证卖出好价钱。”钱会明和32个合伙人手把手地将种植技术传授给大伙儿,不仅帮助贫困群众挣现钱,还让芡实在当地扎下根,真正成为搬不走的致富产业。因此,他们不但是基地的经营管理者,更是种植户的老师和向导。在他们的引领下,十多个有想法、有闯劲的庄户人也开始发展芡实种植业。
烈日炎炎生产忙
“芡实是个宝,可俺愣不识宝啊。老钱刚来时,送给村民芡实老籽,大伙不会吃,不脱壳就直接煮粥了,又苦又涩,愣把一锅锅粥倒掉,闹出了笑话。如今,俺也种起了‘金果果’。”老观乡和泰村的老村干、村监委主任徐刚拜钱会明为师,潜心学种植。去年,“翅膀变硬”的他流转了150多亩水田,办起了家庭农场,也开始“放单飞”啦!
在钱会明的指导和帮助下,还有十七八户贫困群众包田发展小龙虾、鳜鱼养殖业。
受灾不失信心,带着希望出发
烈日下,在钱会明的种养基地里,比气温更高的是生产热情,水田里一派繁忙景象。洪水退后,钱会明带领工人抓紧采摘芡实、放养虾苗和鱼苗。
“7月底洪水一退,咱就着手清理水塘、抢收补种。8月芡实鲜果上市,抢回来的鲜果亩收益上千元呢!”钱会明告诉我们,搁在正常年景,阜南种养基地今年可稳赚1300多万元。没承想遇到洪灾,王家坝开闸泄洪,百家荡合作社1万多亩种养基地和当地群众几年的辛劳瞬间付之东流,仅剩下地势较高的3000亩,直接损失达1600万元。
“总书记的亲切关怀,让咱发展扶贫产业的信心更足了,尽快恢复生产是当务之急。”钱会明说,老观乡党委、政府正在研究补贴政策,给合作社吃定心丸,再大的困难也一定能克服。“咱要把合作社芡实扶贫产业做大、做强,让更多的困难群众过上好日子。”言语间透出他的刚毅和坚强。
钱会明与合伙人商定,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再流转5000亩洼地,扩大芡实种植面积。他说,其中1000亩已经完成垒坝和整地。
不仅如此,钱会明还在政府支持下,流转了40亩庄台地,建起芡实晒场和加工车间,将芡实种植产业向产品加工、市场服务与销售等二三产业延伸。“从天长走出来种芡实的,咱百家荡合作社不是第一家,但咱是种植规模最大的。在阜南种植的芡实老籽,加工后,直接销往广东、福建、亳州、上海等地。这个行业前景很好,合作社计划将阜南的种植面积扩大到2万亩左右。”钱会明满怀信心地描绘着下一步的发展规划。
钱会明带领种植人员查看芡实长势
“要想让芡实这个特产行业成为‘种全国、销全国’的大产业,关键是要打好转型升级牌。我市是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县(市),我们全力支持、鼓励合作社突破发展瓶颈,激发内生动力,把产业转移到外地农村去,一来赢得自身发展壮大,二来参与各地产业扶贫,助力脱贫攻坚。”天长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叶恒田说,该市有一大批像钱会明百家荡这样的跨区种植合作社,将产业扎根于全国,让小芡实在各地“开花结果”,推动了芡实大市场的形成,使合作社成为产业扶贫、脱贫攻坚的一支惹人注目的劲旅。
终审:蔺玉红
审校:李志国 刘朱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