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蒋军君 肖亚湘

近年来,新田县依托富硒富锶资源和青山绿水的自然生态优势,立足本地农业资源,通过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产业,逐渐实现农业发展提质增效,让农民有了增收致富门路。龙泉镇社门口村的香椿产业,就是春日里百姓依托产业创收的缩影。

素有“树上蔬菜”“空中菜园”之称的香椿,是春日里餐桌上常见的美味。4月1日,笔者走进龙泉镇社门口村,一眼望去,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成片的香椿树上,一根根嫩红的椿芽迎风飘扬,香味散布,煞是喜人。村里的种植大户程书金正带领亲戚采摘着新鲜的香椿芽头。

从2月份开始采摘,这已经是老程销售的第二波椿芽。程书金说:“把上面的嫩芽摘下来后,它还会长出新的,一般来说可以摘到五六月份。”

老程几年前把村里的十几亩荒地流转过来,干起了红红火火的香椿种植事业。每到椿味飘香的季节,就请人将椿芽摘下,行市好的时候每斤能卖到38元,一年下来有近5万元的收入。“田地荒着,太可惜了,还能给家里创些收入,挺好的。”

社门口村有569户2114人,由于人多地少,自然条件差,村里很多年轻人都选择外出务工,60岁以上老人和外出务工有困难的劳动力创收问题成了该村的一大难题。后盾单位和村两委经过多方考察,发现香椿市场需求较为广泛,只要香椿一出芽,就有商家上门收购,种植香椿树成为该村发展特色产业的不错选择。从一户尝到了甜头开始,越来越多的群众栽种下了脱贫致富的香椿树。

“像我们年纪大了,去外面打工很难找到工作。在家里,重的农活也干不了。所以,种香椿还是比较划算的。”陈小英一家此前一直都以种植大豆等传统农作物为主,这些年传统农作物的种植产量低、利润小,外出打工又找不到合适的岗位。6年前,陈小英把荒废的土地全部种上了香椿树,虽然前期要经过施肥、剪枝、除草等系列精心管护,但每一道工序都力所能及,而且每年可以增收两到3万元。

陈小英说:“香椿一旦种起来,可以保好几年。而且树不高,采摘也轻松,六七十岁的老人都做得来。”

目前,社门口村7个自然村,有120多户种植了香椿,全村总面积达200余亩,每年预计可为椿农和村集体经济增收近70万元。香椿树逐渐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香饽饽。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