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经养蜂业_养蜂致富信息_养蜂致富靠真经

下好产业棋 托起致富梦

——芷江侗族自治县产业扶贫助推脱贫攻坚纪实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龚卫国

初秋时节,徜徉芷江乡村田野,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产业映入眼帘,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金钥匙”,结下了产业脱贫的丰硕果实,夯实了持续稳定脱贫的基础。

位于湖南省西部的芷江侗族自治县,系省级贫困县。2014年以来,芷江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的着力点,强化政策引导、完善产业链条,用产业念好“发家致富经”,唱响“脱贫攻坚歌”,筑牢防止返贫的产业“堤坝”。

2018年,芷江实现脱贫摘帽。从2014年到2020年7月,全县贫困人口从28265户69719人下降到641户1156人。

选准产业,找对脱贫致富好路子

眼下正是葡萄丰收的时节。秋雨后的葡萄,水灵饱满,清甜诱人。走进芷江侗族自治县大树坳乡新庄村村部,一派忙碌销售刺葡萄景象。

“我干了一辈子的农活也没能让家人过上富裕的生活,现在仅靠种植高山刺葡萄,一年就能增加收入3万多元,还于2016年摘掉了‘贫困帽’,日子一天天好起来。”销售现场,大树坳乡新庄村70岁建档立卡贫困户龙启林敞开心扉地介绍起。

以往,新庄村除有少数村民种植葡萄外,没有其它主导产业,人均纯收入不足 2000元。

如今,全村大力发展葡萄产业,县里投入葡萄奖补资金 20 余万元,贫困户自筹资金 124 万元,帮助 57 户贫困户发展高山葡萄 480 亩,实现了每个贫困人口有 1 亩以上的葡萄,并带动每户增收 2000 元。

新庄村的变化,得益于走产业扶贫的路子。2016年,新庄村成立了以村委会主任为责任人的绿佳特色水果专业合作社。在专家指导下,村支两委带领4名党员率先用新技术建起了6亩大棚避雨刺葡萄实验基地。

当年,实验基地的大棚避雨刺葡萄亩产3000公斤,市场批发价每公斤6.4元,平均每亩增收7000多元。2016年,新庄村实现整村脱贫。如今,村民们像高山刺葡萄越种越甜一样,生活也越过越甜。

2014年以来,芷江加快推进扶贫方式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全面深入推进“资金跟着贫困对象走、贫困对象跟着能人走、能人和贫困对象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四跟四走”产业扶贫路子。

在巩固传统产业的同时,芷江因户制宜,因户施策,因地制宜选择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实施“一村一品”“一户一产业”工程,避免不顾实际、机械模仿和产业同质化。

县里按照每村30万元的标准,帮助84个贫困村发展柑橘、芷江鸭、高山葡萄等“一村一品”产业。目前,建成光伏电站84座,种植葡萄4.2万亩、水蜜桃2万亩、柑橘19.65万亩,养殖芷江鸭860万羽、绿壳蛋鸡240万羽等,贫困村集体经济村年均增收4万余元。

该县制定了产业奖补政策,对实施主导产业的贫困人口按照1500元/亩的标准进行奖补,扶持发展柑桔、葡萄、蔬菜、桃类、烤烟、优质稻、香菇、猕猴桃、杨梅、芷江鸭、绿壳蛋鸡、优质肉牛等特色产业,为贫困群众指明产业发展方向。

志智同扶,提升技能拔“穷根”

“以前我一没技术二没钱,真不敢折腾。”家住芷江三道坑镇金厂坪村的龙大雷,一家人靠种两亩稻田生活,2015年人均收入2000余元,是村里的贫困户。帮扶干部建议他多养些土蜂增加收入,但他总是拿不定主意。

2016年,听了几次产业技能培训课后,龙大雷“壮了胆”“开了窍”。“培训课上教养蜂技术,听了心里有底了。”龙大雷在帮扶干部帮助下,养蜂45箱,当年一举脱贫。发生在龙大雷身上的变化,也让其他贫困户提起了劲头,目前,全村8户贫困户共发展养蜂200多箱。

“扶贫”重在“扶志”、“输血”贵在“造血”。芷江通过整合人社、农业、林业、畜牧、教育、扶贫等部门资源,开展技能培训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仅去年全县就培训1.1万余人次。

在芷江城郊七里桥的山塘水库中,一群群麻鸭“嘎嘎嘎”地欢快嬉戏。这里养殖的麻鸭,大都是易地扶贫搬迁户饲养的。

“2017年初,一家6口刚搬到七里桥安置点,当时确实有点担心以后生计问题,我和爱人参加了县里举办的养殖技术培训班,又被吸纳到芷江民丰农牧实业有限公司易地扶贫养殖基地上班,两人月收入达5000元,心里才有了底。”洞下场乡天堂坪村易地扶贫搬迁户粟小平感叹:送钱送物不如送技术。

此外,芷江还通过整合乡镇农技站、畜牧兽医站技术人员,以农业科技、农产品推广、林果栽培技术、养殖业、旱作农业技术为重点内容,深入贫困村培养“土专家”。近几来,涌现出孙武积、王洪元、胡应祥等传统产业“土专家”言传身教当地贫困户发展种养业,使贫困户的“造血”机能不断增强。

创新模式,架设脱贫“连心桥”

碧涌镇龙神村村民黄友灵,是县里种植大户。他种植了30 亩雷竹笋。“当初之所以敢放开干,一是因为春知蓝笋业公司保底回收鲜竹笋,销路没有后顾之忧。二是因为该公司提供雷竹笋种植使用技术培训。”黄友灵说。去年,黄友灵卖雷竹笋的收入就达3 万余元。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芷江注重健全利益联结。以大户带动、企业帮扶、专业合作社协作,与贫困户建立起技术培训、资金帮扶、委托帮扶、利润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

芷江春知蓝笋业通过产业帮扶、社会帮扶、就业帮扶、委托帮扶、技术帮扶培训等多种形式,公司帮扶芷江及周边县(市、区)贫困人口共1200 余人。截至2019年底,这些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帽。

油茶是芷江的特色产业之一,但以往村民积极性不高,产业发展不快。究其原因,一是农民缺技术,二是油茶生产周期长。

头雁振翅,群雁才能高飞。湖南杨家将茶油股份有限公司通过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运作模式,对村里老油茶林进行统一科学管理。并通过土地承包、委托帮扶、劳务帮扶的形式,带动村民和贫困户脱贫致富。

9 月20 日,湖南杨家将茶油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银带领公司员工专程来到芷江冷水溪乡三门坡村,为在油茶林基地务工的村民发放工资,并对先进务工人员进行表彰。“我们在家门口就有事做,既照顾了老人小孩和家里的农活,又有了较稳定的收入来源。”村民们兴奋地说。

村民杨柳英自丈夫去世后,独自一人抚养两个女儿,家庭十分困难,是冷水溪乡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户。今年开始,杨柳英在杨家将油茶林基地长年务工,每年务工收入3 万余元,杨柳英因此得以脱贫,生活得到改善。

自今年开春以来,先后有50 多位村民到该基地务工,其中贫困户23 人,仅此一项,务工的村民每年最高可拿到务工收入5000 余元。除此之外,该村23 户76 名贫困人口还可通过委托帮扶的形式,每年在基地得到分红。

扶贫产业好不好,关键是看贫困户有没有参与进来。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芷江实行“一户一策一专班”帮扶,逐户挖掘增收资源。

离县城60多公里的五郎溪村地处深山,交通不便,产业基础薄弱,村里人仅靠着几分薄田过生活。

2014年看中了当地良好生态,准备发展金银花产业的扶贫工作队,却得不到村里人的支持。村里人顾虑劳动强度和技术欠缺是产业发展的短板。

为此,当地修建产业公路,降低生产成本,请来专家授课,一对一传授技能,产业配套所建设的金银花烘烤机房,也解决了金银花鲜花储存时间短的难题。同时,合作社统购统销的经营方式,也打消了村民的后顾之忧,不断补齐的产业短板,也让村里人有了底气。

“我每天都在山上干活,就是想让一家人生活过得更好。”在五郎溪村,村民周世和说,金银花采购商的收购车开进了村里,每斤7.8元的收购价让村民们很是受益。今年他自家的十亩金银花地能有5万多元的收益。

周世和脚部有残疾,去年还戴着贫困户的“穷帽子”,靠着种金银花摘了帽。可当初村里提出发展金银花产业时,他和很多村民一样提不起兴趣。

“村民并不是不想干,而是缺乏信心。”芷江县委派驻五郎溪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唐勇表示,作为扶贫工作队,不光是要搞好产业,更重要的是解开他们的心结。除了上门做政策宣传以外,还把生产物资送到田间地头,手把手地一起干。

全面小康,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芷江以产业扶贫作为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牛鼻子”,打通人社、农林、扶贫等部门资源,瞄准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补短板、夯基础,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让扶贫产业,真正成为贫困户的致富路、小康路。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