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烦你们跟上级说说,让蒋科别走”、“他再帮我们多干两年,村里肯定还会大变样”……12月19日,记者一行抵达永州市东安县溪源村时,被聚集在路边老老少少的村民们“吓”了一跳。见到记者,村民纷纷涌上前来,争先诉说蒋科的好,不想让蒋科撤走。

村民口中的蒋科名叫蒋孔吉,是永州市粮食局驻溪源村建设扶贫工作队队长、科学发展指导员。9年前,他就可离岗退养,却执着地驻在偏远的贫困山村。经他帮扶的贫困村、难管村,甚至是“失控村”,个个变成了先进村、小康村。

今年10月,听说蒋科即将撤队,近1500名群众自发写下“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推荐信,并联名签字盖上红手印,请求省、市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授予他“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本报记者胡颖异永州报道

做决定:主动去民风彪悍的“失控村”

蒋孔吉的人生原本可以有另外一种过法。2002年机构改革,他从市粮食局办公室主任岗位上离岗退养。按常理,完全可在家颐养天年,可他自己不这么想。

“我是共产党员,党和人民已经给了我一份工资,我不愁吃不愁穿,再多的钱也没什么用处,能在有生之年,多为老百姓解决点实际困难,更能体现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会更有意义。”

就这样,蒋孔吉放弃城市安逸舒适的生活,以一名老共产党员坚定的信念和执着,踏上了建设扶贫工作的征程。2004年初春的3月,他打着背包,告别多病的妻子,搭上了去道县的汽车,这一去,就开始了9年的漫漫扶贫路。

蒋孔吉所驻的彭家村,是道县情况最复杂、基础最薄弱的贫困村。有首歌谣是这么唱的:枫树叶子摇啊摇,有女莫嫁彭家桥,这里的老鼠偷不到米,外来的乞丐看不到勺。

村民懒散恶劳,村里赌博成风,偷盗盛行,宗族争斗不断,更为严重的是部分村民价值观错位、是非颠倒,与邻村多次械斗,掀翻县里工作组的汽车,砸掉县工作组的炉灶和锅碗,是典型的“失控村”、“难管村”。然而,蒋孔吉坚信“只有落后的工作,没有落后的群众。我们是来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的,群众是会欢迎的”。

做实事:帮助村民喝上了自来水

得知缺水成为全村面临的巨大威胁,盼水成了彭家村老小最大心愿,蒋孔吉果断作出决定,就从解决水的问题入手。时值七月,烈日炎炎。为了尽快解决水的问题,他硬是带着工作队顶着酷暑,爬遍了彭家村周边所有的山头。

有一次为了找水,蒋孔吉爬了一天的山,下山时脚下一滑,从半山腰滚下去30多米远,被一棵树卡到。当时一同的水利专家脸都吓青了,“但是,他面对全身划的血口子一个劲地说,没事没事,真是干起工作来不要命。”

“功夫不负苦心人”,蒋孔吉会同水利专家,硬是在几公里外的地方找到了水源。紧接着,他又想方设法,从省里争取了30万元扶贫资金。不到两个月,村里接通了自来水,村民终于喝上了祖祖辈辈想喝却喝不上的干净水。

做思想:

对“问题”村民

逐个做工作

大井村原本是省定特困村,全村230户870多人,还有200多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全村人均收入不足700元。村民思想观念陈旧,遇到什么解不开的“疙瘩”就起哄。以前县里多次派工作组驻村,可大都闹得不欢而散。对蒋孔吉的到来,村民也大多抱怀疑和戒备心理。“第一天到村里,村民都不相信我们,以为我们是来搞形式、走过场的,村干部住哪里都不告诉我们,等了两个多小时都没见到村干部。”

面对如此村情,蒋孔吉深知“扶贫先扶智,输血先造血”的重要性。他每驻一个村都注重改变村民的观念,不断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他从了解群众实际困难和完善村规民约入手,对“问题”村民实行村干部包片、党员包户做好思想工作。

做产业:自掏2万元带领村民种脐橙

蒋孔吉先后组织30多位村民外出培训、考察、学习,而且还想方设法把致富技术源源不断地引进驻点村。

他提出发展脐橙产业、要力争在三年内把大井村发展为全县的脐橙种植示范基地时,老百姓带着疑惑的目光,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个别群众甚至以开玩笑的口气说,“蒋科,你别把牛皮吹大了,种脐橙我们一没有技术,二没资金,规划还不是一句空话。”

蒋孔吉说干就干,他从自己的养老金中垫出2万元,组织30多位村民到全国的农业产业化示范村——广西红岩村参观学习、现场观摩。

村民们坐不住了,自从脐橙基地开发启动后,全村所有脐橙园的每一寸土地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脚印,测间距、挖树坑、种果苗、找水源、架水管、搞培训,他忙得不亦乐乎。规模种植带来了规模效益,种植的脐橙长势良好,第三年亩产就达500公斤,仅脐橙一项,全村户均收入达7000元。

做企业:两年培育22个养猪大户

在开发脐橙的同时,蒋孔吉还从市里请来技术人员开展养猪和种烤烟培训。两年间,共培育养猪大户22个,大井村生猪年出栏量由驻村前的800头发展到2007年的1万头,2010年达2万头,仅此一项,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其中,村支书黄胜一个人就开办了三个养猪场,年出栏量达1万头,个人资产上千万,年均纯收入达200万,他本人也由原来的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摇身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农民企业家。到蒋孔吉驻村时间结束,全村80多户特困户脱贫。大井村成为了道县远近闻名的“小康明星示范村”。

[逝去的亲人]

父亲、妻子

重病时都不在身边

绝大部分时间,蒋孔吉在干工作,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寥寥无几。2004年11月,90多岁的老父亲重病在身,为了不影响工作,他只回去探望过一次,照顾年迈老父的任务只有交给哥哥。当他接到电话再次赶回老家时,父亲已离世,老人弥留之际还在呼唤他名字。

祸不单行,第二年,他的爱人潘锦云因患肺心病多年,病情日益严重,在当地医院治疗无效后,转到了长沙,后被确诊为肺癌晚期。转院长沙后,妻子看他忧心村里工作,几番劝他回村。他思虑良久,万般不舍之下请亲戚照料妻子,只有到星期五晚上才坐车去长沙,星期天晚上又匆忙返回大井村。大井村距长沙近5个小时车程,为了不耽误工作,老蒋连续五个多月的周末,都是这样往返奔波于长沙和驻点村,直到妻子去世。

[成绩斐然]

湖南四个“扶贫之最”

老蒋驻守的3个村庄都成了全市新农村建设小康示范村,并先后涌现了20多个全省、全市的科技示范户。

据统计,在双牌县塘底乡、道县大井村、彭家村和东安县溪源村扶贫的9年间,他指导、发展党员20名,调整补充村党支部、村委会成员10名。他走访村民8000多人次,培育种、养大户200多个,发展专业种植3000多亩,向省、市、县有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2000多万元,帮助村民新修水泥公路20多公里,修三面光渠道30多公里,新增旱涝保收水田4000亩,为群众办实事上百件,使100多户特困户脱贫,使3000多村民每年增收1300元以上,创造了永州扶贫史上的奇迹。

他9年的扶贫生涯中,创造了湖南的四个“扶贫之最”:驻村工作时间最长,扶贫资金的投入产出比最高,村民每年增收最多,群众的受益面最广。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