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近年来,明山区委、区政府提出加快发展农村种植业转型工作,部分乡村由传统的种植方式尝试向新型农业转变,在种植应季作物的同时,引入葡萄、蓝莓和草莓等种植业,农民冬闲时期不仅忙了起来,一年四季都有钱赚,腰包也鼓了起来,不少村民还实现了致富梦。
小小草莓让村民日子甜如蜜
近几年,随着草莓市场逐年火爆,购销两旺,农民积极性高涨,纷纷加入草莓种植业分一杯羹,据专业人员介绍,由于气候等原因,在我市种植的多为大棚草莓,每年8、9月份进行定植,12月中下旬部分果实开始成熟,结果期可持续到来年的5、6月份。春节期间是采摘和品尝的最佳时期,不少草莓大棚对外开放,吸引广大市民亲近自然,体验田园采摘的乐趣。大棚外冰天雪地,大棚内草莓挂果满棚,鲜艳欲滴,采摘些鲜果送给亲朋好友,让种植户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丰厚的收益。与此同时,各种形式的采摘游和周边的旅游产业相互带动,实现了双赢。高台子街道塔峪村村民王国柱告诉记者,今年家里的2个大棚主要种植九九草莓,全部采用的是富硒肥,从栽苗开始就喷富硒肥,这样草莓富含有机硒元素,既提高了草莓的品质,又增加了营养价值。靠着本地回头客们口口相传,预约采摘和订购的客户应接不暇,12月初就有顾客预订,小小的草莓让自己过上了甜蜜的日子。
近日,记者在卧龙街道欢喜岭村村民韩宝石家的草莓采摘大棚看到,棚里已经结出大大小小的草莓果实,正在棚里干活的韩宝石告诉记者,以前2个暖棚1个种草莓1个种柿子,种草莓前期的活儿少、柿子活儿多,待成果后相反草莓的打理比柿子劳动量大些,这样正好能打个生长期的差,干活卖果都能穿插开。眼下,草莓已经结果,到月末就可以上市,守着本桓公路很多市内外来旅游的游客都直接找上门购买,客流量一直很稳定。韩宝石的爱人郑喜萍说:“今年想着轻松点只种了草莓,准备秋天利用另一个闲棚种点蔬菜,增加点收入。”
特色种植让村民生活更滋润
在卧龙街道欢喜岭村,村民以往种玉米、白菜等基础作物收入低微,后来村里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西红柿、蓝莓、草莓等产业,将欢喜岭的特色果蔬打造成为一张张响亮的名片远销各地,特色农业种植让村民们摆脱了往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纷纷过上了滋润体面的小日子,也加快了走向小康生活的脚步。
在张庆柏家的铁皮柿子大棚里,老两口正在除草,张庆柏说:“我家种铁皮柿子20多年了,守着本桓公路销路一直不错,现在柿子处于生长期,过了元旦开始上市,能卖4到5茬,果实都是自然红,红一颗摘一颗,我们老两口精心培育,不求多,多了忙不过来,只求品质和口感。一年收入十多万,生活的很滋润。”
在欢喜岭村柿子种植成型时,有人大胆引进新产业种植蓝莓,郑铂译就是这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18年郑铂译回到家乡同父亲郑喜坤筹建了3座蓝莓大棚。近年来,随着蓝莓丰富的营养和保健作用,给蓝莓产业带来广阔的前景。因为紧邻本桓公路水洞等景区的沿线,客流量很大,蓝莓很快打开了销路。郑铂译说:“我种的属于小众的纯天然无公害蓝莓,不施农药,一棵树的产量控制在7、8斤左右,果实自然成熟后还要观察它的外形,等待甜度达标再采摘,价格稍高,但必须保证每颗果实都是精品。”小郑家蓝莓打开销路的法宝的确是依靠品质和口碑,记者看到他的手机里有几个宝妈群,都是起初给家里的宝宝尝过了蓝莓,觉得品质不错的宝妈们相互推荐的,所以小郑家的蓝莓有一批忠实的“宝儿粉”。现在处于蓝莓的休眠期,待到来年五一,市民就能吃到新鲜的本地蓝莓。
葡萄种植带头人带领村民奔小康
进入冬闲季节,农民们几乎都在猫冬,而牛心台街道下牛村村民周洪云却闲不着,他在忙着育苗的同时还在找资料学习研究明年的葡萄新品种。
周洪云告诉记者,早在2013年,村主任带领大家去凤城大梨树学习考察“郁金香”葡萄品种,回来后他觉得种菜的收入低,劳动强度大,相比之下种葡萄收入更高。2014年周洪云便筹钱投资6万元建了4个冷棚,从鞍山台安县引进的“茉莉香”葡萄品种。周洪云告诉记者,选择这个品种是因为该品种上市早,与本地葡萄上市打出时间差,更主要的是葡萄的品质好、口感好,深受百姓喜爱。周洪云自豪地说:“我家的葡萄拿到平山早市10块钱一斤都不愁卖,让顾客吃好了他们自然主动愿意买。”不到两年时间,周洪云不仅还清了外债,还有了积蓄,给儿子买了婚房和轿车,过上了“不差钱”的日子。2019年,由于同品种市场竞争激烈,葡萄卖不上价钱,周洪云主动去沈阳学习新品种种植,引进了“辽峰”“玫瑰香”“藤稔”等新品种,种植面积也扩大到8个大棚。2019年开始繁育小苗,今年已经盈利了,回头客特别多。随着产量的扩大,周洪云家的葡萄给华联多个超市和市内几家个体超市供货,每年葡萄上市的前几天,订货电话就响个不停,年收入达到近20万元。看到周洪云的日子红火起来,周边的5、6户村民也开始种植葡萄,大家经常向他请教技术问题,有时候周洪云也“上门服务”,帮助种植户解决难题,希望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本报记者 于佳钰 /文 字
李龙江 /摄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