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历史悠久
中药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颗明珠,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广存于民间,深深扎根于磐安大地。早在4000年前,磐安人的祖先就在文溪、好溪、夹溪两岸活动生息。安文街道、深泽乡金钩等地新石器晚期直至西周中期就有人类活动。磐安先民在与自然的斗争中,有了对中药材的最初认识,不仅学会了农耕狩猎,制陶建室,而且初步懂得并应用中药知识。从深泽的炼火中可以看出,磐安先民已经懂得用火焙烧居室的墙壁和地面,以避湿驱寒;用烧热的泥土、石块缓解某些腹痛和不适等等。这些朴素的中药知识,对后来磐安中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酿酒技术的掌握,人们懂得了酒不但可以使人兴奋,也可以使人麻醉,进而学会了利用酒的这种特性来治疗某些疾病,还可以用酒浸泡中药材,药酒随之产生,并用药酒医治多种疾病。
磐安中药文化源远流长。相传东晋永和年间,道人葛洪云游白瀛山采药炼丹,施药济人,并在大盘山脚向百姓传授认药、移植技术,普救苍生,开启了磐安中药种植的先河,葛洪被磐安人民称之为“药祖”。南梁的昭明太子于公元527-530年在大盘山避谗隐居3年,传道授业、悬壶济世,开辟药园教山民种药材,救治四方民众,被誉为“药王”,磐安人民尊称他为“盘山圣帝”。
中药材种植的普及促进了中药材的流通,据史料记载,早在宋代磐安药材就已贩运宁、绍商埠转销海外,其中的白术、玉竹更被列为贡品。元代十四年(公元1277年)朝廷指定产于大盘山之淡竹叶为贡品。明代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指定大盘山13种中药材为贡品。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玉山白术、茶叶外销获利,有“上半年靠茶叶,下半年靠白术”之说。清代康熙年间,白术、元胡、白芍、茯苓、半夏等运销外地,咸丰二年(1853年),在玉山古茶场设立“奉谕禁白术洋价称头碑”,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最早的朝廷关于规范中药材交易市场的石碑,反映了磐安当时中药材交易的繁荣景象。民国期间,采收白术、元胡两千篓以上,运销鄞、杭、绍,有“药花开满若霞绮,玄参白术与白芍,更有元胡,万国皆来市”之说。
产业蓬勃发展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磐安大地,极大地推动了磐安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四件大事标志着磐安中药材产业的兴起。
四代市场的迭代升级标志着磐安中药材的兴起。1982年,磐安药农自发在新渥村老街创办露天市场,形成了磐安第一代药材市场,极大地推动了磐安中药材产业的发展。1984年4月19日,第二代新渥中药材专业市场在新渥大会堂隆重开业,从此结束了马路市场经营模式,市场长期经营户有10多家,是当时国内创办最早、影响力最大的中药材市场之一,极大地激发了磐安市场活力。随着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狭小破旧的第二代市场已经跟不上中药材发展的需求。1987年,县工商部门筹资76万元,与新渥、宅口两村合资兴建第三代中药材市场;1996年6月3日,对磐安中药材产业来说是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这一天,磐安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发展研究部、中国农学会特产经济专业委员会、中国特产报社3家单位联合命名为“中国药材之乡”,11月2日,我县专门举办了“浙江磐安中国药材之乡”新闻发布会暨科技研讨会。从此,磐安药材有了“金字招牌”,标志着磐安中药材在规模、品质、知名度上更上一层楼,为磐安中药材走向全国、加快产业升级创造了条件。2002年,经浙江省工商局批准,磐安县将新渥药材市场更名为“浙江‘浙八味’特产市场”。2003年,县委、县政府对中药材市场进行了升级改造,并于2007年成功引进上海檀溪集团,投资7.5亿元,打造浙八味特产市场,第四代市场于2009年11月18日开业。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磐安新城区开发的机遇背景下,充分发挥区位、生态等优势,完善市场功能和配套设施,打造产地贸易和物流集散相结合的现代新型药材城,汇聚中药经营主体636家,90%以上的浙产道地药材从这里走向全国和世界,成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中药材市场和药材集散中心。市场的形成推动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从此磐安的药农就与中药材市场紧密相联,无数靠种药、做药材生意的磐安人过上了好日子。
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使磐安的中药材种质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2002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大盘山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国唯一的以野生药用生物种质资源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填补了金华没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空白。2009年6月以集中展示大盘山种质资源为主体的大盘山药用植物园开工建设,2011年正式对外开放,为磐安进一步开展野生药用植物驯化栽培、品种改良复壮、开发新的中药材种类与品种、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等提供基础保障,最大限度地保护、维持和发展中药材的传统性、道地性,带动磐安中药材产业的提升和发展,成为我县开展中药科研、科普培训、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及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和窗口。2011年12月《浙江大盘山药材志》由浙江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一部迄今为止对磐安药用植物资源最完整记载的科学志书。2013年12月,以展示磐安中药材为主题的大盘山博物馆破土动工,并于2017年12月28日开馆试运行,极大地提高了磐安中药材的知名度。
中药材交易博览会的举办极大地提高了磐安中药材的知名度。从2002年9月24日在县田径场举办“中国(磐安)道地药材暨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命名活动开幕式”(第一届中药材博览会)开始,磐安以“高举弘扬中医药文化大旗,扛起振兴中药材产业大任”为目标举办药博会,努力将磐安打造成“全国中药产业振兴发展策源地”“国家中药资源保护利用样板地”“全国精品道地药材生产示范地”“浙产优质药材集散地”“全国中药产业技术研发新高地”“长三角地区中医药康养目的地”。依托药博会这个重要平台,磐安中药材产业知名度、影响力逐年提升。
江南药镇的创建最大限度地提升了磐安中药材的品位。2015年6月,磐安县成功创建江南药镇,成为浙江省唯一一个以中药材经典传统产业为基础的特色小镇。按照“一心两带多点”的规划思路,实施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中药材精深加工、中药材市场商贸流通、旅游保健、商贸服务、休闲养生及配套基础设施等7大类项目,把江南药镇打造成“药材天地,医疗高地,养生福地和旅游胜地。”
助推共同富裕
进入新时代,磐安始终牢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磐调研时指出的“中药材是磐安的最大优势”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江南药镇”特色小镇建设为载体,以“中药产业大脑”建设为抓手,走数字赋能、质量兴药之路,推进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助力打造共同富裕山区样板县。2021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7.26万亩,产量2.1万吨,产值6.44亿元。浙贝母等“磐五味”主导产品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并辐射带动东阳、仙居、缙云等周边县市农户种植中药材超30万亩。全县共有中药材种植户4.8万户、中药生产企业67家,注册登记从事中药材生产经营单位5536家,临时购销户3000多户。2021年浙八味药材市场交易额45亿元,全县中医药产业总产值达70亿元。全县有三分之一的农户依靠中药实现了脱贫,一个产业富了一方百姓,也兴了一方经济。看到中药材产业给老百姓带来的利益,方正珍稀药材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方正激动不己,作为磐安种植“仙草”铁皮石斛的第一人,磐安科普带头人郑方正用实际行动实现了理想:种一片“仙草”富一方百姓,直接带动30多户农户实现脱贫,仅每年支付给农民工的工资就多达50余万元。从种活一株草到做精一味药,磐安实现了从单纯的中药材种植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转型,中医药产业已成为强县富民支柱产业。
近年来,磐安按照《磐安县中医药产业振兴发展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集成中药产业大脑、建成“数字药镇”、打造“未来工厂”、推进“数字中医”建设。2022年3月,磐安正式上线浙江省“中药产业大脑”。截至目前,应用已注册用户2.2万个,日活跃数3600人;通过全链条精准服务和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提升道地药材有效成分含量15.6%,促进药农增收37%。在质量提升工作基础上,与北京同仁堂、九州通等国内知名药企建立精品药材特供采购模式,有效打通了优质药材向优价产品转换的渠道,推动“磐五味”药材溢价,比统货价格高22%以上。中医药产业正从传统中药材种植业为主逐步走向中药饮片精深加工、中医药健康产品研发和药膳康体养生等多业态融合发展的道路。通过三产融合发展,引进康恩贝集团、浙江一方制药等知名药企,实现世界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零的突破;扎实培育各类中药类企业139家。 经过多年耕耘,磐安中药材正从一株“小草”渐变成为当地一大富民支柱产业。
行走在磐安,回眸沧桑巨变的磐安中药产业发展历史,这里关于磐安中药材的一个个传奇、一处处胜迹、一味味中药都会勾起人们无限遐想和感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有理由坚信,一个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的新磐安必将展现在人们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