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宁化县湖村镇谌坑村泥鳅养殖基地里,10余亩池塘波光粼粼,基地负责人徐云亮往池塘中撒着饲料,一大群泥鳅竞相抢食,好不热闹。
今年初,57岁的徐云亮在央视农业频道上看到,泥鳅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利润空间大,不禁动起养殖的心思。
“从小在农村泥巴地里摸爬滚打,和泥鳅一起长大,既然对泥鳅习性这么了解,为什么不试试养殖呢?”
今年2月,徐云亮只身来到南平考察学习泥鳅养殖技术。供应商的包销协议,让他心里有了底。3月,他便筹措资金11万元,从南平引进220万尾幼苗,开始养殖。
虽然做了功课,但泥鳅苗刚投放不久,就经常出现死亡,徐云亮每天蹲守在池塘边,反复观察,多次向专家请教,终于找到了原因。
原来,泥鳅生长周期快,养殖过程中必须保证足够的含氧量,氧气供应不足必然会导致泥鳅缺氧死亡。找到根源,徐云亮立即买来增氧机,情况立即得到改善。
类似的状况还有很多:养殖用水过多,逃跑不少;没加设防鸟网,被鸟吃掉不少。但徐云亮没有气馁,吸取教训,不断总结,慢慢摸索出一套养殖方法,养殖之路渐渐走上正轨。
“上月底,南平厂家过来采购了2500公斤泥鳅,每公斤售价40元。”徐云亮粗略算了一笔账,除去卖出的,现在池子里还剩四五千公斤泥鳅,扣除成本,净收入10余万元。(范日樑 雷露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