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 网络

晚清时期,胡雪岩是家喻户晓的名字,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政治家,徽商代表人物。事实上,他的成功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是为什么胡雪岩的后代竟然无一在政界或者商界崭露头角呢? 胡雪岩,1823年出生于安徽徽州绩溪,本名胡光墉,字雪岩。幼年时期,家境贫寒帮别人放牛为生,12岁那年父亲病逝后,胡雪岩便开始孤身出外闯荡,混迹于各大商行当学徒。从扫地、倒尿壶等辛苦活,样样都能胜任,苦熬三年,终于因为勤奋,踏实成了钱庄正式的伙计。当时只有19岁的胡雪岩不仅被杭州阜康钱庄于掌柜收为学徒,由于于掌柜没有后代,还把办事灵活的胡雪岩当做亲生儿子。所以,于掌柜就是胡雪岩在商海中的贵人,在于掌柜弥留之际,还把在当时价值5000两银子的钱庄,悉数托付给了胡雪岩,这也曾为胡雪岩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胡雪岩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努力,他人生的信条就是:“你肯为别人付出,别人才愿意为你付出”,这句话放在现在也是非常适用的。胡雪岩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我当学徒的时候,曾到处跑着催债,一次当我赶往一个债主家时,途中下起雨来,路边的一个陌生人被雨淋湿了,刚好我随身带了把伞,便帮别人打。后来,每到下雨我经常帮陌生人打伞,渐渐地认识我的人就多了,即使我自己忘了带伞也不怕,也会有人过来帮我打伞。”由此可见,胡雪岩肯为别人打伞才是他一生最大的财富。胡雪岩不仅在商场得意,在官场上也是游刃有余。太平天国攻打杭州时,胡雪岩从上海运军火,粮米接济清军而被左宗棠赏识,在胡雪岩备受欢迎的时候,官居二品,赏穿黄马褂。 然而,胡雪岩的结局却不怎么好。最终,胡雪岩是因为被抄家郁郁而终的,享年62岁。胡雪岩虽然去世了,可是他的生意经却在商界广为流传,商人纷纷以胡雪岩为榜样,然而,真正的胡雪岩后人却没有一人选择从商,这是什么原因?原来,胡雪岩临终前曾留给后人三句遗言,也正是因为其后人对胡雪岩的尊重,所以无一从商或者当官。这三句遗言就是:一、不要从商;二、不要当官;三、不与李姓通婚。 前两点应该是胡雪岩希望后人不要被钱财与名声所迷惑,而最后一点就有些耐人寻味了。众所周知,胡雪岩在当时是不折不扣的爱国分子,而李鸿章种种打击国内有生力量,使得胡雪岩最终没落,这恰能解释为啥胡雪岩的后人不与李姓通婚的原因了。胡雪岩虽然大名鼎鼎,但是其后人都谨记其教诲,个个都很低调。

说到近代中国商界大红人,不能不提胡雪岩。他家庭出身贫寒,却在极短时间发迹,成为名闻遐迩的巨商;清廷御赐二品顶戴,慈禧太后恩赏黄马褂……正当胡氏事业接近巅峰时,忽遭变故,十几年光阴就由盛转衰。沧桑巨变,留给家族后代的是巨大的伤痛和无尽的思考。

台湾作家高阳一部《胡雪岩全传》,创下了销售天量;电视剧《胡雪岩》热播,刮起“胡雪岩旋风”;“经商当学胡雪岩”的口号大行其道,他的处世之道成了热门话题。在文艺作品中长热不衰的胡雪岩,真实生活却扑朔迷离。他死后被抄家,留下的资料很少。如今,在胡雪岩去世100多年后,其身世经历以及家族后人今日的境况,到底如何?

安徽人还是浙江人

祖籍安徽绩溪的胡雪岩,故居却在浙江杭州城里。

这幢位于杭州元宝街的胡雪岩故居,原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当时正是胡雪岩事业鼎盛时期,豪宅修建了3年多才完工,可见其工程浩大。而现在修复的胡雪岩故居,由杭州市政府投资2900万元,经500多位能工巧匠16个月施工完成,2001年1月20日对外开放。看着故居内的亭台楼阁,朱扉紫牗,雕花门楼……犹如闯进了一座迷宫,遥想当年一代巨商胡雪岩的无限风光,让人感慨万千。

不少名人都有“籍贯之争”,胡雪岩也不例外。1996年,先有学者提出胡的祖籍应在杭州,依据是:既然说胡雪岩是安徽绩溪人,为什么在绩溪族谱中查不到他的名字?接着有人反驳,认为胡雪岩祖籍在绩溪,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学术之争后来变成了“杭州人”与“绩溪人”吵架。绩溪名人档案馆特聘研究员、有“胡雪岩后裔代言人”之称的胡维平,当时担任绩溪县宅坦村村主任。他说:“当我听到这个消息后,气得一夜没睡。作为胡雪岩的后人,我不能让别人把祖宗抢跑了!”但他翻开族谱仔细查对,果然没有胡雪岩的名字。

胡维平为此气闷了好几天,决定去杭州把事情弄清楚。经过一番波折,他找到了在胡庆余堂纪念馆工作了大半辈子的老药师赵玉城。赵老说,胡雪岩从小家贫,缴不起“谱捐”,未能在家谱中登记入册。后来胡雪岩发财了,族里派人来杭州,允许他入族谱,但须缴纳2000两白银,被胡雪岩拒绝了。“原来还有这么多故事!”胡维平兴趣大增,他自费赴上海、太原等地,寻访胡雪岩的直系后裔,终于弄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胡雪岩发迹后,曾与管家一起回了趟绩溪,计划之一是出笔钱重修族谱。管家见多了大场面,没把族人放在眼里,不知怎么得罪了族长,任他们出多少钱,族长都不答应重修族谱。胡雪岩一气之下回到杭州,重金聘请几个书生,另外编印了一本胡氏家谱。

为查清这个事,胡维平前后共花费了一万多元。2004年10月28日,胡雪岩孙子胡渭卿的次子胡文莹在家中接受胡维平专访时专门写下一段话:“我曾祖父胡雪岩是安徽绩溪人,后来到杭州钱庄做学徒。”胡维平风趣地说,一万多元为家乡争回个大名人祖先,值得。他后来还写了传记《胡适、胡雪岩家世家乡》。他说,胡雪岩祖籍绩溪,生活在杭州,这个说法两地都可以沾光,何乐不为!

背靠官场,日进斗金

胡雪岩(1823年——1885年),名光墉,幼名顺官,字雪岩。胡氏始祖可以追溯到唐末唐昭宗之子李昌翼。昭宗为使李昌翼避开军阀朱温迫害,命内侍胡三将他带到徽州,改姓胡。后来,李昌翼考取明经科(唐朝科举考试中的一种),他的后人就被称为“明经胡氏”,传到胡雪岩父亲胡鹿泉这辈已是第33代。胡鹿泉字芝田,以农耕为生,粗通文墨,头脑活络,经常往返沪杭等地,贩卖土产山货,但家境仍很拮据;妻子金氏,生下胡氏兄弟六人,依次是光鼐、光墉、光鉴、光培、光桂和光椿,其中长子光鼐和六子光椿幼年就夭折了。

胡雪岩12岁那年,父亲病逝,本来就不宽裕的家里日子更难过。据说,父亲临死前,曾留下话说:“欲兴吾家,其惟顺儿乎!”顺儿是胡雪岩的乳名,可见其父对他的厚望。胡雪岩从13岁开始就孤身出外闯荡,先后在杂粮行、金华火腿商行当过小伙计,19岁那年,被杭州阜康钱庄于掌柜收为学徒,逐步成为钱庄的业务骨干。

胡雪岩传奇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于掌柜没有后代,把办事灵活的胡雪岩当作亲生儿子看待。咸丰十年(1860年),于掌柜生了一场大病,弥留之际,将胡雪岩叫到床前,把钱庄悉数托付给他。这件事,在胡雪岩的曾孙、画家胡亚光早年发表的家族回忆录《安定遗闻》中亦有记载。这所价值5000两银子的钱庄,堪称胡雪岩在商海中的第一桶金。

胡雪岩的传奇一生,与晚清两个官场人物密切相关:一是王有龄,一是左宗棠。而王有龄就是他在阜康钱庄时期结识的好友。那时王有龄还是个穷困潦倒的书生,胡雪岩与之交谈后,发现此人很有城府,而且志向高远。王有龄说,他想去京城捐官,可惜缺少银子,连旅途的盘缠都没有。胡雪岩认定王有龄是支“潜力股”,就私下里从钱庄里“借”出500两银子,作了一次风险投资。后来,经京城同乡帮忙疏通关节,王有龄果然青云直上,在杭州海运局补了个肥缺,当上了粮台坐办,不久又升任湖州知府、浙江巡抚。为报答胡雪岩当年的“赠银之恩”,王有龄将收来的税银全部存入胡家的阜康钱庄,且不要利息,这让胡雪岩饱赚了一笔,账上的财富呈几何数字增长。

胡雪岩命中的另一个贵人就是湘军统帅之一、湖南人左宗棠。太平军攻破杭州,王有龄自缢殉国,当时,胡雪岩正在上海为王有龄采办米粮军火救急,闻讯后既伤心又发愁。伤心的是好友王有龄之死,发愁的是手中采办的几船米粮没了出路。听说接任浙江巡抚的是左宗棠,胡雪岩决定再来一次风险投资,将采办的500石米粮献出,希望获得左大帅的信任。左宗棠刚刚接手浙江军政,正为粮食问题伤神,见胡雪岩前来献粮,大加赞赏。于是他委任胡雪岩为总管,主持杭州城解围后的善后事宜及浙江全省的钱粮、军饷。阜康钱庄因此获利甚丰,更重要的是,胡雪岩再次找到了一个大人物作靠山。

此后,胡雪岩的商业帝国迅速扩张,以杭州为起点、上海为中心,生意越来越兴旺,阜康钱庄的商号旗,遍插苏州、镇江、宁波、福州、汉口、北京、天津等地,除了继续经营钱庄外,他又插手丝绸、茶叶、药材等领域,编织起一个庞大的商业网络,真正称得上“日进斗金”,史书上称他“富可敌国”。

胡雪岩经商有道,治家也有方。胡有个做生意的朋友新娶了小妾,家中女儿大吵大闹,鸡犬不宁。朋友来讨主意,胡雪岩教给他“三分法”:将家产分成三份,给长女一份,小妾和即将出生的孩子一份,另一份留给自己。胡雪岩说,手中有了财产,子女才能孝顺。果然,经过这番处置,朋友家相安无事了。

一场大火,烧尽了“芝园”的繁华

1882年,胡雪岩已经手握大量现金。他发现,丝绸业的洋商为了获取暴利,拼命压低中国民间手工生产的生丝价格。胡雪岩看出,其中原因是华商各自为战,让洋人趁机攫取了定价权。他决定和洋人一搏高低。从1882年5月开始,胡雪岩派人大量购进生丝,到10月,买进的生丝达到1.4万包,洋人则一两生丝都买不到。无奈之下,洋商表示愿意加价1000万两购买胡手里的生丝,胡雪岩则咬定要1200万两。他还联络同行,一起收购生丝。洋商觉得如果就此妥协,将来必定受制于胡,双方陷入僵局。

到1883年8月,胡雪岩已经投入超过1500万两资金,继续囤积生丝,眼看双方就要最后摊牌。就在这时,忽然传来了意大利生丝丰收的消息,对华商的信心是一大打击。到10月,中法战争爆发,市面动荡,银行和钱庄开始收回短期贷款,储户们也纷纷提款。11月,华商的价格同盟瓦解,仓库中的生丝开始也霉烂。胡雪岩不得不忍痛将生丝低价售与两家洋行。

商战失利,胡雪岩损失惨重,但尚不至于倾家荡产。然而船漏偏遇顶头风,胡雪岩曾代上海道台邵小村向洋商借过一笔款子,此时正好到期。为挤垮胡雪岩,洋商强逼他代为还账,风声走漏后,全国各地出现了大规模的挤兑潮,钱庄资金周转不灵,于是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12月1日,阜康上海总号正式倒闭。消息传开,引发挤兑风潮,扬州、福州、宁波、镇江、汉口的众多钱庄纷纷倒闭。

1884年9月,左宗棠在福州病逝。胡雪岩失去了最后的靠山。户部尚书阎敬铭趁势上奏,指责胡雪岩侵取公款,要“请旨拿交刑部治罪”。11月,朝廷下令对胡雪岩革职查抄。胡雪岩闻讯悲愤交加,回想曾经的繁华,恍若隔世。治罪的圣旨还没有送到胡家,他就抑郁而死。

胡雪岩的曾孙胡亚光说:“我的曾祖父死于痢疾,并非自杀。”他还说,曾祖父临死不能瞑目,言语含糊不清,最后一句话隐约是:“投我以石者,刀口也。”“刀口”就是“邵”字,显然是指上海道台邵小村。

胡雪岩死后,大家族的美好时光也随之消失。胡雪岩后代保存着一首诗,作者是胡雪岩三子胡品三的夫人,诗中有“狂奴恶妇施谗口”、“生平所遇未舒眉”、“酸辛赠与辛酸读”等句,字里行间流露的悲怨情绪,凄楚动人,也道出胡家破败后的矛盾冲突,已到了难以调和的地步。

清廷在胡雪岩死后大规模清理他的财产,刑部尚书、满族人文煜作为最大的债权人,给了胡家子孙一点“招牌股”,分给几房男丁,这成了胡家人聊以度日的主要经济来源。

1918年腊月十七,胡雪岩故居“芝园”发生了一场“蹊跷”的火灾。很多今日仍健在的胡氏后代,听长辈讲过那场火灾的情景:夜半被喊叫声惊醒时,只见窗外火光烧红了夜空,巨大的黑色烟柱腾空而起,被点燃的房梁、檩子和屋檐,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有人去铜缸里打水救火,却发现水早已被冻成了冰块——时值寒冬,一切仿佛是有人事先安排好了。慌乱中,胡家人仓皇失措地逃命,总算老天有眼,没有将这一豪门巨族灭绝。但豪宅烧得只残留门口的一间轿厅。如今回忆起来,胡家后代对大火有多种解释,一是与争家产有关,是家族内部成员纵火;二是佣人不小心失火;三是仇家潜进“芝园”放火。从此,每年腊月十七都是胡家的“家难日”,全家吃素一天以作纪念。

走出大富大贵,胡门之后生活平静

胡雪岩生前妻妾众多,具体多少没有准确数字,一般认为是13位。他有三子五女,长子胡楚三16岁就成为廪生,19岁因病去世,没有后代。次子胡缄三又名胡乃钧,性情豪爽,喜爱交游,有一次骑马不慎堕落,造成腿脚残疾。娶妻董氏,生有二子一女。三子胡品三,又名胡大钧,品性高雅,喜爱绘画、书法,娶妻朱氏,出身书香人家,诗画功底俱佳,生有四子。

胡缄三的长子胡菊卿,又名胡士琪,大学毕业后先后赴瑞士日内瓦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美国康乃尔大学留学,分别获得了三所学校的硕士学位。二战期间,在美国任国际合作学院教务长,担任过国民政府中央设计委员会委员、国际贸易委员会副主任。有三子一女:长子胡英育,1927年生于英国,退休前任山西太原一家国营企业管理干部;次子胡美育,美籍华人,在美国开有商务公司;三子胡森,退休前系国营企业管理干部。女儿胡曼平,曾在国内某大学任教,退休后定居美国。

胡缄三的次子胡茂卿,未婚早亡。

胡品三的长子胡萼卿,曾留学日本,在东京加入了孙中山的同盟会。妻戴泳霓,是江南名画家戴熙的孙女儿,精明能干,善于管理家务,有凤姐的泼辣劲头,但思想守旧,见丈夫在街头演讲,又要剪掉辫子革命,她将门反锁起来,再也不许萼卿出门,并定下家规,子女不准进洋学堂。胡萼卿的长子胡亚光,名文球,号梦蝶楼主,又号安定居士,1901年生在芝园,幼年师从张聿光习古画,年轻时担任过浙江美术会长等职。胡亚光成名后,对胡氏家族感情更深,他所撰写的《安定遗闻》,是胡氏后代撰写的关于胡雪岩的唯一文史资料,为深入了解胡雪岩提供了一条路径。

胡品三的次子胡俊卿,有一女。

三子胡竹卿,有四子。

四子胡渭卿,有二子,长子胡文帧,次子胡文莹。

据胡雪岩家族研究者赵玉城、胡维平等人介绍说,胡雪岩家族后裔,现在知道的有500余人,遍布全国各地,港、澳、台,以及美国、加拿大、欧洲,从事的工作包括教育、艺术、金融、科学、经贸、法律等领域,但经商的几乎没有。家族内部有个人人皆知的传说:胡雪岩弥留之际,曾把全家人都叫到床前,说道:“白老虎可怕。”白老虎指的就是白花花的银子,胡雪岩告诫后人不要经商。胡氏后人果然也很守遗训。

佛经中有个“凤凰涅盘”的故事,大意是:当生命快要结束的时候,凤凰集香木以自焚,经历惨烈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然后在大火中获得重生,声音更清脆,羽毛更光鲜。这个传说,虽然残酷,但能够给人以希望。在经历了大富大贵与沉沦底层后,胡雪岩家族的后人们已能够冷静地面对繁华与落寞,辉煌与平凡。

延伸阅读 胡雪岩临终前的三个遗嘱:第一子孙不得为官,第二子孙不得经商 201911/0911:32 来源于 不二书企鹅号

在商界一般有两大圣人备受推崇,一个是陶朱公,而另一位便是胡雪岩。

陶朱公就是战国时期的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打败了吴王夫差,此后功成身退选择了经商,短短几年时间便成为了战国时期的巨富,被当时的人们称之为财神。

而胡雪岩和范蠡走的路线是反过来的,胡雪岩先是经商,此后介入官场,但共同点就是他们两个都积累了巨大的财富。

范蠡是战国时期的财神爷,胡雪岩是清朝时期的财神爷。

胡雪岩这个人有多厉害?

胡雪岩经商十几年迅速积累了巨额财富,根据统计他曾经拥有三千万两白银,可能这个数字不够直观,那么不二告诉大家,自乾隆时期,清朝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就两三千万两白银,这样大家立马明白了这三千万两白银在当时的清朝是多么庞大的一笔巨款。

所以在左宗棠西征新疆的时候,胡雪岩才敢凭借个人财力支付西征的部分军费。

并且还有一个事情非常有趣,当时清政府向外国银行贷款,外国银行不给贷,因为他们怕清政府换不起,必须让胡雪岩替清政府贷款,这些外国银行才给贷。

左宗棠在给慈禧太后的上书中说:西征新疆,胡雪岩的功劳不输于任何冲锋陷阵的将领,他虽然出生商贾,却有豪侠之概。

当然,胡雪岩是个经商的天才,他成功有着自己独特的经商之道,但也跟两个人分割不开。

第一个人叫做王有龄。

根据野史稗官记载:胡雪岩刚刚发迹之时,遇到了落魄书生王有龄。

王有龄这人出身书香门第,他比胡雪岩大了13岁,和他一接触,胡雪岩敏锐的直觉告诉他,王有龄是有真材实料之人,日后必然会鲤鱼跃龙门。

于是胡雪岩相助王有龄百两银子,让他用这百两银子进京谋了一个官职。

此后王有龄果然如胡雪岩所料那般官运亨通,平步青云。

当然官运旺盛的王有龄没有忘记胡雪岩之前的相助之恩 ,在其任上对胡雪岩大开方便之门。

王有龄的官有多大,胡雪岩的生意就有多大。

但没想到,王有龄在太平天国之战中,因守城失败而自缢。

不过失去了王有龄这个靠山,胡雪岩又很快找到了左宗棠这个靠山。

左宗棠是胡雪岩生命中的第二个贵人。

胡雪岩攀附上左宗棠的呢?

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左宗棠为筹措军饷发愁,胡雪岩灵机一动,为左宗棠提了一个妙计:“罚捐代罪”。

胡雪岩建议左宗棠发布招安文书,只要太平军军人愿意归抚,领受一定处罚,捐上一定钱,就可以脱罪。

左宗棠用了这个方法后,收集了捐银充当军饷,自此胡雪岩取得了左宗棠的信任,胡雪岩的银号开进杭州,专门为左宗棠筹办军饷和军火。依靠湘军的权势,胡雪岩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二十余处,同时兼营药材、丝茶,开办了至今仍在营业的中药店,操纵江浙商业,资金最高达二千万两以上,是当时的“中国首富”。

那么这位富可敌国的首富是如何倒下的呢?

1878年因为李鸿章的原因,胡雪岩电报投资生利,于是他把目光投到了生丝上。

众所周知,当时中国是生丝的生产大户,可由于不不具备加工的技术和贸易市场,所以生丝的价格英国各国商人所把控。

英国商人利用把控市场价格的手段,把生丝的价格压得越来越低,从1869的每担517两,跌到1883年的200两,足足跌去了了一半多,这使得江浙一带的丝农产量虽然越来越高,劳作越来越辛苦,可得到的报酬却越来越低。

这样就非常不合理,胡雪岩看透了这一点,并且分析到造成这原因是因为华商各自为战,无法形成价格同盟,所以定价权被洋人控制。

胡雪岩原本跟外国商人的关系非常好,但为了将生丝的价格夺回华商自己的手中,他决定放手一博,利用自己积累的千万财力与外国商人抗衡。

很快机会出现,1880年欧洲遭受旱灾,生丝收成减产。中国生丝份额顿时成为主力,胡雪岩抓住机会,在江浙四处采购,广发定金,见丝就收。

两年后,他囤积近两万包生丝,市场上四成货源都在胡雪岩手中,并且他利用自己在商界的影响力,让丝业同行组成价格同盟,抵制低价出售。

第一胡雪岩大获全胜,外国商人因为错失了采购机会,生产很快出现缺口,生丝的价格随之抬高,在1882年的9月,当时上海的生丝价格达到17先令4便士。

当时许多国际买家找到胡雪岩,要高价收购胡雪岩手中的生丝,这是一笔净赚一千万两的白银的生意。

但胡雪岩毫不留情的拒绝了。

因为此时的他要的不仅仅是生丝的利润,要的还是生丝的定价权。

可随后生丝的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1881年欧洲地区生丝大丰收,中国的生丝的价格应声而落,但胡雪岩还是可以将生丝转手出售,并不致于受到太大的冲击。

况且,胡雪岩产业广泛,生丝虽然投入重注,但绝不至于被拖垮。

但进入1883年的8月,胡雪岩向汇丰银行所借的一笔款项到期,本息共计八十万两,这笔钱是当时给左宗棠的军费。

八十万两对财神胡雪岩来说,不是一笔巨款,毕竟他的仓库里躺着价值千万的生丝,他的钱庄里也有流动资金,而且他还有一笔八十万的上海道协饷将到自己的账上,这笔钱正好可以还上汇丰银行。

可是,上海道协饷进账的时间到了,钱却迟迟没有汇入钱庄。

胡雪岩当时只有几个选择,卖掉生丝换流动资金,从自己的钱庄垫付,或是向银行拆借。

可是很快胡雪岩发现了一件事,自己囤起来的生丝竟然无人问津,各大洋行表示目前银根吃紧,短时间内无法收购。

当然此时的胡雪岩并不知道,此时正秘密流动着一个消息,指令各大洋暂停向胡雪岩收购生丝。

卖不掉生丝,胡雪岩还有办法,那就是跟汇丰银行进行拆借,可最终也被拒绝,原因是胡雪岩之囤生丝提升价格挑战欧美的银行系统。

不但汇丰银行不借款,在汇丰银行买办领袖席正甫的策动下,整个上海滩竟没有一个人借胡雪岩银子。

现在,胡雪岩只好动用自己最后的坛子了:阜康银行。

胡雪岩从自己的阜康银行支付出八十万两,垫付上了这一笔费用。

很快,就有人盯上了阜康银行,当时上海滩传出一个消息:“胡雪岩蚕丝生意大赔,阜康银行已面临倒闭”

于是前来阜康银行取款的人络绎不绝

眼见挤兑风潮即将形成,胡雪岩急忙赶往上海催办协饷,并且给左宗棠发去电报恳求左宗棠相助。

这是他最后的靠山。

直到此时胡雪岩还不知道, 狙击的金钱帝国不是一个普通人,而是来自中堂大人李鸿章。

李左二人原本就不合,一个主张“塞防”,一个主张“海防”,当年胡雪岩在李鸿章和左宗棠之争中,选择了站队左宗棠,进而招致李鸿章极大的愤恨。

为了推行自己的海防,李鸿章意识到“倒左先倒胡”,只有拿掉左宗棠的钱袋子,才能真正扳倒左宗棠。

而此刻正是扳倒胡雪岩的机会,李鸿章自然不能错过。

下令上海催办协饷暂停支付的是李鸿章,授意各大洋行不得拆借资金的,背后依然是李鸿章,而调动各地富商挤兑阜康银行的依然是李鸿章。

胡雪岩发给左宗棠的电报,早就被控制电报网络的李鸿章扣下。

久久得不到左宗棠回复的胡雪岩只有抵押地契和房产、廉价甩卖生丝,但依然没有躲过愈演愈烈的挤兑潮,清朝首富,三十年积累的产业,在三日之间被攻破。

然而事情远远没有结束,李鸿章将胡雪岩高息借款的事告到慈禧处,慈禧太后大怒,下令一查到底,胡雪岩随即被抄家、革职。

胡雪岩的金钱帝国倒塌之时,左宗棠的楚军刚刚取得镇南关大捷,而中堂大人李鸿章此时也创造了一个外史交奇迹: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聪哥左宗棠当时愤而怒斥道:对中国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

1885年9月5日,左宗棠在福州病逝。

同年十一月,胡雪岩在贫恨交加中郁郁而终。

临终前,清帝国最为知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留下了遗嘱,有三句话:“第一,后世子孙不要经商,第二,后世子孙不要从政,第三,胡李不通婚。”

胡雪岩亲手打造了庞大的金钱帝国,但最终却烟消云散,不得善终,可是他努力奋斗的过程还有可取之处的。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