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重大成就

让老乡们生活越来越红火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1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顶层设计的重要文件,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阶段性目标和重点任务。今年是《规划》的收官之年,阶段性目标都实现了吗?重点任务完成得如何?“各地各有关部门齐心协力落实落细《规划》,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重大成就。”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司长吴晓表示。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超95%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

《规划》实施始终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

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巩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紧紧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和15.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加快种业振兴,开展核心种源技术攻关,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超过95%,实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2021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分别比2017年提高3.5个、6个百分点,其中,小麦、玉米、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0%和85%。

强化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推动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和种植收入保险对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保障农民种粮收益。近两年,中央财政累计发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农资补贴600亿元,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

统筹调控粮食市场,稳定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健全粮食全产业链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市场调控和应急保障。合理确定中央和地方储备规模,优化储备品种和布局。完善粮食加工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畅通“北粮南运”物流通道,提升粮食调拨集散能力和应急保供能力。

“全国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棉油糖、肉蛋奶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裕。这充分表明,我们牢牢把住了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稳健。”吴晓说。

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表示,今年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产量继续增加。夏粮产量2948亿斤,比上年增加28.7亿斤。早稻产量562.5亿斤,比上年增加2.1亿斤。秋粮面积稳中有增,丰收有希望。

结构持续优化。大豆油料扩种成效明显,大豆面积增加较多,夏收油菜籽产量连续6年增加,优质专用小麦占比提高到38.5%,提高1.2个百分点。

效益稳步提升。政策支持有力,国家先后发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400亿元。通过发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提升粮食生产规模经营水平,也让农民省工、省力,能获利、多得利。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到今年8月底,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达3257.7万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是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硬任务。曾衍德介绍,各地各部门集中资源、聚合力量,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衔接扶持政策,优化帮扶强支撑。围绕财政、金融、土地、人才等方面,出台系列衔接政策,2022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增加到1650亿元。优化东西部协作帮扶,稳定中央单位定点帮扶,东部省份财政援助资金超过220亿元,选派挂职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1.4万人。

聚焦重点群体,健全机制防返贫。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明确认定标准,优化认定程序,缩短认定时间,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农户识别为防止返贫监测对象。推动有关省份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强化社会保障兜底。截至8月底,超过65%的监测对象已消除返贫风险,其余均落实了帮扶措施。

突出重点帮扶,倾斜支持增后劲。在西部10个省份确定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出台14个方面政策予以倾斜支持,整体支持西藏、新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基本实现有劳动力的搬迁脱贫家庭至少1人就业。

抓实产业就业,拓展渠道促增收。832个脱贫县全部编制完成特色产业发展规划,逐年提高中央财政衔接补助资金用于产业的比例,今年力争达到55%。引导小额信贷支持产业发展,今年新增发放570多亿元、惠及130多万户。加大劳务输出和就业技能培训力度,实施“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做好脱贫人口稳岗、拓岗、转岗工作。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脱贫人口务工规模3257.7万人,已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5年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6.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乡村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6%,全国休闲农庄、观光农园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30多万家,年营业收入超过7000亿元。农村网络零售额超过2万亿元,农村电商蓬勃发展。

改善环境,是农民群众的深切期盼。初步统计,《规划》实施以来,国家累计安排资金超过500亿元,同时鼓励和支持地方政府统筹安排土地出让收入、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等扩大投资渠道,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截至2021年底,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推行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保持在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乱排现象基本得到管控,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农村脏乱差局面得到扭转。

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应有之义。2021年,全国农村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6%;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达到72.23%;农村社会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比2017年提高40多个百分点;有卫生院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超过90%,平均每个村拥有至少1个卫生室;农村敬老院超过1.7万家,互助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达到13万多个,基本实现了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好产业、好环境、好服务带动返乡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全国2210个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落实创业补贴、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累计吸引1120万人返乡入乡创业创新,平均每个主体带动6至7人稳定就业。2021年,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已超过42%,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达到3937元,比2017年增加1300多元。

“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稳步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分红获利,扩大了农民财产性收入。”吴晓说,2017年至202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432元增至18931元,年均实际增长6.6%,高于城镇居民近2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农民收入增速继续高于城镇居民2.3个百分点。“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广大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广大农村正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阔步向前。”吴晓表示。(记者 陆娅楠)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