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塘虱(塘角鱼)人工养殖技术
养殖本地塘虱(塘角鱼)具有投资少、技术简便的特点,而且塘角鱼生长速度快,群体产量高,耐低氧,可以进行高密度养殖。
现将本地塘虱的人工养殖技术简介如下:
一,本地塘虱的生物学特性
本地塘虱鱼,学名胡子鲶,在分类上属鲤形目、胡子鲶科。体长一般20厘米以上,体重150~250克,最大约500克。
生活习性:生存温度7℃~38℃,最适生长温度20℃~33℃,杂食性,以动物性饲料为主,耐低氧、喜阴暗、合群穴居,有较强的逆水上逃习性,野生者体色较黄,两侧有斑点,人工养殖者体色较淡,多呈灰黑色。
塘角鱼体形与其他鲶鱼相似,个体偏小,体色呈土黄色或黄色,属底栖鱼类,喜暗畏光,白天活动少、多潜伏在水底,夜间活动频繁,钻穴营居,常数群居一穴。它喜温怕冷,耐寒力较差,低温临界温度为7-8℃,最适生长水温22-32℃。耐低氧能力强,在溶氧量为0.8毫克升以上即能正常生长,可高密度养殖,塘角鱼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喜食小杂鱼,虾、螺、蚌动物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与其它鲶鱼相比,生长速度较慢,当年鱼苗可长至20—25厘米,体重100—150g;第2年可长至25—34厘米,体重250—300g。
塘虱鱼原系野生鱼类,栖息于河川下游、田野、坑塘、沟渠等处。性喜成群,贪食,主要摄食动物性饵料,如昆虫、小杂鱼、虾、贝类等。多在夜间活动和取食,白天则潜入水底或洞穴中。人工饲养后,亦能在白天摄食,食取部分植物性精饲料。塘虱鱼适应能力强,可在小水体和低溶氧的环境中成长,且病害较少,饲料来源广,容易养殖,成本较低,适宜于农家庭院小水面养殖推广。
二,放苗前的准备
1,池塘条件。
鱼池应建造在日照较好、温暖通风、水源充足、无污染、排灌方便的地方。
池塘面积面积以3—6亩为宜,水深1.2~1.8m,底质以硬质壤土或黄泥为好,塘基要夯实,进排水分开,在进排水口设防逃栏栅。池塘周围要用砖石砌筑牢固,并用水泥砂浆抹面以防渗漏,防止塘虱鱼在池塘钻洞,池壁应为水泥或砖,如用土池则池壁应加厚、坚产,池底铺砂砾或粘质土。在池塘对角位置分别设置进排水口,并设置拦鱼栅,进水口最好用水管延伸至离岸1m以外的塘中。
池中沉放直径13厘米、长5米的管子(水泥或塑料的),以利鱼的躲藏与捕捞。池水中种植不超过总面积的1/2的浮萍等。养殖本地塘角色的池塘一般应围养有水葫芦或搭建遮荫棚,其面积约有3~5m2即可。
池底的淤泥厚度应保持在10--15厘米,以利于塘角鱼的活动与觅食。由于塘角鱼性喜阴暗,具有群居和穴居的习性,应在池底设置一些石块、瓦管、竹筒(距塘底20cm)搭几个鱼洞供塘角鱼栖息和遮荫,但不要把竹枝、松树叉等物(有的人为防盗而设)丢入塘中,以免影响鱼的正常活动,既供其栖息,也便于捕捉。高密度精养池塘还应安装增氧设备。
2,清塘消毒。
鱼种放养前,将池水排干暴晒3--5天,经过简单修整后用生石灰彻底消毒,每0.067公顷用量为50--75公斤,加水化浆后全池均匀泼洒。3天后注入新水50--60厘米,此时,为了培育水中的浮游生物,以便为鱼种提供大量的天然饵料,需要向水中施入畜禽粪便,每0.067公顷用量为200--300公斤。
鱼塘消毒。鱼苗放养前,鱼塘必须彻底清除杂物、清理塘底淤泥,每亩用生石灰25公斤或茶籽麸20公斤,或漂白粉5公斤兑水全塘泼洒消毒,一星期后经试水确定安全,才能放苗。
3,水质培育。
在苗种下塘前如果能先培肥塘水,大量繁殖枝角类、桡足类、轮虫类浮游生物,则苗种下塘后适口活饵充足,开口吃食快,生长迅速,抗病力强,成活率高,可降低成本,方法是在清塘消毒后2~3d施放经过充分发酵、腐熟后的禽畜粪肥300~400kg/每亩,然后蓄水。通常施肥肥水后7d,水中浮游生物生长繁殖达到高峰期,此时为投放苗种的最佳时间,以后只需每隔5d追肥100kg/每亩,就可以连续给鱼类提供鲜活饵料,直至鱼长至手指般粗细,期间(约25~30d)可以不投料或只投少量配合饲料。
三,成鱼饲养。
1,苗种放养。
放养放养期一般为每年的3~8月份,选择体格健壮、游动活泼、规格整齐、摄食旺盛、无病无伤的鱼种放养。放养密度要根据池塘条件、放养的鱼种规格及饲养者的管理技术水平而定。放养前用3%食盐溶液浸洗鱼体10—20分钟,即可下塘。
池塘高产养殖的放养规格,也是高产养殖成败的一个重要条件。高产养殖放养规格应是3cm以上的幼鱼,3cm以下的幼苗成活率低。放种规格要求一致,因为塘鲺是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有大鱼吃小鱼、互相残杀的习性。即使小鱼不被残食,也因摄食不足抑制其生长。
刚运来的鱼苗,抵抗力弱,且规格不一,若直接放入池塘饲养,则因鱼苗活动范围大,体力消耗多,而且所投入的饵料一时很难吃到,造成白白浪费,还会污染水质。但如实行两级放苗,即先集中在小塘内精养,然后放入大塘饲养。这样既便于管理,又可使鱼苗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并在小塘内容易得到充足的食物,促使其快速生长。当小塘内培育的鱼苗达到10~15厘米左右,便可从塘内筛选个头大的鱼种放入大塘饲养,个头小的鱼种仍留在小塘内进行强化培育,使鱼种生长平衡,规格一致。这就避免在养殖过程中大鱼吃小鱼的现象,从而有效地提高鱼苗的成活率和单位产量。
2,塘虱常见养殖模式。
(1) 池塘单养
塘角鱼具有辅助呼吸器官,能在低氧水体里正常生活,因此采用池塘高密度单养的模式非常适宜。投放的鱼种个体适宜在6.5厘米以上,以避免种内残杀,同批放养的鱼种要求规格整齐。
单养是利用塘基坚实,排灌方便,水深能够控制在1·5米左右,面积一般以4—6亩为宜的鱼塘,以每亩放养3厘米以上的幼苗,10000—30000尾。放苗初期,用密网布在塘边围成一个5—8平方米的小水体,先用浅水培育10—15天,随着鱼苗长大,逐日加深水位,最后拉开网布,让其在大水面生长。
本地塘角色的放养密度一般为1~3万尾/每亩,放养密度过大首先容易诱发疾病致死,直接影响成活率;其次会导致摄食不均,出现大小差异,影响产量和效益;三是到了养殖中期往往超过了池塘的生产能力,塘角鱼只吃不长,养殖周期大大延长;四是养殖投资过大,风险增加。因此,池塘养殖本地塘角鱼要严格控制放养密度,放苗时要选择体质健壮,体形较长,无病无伤且大小均匀的鱼种,一次性投足,避免同一池塘养两批鱼,放养时注意温差不超过3℃,放养规格3~7cm/尾,放养的苗种规格越大,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成活率越高,每667m2可搭配100g以上鲢、鳙鱼100尾。放苗时间多数在3月底至10月中旬。
经过3—4个月的养殖即可达到商品规格上市,在种苗配套供应有保障的时候,一年还可以养殖两造。
(2) 池塘主养。
池塘以塘角鱼为主体鱼,适当搭配鲢、鳙等中、上层鱼,可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饵料生物资源,便于水质调节。一般每亩投放体长6—8cm的塘角鱼种12000—15000尾,200—300g重的鲢、鳙鱼100—200尾。饲养管理技术同塘角鱼单养法。经过4—5个月养殖,每亩池塘可产塘角鱼2000—3000公斤。
(3) 池塘套养
塘虱鱼的养殖,可分为混养与纯养两种方式。混养是指在养殖“四大家鱼”塘中,每亩混养“五指鱼”(即是每公斤200尾左右)150—200尾,平时不用专门投放饲料,每亩可收获15—25公斤塘虱鱼。
在家鱼养鱼的池塘中套养塘角鱼,不仅可挖掘鱼塘潜力,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增加池塘单产和效益,而且利用清除杂鱼虾和水生小动物,减少池中饵料消耗,使主养鱼生长得更好。一般每亩池塘套养体长6—8cm的塘角鱼种300—500尾,不用别投喂饵料,并且不影响家鱼的生产,经3—4个月饲养,每亩水面可增产塘角鱼50—70公斤。但值得注意的是,塘角鱼的放养规格要小于家鱼,否则家鱼会被吞食而影响鱼总体产量,同时,不能放养其他肉食性鱼类,以免肉食性鱼类和塘角鱼争食或残食塘角苗种。
3,饵料投喂管理
塘角鱼属杂食性鱼类,食性偏向动物性,性贪食,特别喜食新鲜动物饵料,活饵投喂效果更佳。鱼种下塘后除了以池中水蚤、轮虫等浮游动物食外,还要投喂水蚯蚓、蝇蛆、杂鱼肉、螺蚌肉、禽畜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同时兼投少量颗粒饲料。投喂饲料应从投放鱼种后的第3天起,以活饵或新鲜动物内脏为主,如蝇蛆、水蚯蚓等活饵消毒后可直接投喂。动物内脏需要清洗干净,用绞肉机绞成肉泥拌入面粉制成团糊状投喂。
在鱼苗培育初期,应以动物性饲料为主,进行强化培育,随着鱼体生长,逐步转投一些植物性饲料,做到动植物饲料相结合。日投饵量应控制在鱼体总重量的5~8%左右,每隔1周或半个月须调整1次投喂量,使投饵量更趋合理。可视天气变化、鱼的吃食情况而酌情增减,以后每15天调整一次投饵量。每天投喂2次,分别为上午8--9时,下午3--4时。即所投饲料在1h内吃完为好。投饵应定时、定位。幼鱼阶段,每天投喂3次,7:00~8:00、14:00~17:00、21:00~22:00各一次。当鱼种长到手指那样粗时,每天早晚各喂一次。
因此要正确掌握投饲量,做到塘内有多少鱼投多少料,防止盲目投饵。同时,要实行分点投喂,撒饵均匀,少量多餐,投足喂饱,防止饥饱不均,而出现两极分化现象。投饲应设置饲料台,这样既便于清理饲料残渣,又便于观察鱼的摄食情况。每天投喂3次,持续1个月。此后即可转入到投喂颗粒饲料阶段。投喂的饲料一定要保持新鲜,20天后再完全投喂颗粒饵料。颗粒饵料的蛋白质含量为35%以上,且具有一定粘性和沉性,以便能沉到水中的食台上,一般池内设2—3个食台。日投饵量占鱼体重的3%—8%,随着鱼体的增重逐步降低投饵率,分2~3次投喂,在苗种阶段投饲率应达6-8%,以后随鱼生长逐渐渐降至3%,后期可用部分豆粕、米糠、熟红茄等代替全价配合饲料。投喂量根据天气变化、水温、水质及鱼的活动情况等灵活掌握。每次投喂饵料后要检查鱼的吃食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投喂量。
由于塘角鱼较贪食,不宜喂得太饱,一般控制在20~30min吃完,达到七八成饱就可以了。
4,水质管理
要及时调节水质,保持水质清新。每隔3--5天,向池塘注入一次新水,每次10--20厘米,使池塘保持良好的水质。每个月用生石灰浆泼洒2次。每次用量为每0.067公顷10--15公斤,以改善水质,防止鱼病发生。
饲养本地塘角鱼的池塘,由于经常投喂动物性饲料,塘中易滋长蓝绿藻类,导致水质恶化。因此,注水是日常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一般随鱼的生长逐渐将水深加至1.2~1.5m,越冬鱼池水深必须达到1.5m以上才安全,否则当水温降至7℃以下塘角鱼会被冻死。夏秋季节每隔3~5d换水5~10cm,每隔10-15d施肥,使水色保持绿豆青色或茶褐色,透明度25~30cm。
塘角鱼对水质要求不很严格,但池水不能过于混浊,始终保持“肥、活、嫩、爽”,透明度在20—30cm,溶解氧大于2毫克/升,pH值保持在7.5—8.4之间。如发现水色发黑或过浓,应及时换水。一般10—15天换水1—2次,每次换水1/3—1/2。每半个月用生石灰10—15公斤/亩洒一次。
5,分级管理。
因塘鲺凶猛贪食,在投饵时往往大鱼先抢食,而小鱼吃不到食物,造成鱼体大小差距越来越大,为此在捕捞塘鲺前应进行一次轮捕分养,将大小鱼分塘饲养,使生长达到平衡。这是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大小鱼分类:尽管放苗时规格一致,但在养殖一段时间后往往出现大小鱼差异较大的情况,到出塘时,小的甚至只有25g或更小,无法上市。这主要是因为塘角鱼摄食不均匀,强壮的抢得多,生长较快,瘦弱的抢得少甚至吃不上,生长慢,形成恶性循环,特别是鱼患病之后更为明显,这样会影响养鱼的效益。解决这一问题有两种途径:一是每月进行一次分塘,按大小鱼分池放养,但这种方法费时费力,可操作性不强;二是在食场旁边另设一个可限制大鱼抢食的围栏,方法是首先根据塘角鱼的大小比例,用竹蔑编成适当间隔的围栏围住,使较小的鱼能自由出入吃食,以后随鱼的生长逐渐加大围栏间隔,这一方法在生产中实际使用效果较好。
6,日常管理。
鱼苗放养后,要坚持早晚巡塘,观察塘虱鱼的生长情况。饲料投喂要坚持“四定”,但有些群众是以是否食完进行投饲量增减,尽量做到食完不浪费。在“四防”工作上(即防暴冷暴热、防逃、防敌害、防鱼病)做到有备而战。
每天坚持早晚巡塘,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特别是换水和连阴雨天更要加强巡塘,严防逃鱼。经常检查食台,及时捞出残饵。每天刷洗食台一次,隔天对食台进行漂白粉消毒,每次用量30ppm;常用15g漂白粉在食台旁挂袋消毒。每半个月用3ppm漂白粉消毒一次水体,同时在饵料中拌入三黄散,肝胆利康散,水产专用多维等制成药饵投喂,每15天投喂一次,连续投喂3天,增强鱼的体质及免疫力,可有效地防治各种鱼病。
7,防逃管理。
塘鲺最容易逃跑,特别在池塘高密度养殖时,生活环境的不适,更易逃跑。塘鲺喜欢阴雨、大雨或暴雨。所以,当大雨降临时,显得特别活泼,它们都在池塘四个角往岸上爬,这时,最容易被偷,也最容易逃跑。只要堤岸有一个漏洞,塘鲺就会逃跑。整个池塘的鱼几乎逃完的事,是经常发生的。因此,每当下大雨或暴雨时,就要巡视池塘,及时发现漏洞,及时采取措施,这样才能保证塘鲺鱼的高产。
本地塘角鱼有逆水逃逸性,在下雨或池塘有新水注入时极易逆水外逃。生产实践中曾发现进水口离水面1m多高都有逃鱼现象,因此,进水口最好用水管伸至塘中1m以外,池塘水位也不要过高,多雨季节尤其要注意,有条件的地方应在池塘四周设置拦网,网高50cm以上,一方面防止逃鱼,另一方面防止蛇、蛙、水老鼠等敌害入侵。
8,越冬管理
秋季捕鱼时,除大鱼出售外,可将部分成鱼移入深水池越冬(塘上搭尼龙大棚),卖早春鱼;这样既可解决旺季塘鲺销售难的问题,又可延长鲜鱼供应时间,且鱼价可成倍提高,一举两得。
9,捕捞管理
塘虱鱼生长较快, 饲养3~4 个月可达到120g 以上的商品规模。捕捞后将鱼置于小水泥或砖砌池中1~2 天,使之排出肠道食物并去除泥味,然后运往市场销售。
四,养殖过程中的病害防治
高密度纯养生产中,从投苗到收获都会随时发生各种病害。因此,在纯养过程中,病害预防工作尤为重要。在日常管理工作上,必须在鱼苗投放时,做好鱼体消毒。常用食盐兑水1:30,即是1公斤盐用30公斤水,把下塘前的鱼苗浸泡20分钟后,才可放苗。鱼苗下塘时,运输过的鱼苗因塘水温度相差大,会出现“痉腰”症状(俗称“硬身”)。鱼苗下塘前,必须用桶将塘水慢慢冲入运鱼苗的桶内,使水温慢慢平衡,才可放鱼苗落塘。
鱼苗下塘后,投喂的饲料与育苗的饲料有改变,经常会在放养几天内出现肠道病,造成大量死鱼。因此,从放苗后第一次投料用优质的乳酸菌或者EM菌饲料中投喂,每天1次,连续五天。
塘虱鱼养殖过程中,危害最大的是病毒性烂皮病。此病多在鱼苗放养一个月后,体重1两左右时出现。病鱼体表出现水泡,鱼鳍基部充血,出现腐烂,严重者全身溃疡,此时会出现大量死鱼直到全军覆灭。因此,要定期用生石灰兑水全塘泼洒,每亩用10—15公斤石灰,连用15天为一次。如果出现此病时,大部分都没办法将病情控制,此病只有在日常管理上定期用药,做好预防为主。
人工养殖条件下常见鱼病有:
(1)水霉病。此病多发生于春末夏初。鱼种下塘后,由于捕捞、运输等造成鱼体碰伤而感染水霉病,病鱼急躁不安,运动失常,皮肤黏液增多,食欲减退,最后衰竭而死。
防治方法:每亩使用水杨酸(10-20克)或者硫醚沙星(具体用量参考相关产品说明书),连续使用2-3次,如果并发细菌感染,同时内服敏感的抗生素和中草药,免疫增强剂,连续使用3-5天。
(2)肠炎病。肠炎病的发生绝大部分是因为投饵不当或饵料质量问题引起的。病鱼体色发黑,腹腔因积水而明显膨大,肠壁充血发炎显紫红色,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流出。
防治方法:每10千克饲料拌料5%含量的硫酸新霉素粉100克+芳草三黄散1包+肤美(主要成分为甘草等)1包或者芳草地锦草末1包+黄芪多糖免疫草1包,续投喂5-7天。
或者每50公斤鱼每日用大蒜头250克、食盐100克捣碎拌料投喂,连续5日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