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而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要振兴。产业扶贫是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密码”之一,产业振兴也将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一大法宝。产业第一,号角嘹亮。

立足产业,河南省商丘市的驻村第一书记们探索回答了“脱贫靠什么持续、乡村振兴如何衔接”两个关键问题。“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完善与脱贫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加持续、群众更加有获得感。”这是商丘市驻村第一书记们的普遍共识。目前,商丘市156个派驻村,全部发展了特色产业,产业帮扶覆盖率达97%。

稳住粮食生产“基本盘”

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让脱贫户发展产业有支撑

粮食生产稳产量提产能。把粮食稳产保供作为“三农”工作头等大事,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有效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民权县北关镇刘楼村,在市农业农村局驻村第一书记吴振锋的带领下,村里积极开展小麦良种繁育及高效农业种植。2021年全村1605人,人均增加收入5232.8元。中储粮河南分公司驻村第一书记何方连续四年为睢县孙聚寨乡代集村1200余亩小麦实施“一喷三防”,脱贫群众每年增产增收10余万元。

种业发展稳优势提地位。全面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推进种业科技攻关,培育壮大种业龙头企业,推进育制种基地建设,在打好种业翻身仗中作出商丘贡献。商丘作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小麦常年播种面积在900万亩以上,常年用种量2.2亿斤左右;全市小麦制种面积30万亩,常年生产种子2.4亿斤以上,除满足商丘市生产用种外,一部分销往苏北、皖北、鲁西南等地。

永城市新桥镇新全家庭农场,3800亩小麦成方连片,春日暖阳照耀下铺展出勃勃生机。2021年,新全家庭农场300亩连片种植的强筋小麦“郑麦7698”平均亩产达到725.6公斤,创下了永城强筋麦连片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纪录。商丘市农科院驻虞城县杜集镇王楼村第一书记姜曙光在该村建设小麦高产示范园,提供商麦167良种2万斤,比市场价每斤高出0.1元,增加了脱贫户收入。

农田建设稳数量提质量。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加强耕地用途管控,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柘城县皇集乡易周村驻村第一书记赵明协调建设高标准良田循环农业1500亩,新建高标准良田道路5公里,打机井44眼,安装变压器2台。省人民法院驻宁陵县石桥镇前赵村第一书记樊红军指导该村成立农机合作社,在夏秋两季为脱贫户免费收种,大大提高了脱贫户种粮积极性。

调动人的因素“比着干”

做到人有产业做,产业有人做,让脱贫户发展产业有动力

初春的田野,郁郁葱葱。在梁园区孙福集乡小吴屯村蔬菜基地,成片的上海青长势喜人。“这些蔬菜都是定向供应给郑州一些大超市的,一年生产8茬,每次1万余斤;我们根据订单需求将蔬菜一茬一茬地种下,确保常年都有蔬菜供应。”市人社局驻该村第一书记周广智表示。截至目前,合计用工14400个,村民实现剜菜收入144万元。

紧紧围绕困难群众持续增收这条主线,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典型带动”的总体思路,把“输血”逐步转化为“造血”,为困难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奠定长效基础,逐步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省农业农村厅驻夏邑县火店镇田集村工作队协调资金300万元,流转土地300多亩,帮助脱贫户种植桂花、紫薇、女贞等树种,建设苗木基地,联系市政、景区、学校等单位收购,村民年收入达150万元。省司法厅驻宁陵县阳驿乡潘集村第一书记王文昊联系省农科院与潘集村合作,将潘集村作为省农科院温棚种植科研项目实验基地,投入资金70万元,建设葡萄温棚23座交由脱贫户管理,提升产能,助农增收。数字赋能农业让种地省心、高产高效。民权县双塔镇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负责人严伟介绍:“这里配备了智能温度控制系统,可以根据温度自动放风,通过网络和电子监控设备,对水肥实施精确管控,保障了作物的口感和品质。现在已经出棚近100亩,日产无公害水培韭菜5吨,销往北京和上海供给高端客户,现在出棚价4块5,日交易额4.5万元。”省委改革办驻睢县蓼堤镇大岗村第一书记胜栋带领特色种植带头人到“中原菜都”扶沟县学习考察,看到脱贫户积极参与种植大岗村精品西瓜,每斤比市场上普通西瓜高出0.6元,脱贫户人均增收500元。柘城县张桥乡张集村驻村工作队协助村“两委”发展种植霜降以后采摘的红富士薄皮糖心苹果新品种300亩,年产苹果300万斤,每斤比市场价高出1倍,大大提高了脱贫户的收入。

抓住合作社“建平台”

做到提供技术服务,明确致富带动机制,让脱贫户发展产业有组织

按照“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扎实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主的“三变”改革,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脱贫户建立紧密的利益链接机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曾经,睢县孙聚寨乡代集村是有名的贫困村,村里很多年轻人到外地打工创业,耕地投入产出比倒挂成了留守老人发愁的事。“虽然吃饭不愁,但村民们兜里没钱,他们着急,我们也着急。”中储粮河南分公司驻村第一书记何方说。

2018年,他和村“两委”班子开始动起脑筋:怎么干?在现有耕地上做文章。村民在中储粮河南分公司支持下,先后投入160万元,争取政策资金700万元,流转村民土地105亩,建设110座蔬菜大棚和1座保鲜库。据悉,该产业使村集体每年增收32万元,带动150名村民月务工收入1500元以上,村民除了土地流转收益、做工工资外,到年底还能得到集体分红,如今村民们家家户户盖起了楼房,买了汽车,走上了富裕路。

虞城县李老家乡唐楼村驻村工作队协调资金发展高产优质玉米1500亩,组建玉米种植合作社,在保证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的前提下,做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全村生产总值达9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7500元。虞城县谷熟镇李苟庄村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让村民入股春晓食品和种植合作社,84户脱贫户从中受益。

抓实绿色农业“推进器”

做到企业增效、产业增强,让脱贫户发展产业有滋味

发展绿色农业、壮大绿色产业、倡导绿色生活,不断加快绿色产业崛起。

虞城县乔集镇刘新寨村驻村第一书记秦景华引进全国500强上市公司正邦集团,总投资6.9亿元,占地1000亩,建设年产繁育仔猪100万头的养猪场,同时,建设饲料厂、肥料厂,打造有机苹果、有机蔬菜基地“种养一体的生态链”。根据各驻村点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区位特点,结合市场需求,按照肉牛、育肥羊、基础母羊、肉兔、家禽等特色养殖结构合理搭配原则,各村特色养殖产业勾画布局出选址布局合理、养殖结构科学、重点突出、销路畅通的宏伟蓝图。

市妇联驻夏邑县郭店镇骆天庙村第一书记沈辉带头发展蛋鸭养殖,该村养殖蛋鸭23组,年收入1000多万元,鸭场的自动排污装置将粪水排放到处理池,统一处理后流入鱼塘,鱼塘内配套种植莲藕;种鸭排出的粪便和残余饲料,为鱼类提供饵料,形成了“鸭—鱼—藕”的生态养殖链,脱贫户养殖务工收入100多万元。为了吸引养殖大户在村投资建厂,除了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外,还从项目立项、土地利用审批、银行贷款等方面给予全力配合和支持,加快了项目落地。

经驻村工作队协调,武汉名华园艺研究所专家罗名华指导虞城县店集乡李庄村建设红冠桃桃园1000亩,在桃树林下种植牧草,牧草用于该村的养羊场养殖,养殖场的羊粪作为有机肥厂的原料制成成品有机肥,作为牧草和桃园的肥源,形成羊—粪—草—桃园的循环利用模式,通过“以废造肥”减少了污染,在增加脱贫户收入的同时,改善了环境。

提升全产业链“附加值”

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让脱贫户发展产业高收益

农业全产业链涵盖农业研发、生产、加工、消费等各个环节。以往,农民就业增收主要在种养领域,现在通过培育全产业链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领域升级,从农业单项生产环节向全产业链持续增收拓展。

从“卖原料”向“卖产品”“卖服务”转变,抗风险能力在附加值提升中逐渐增强。省文联驻宁陵县石桥镇孙迁村工作队利用当地丰富的梨资源,发挥“果贡源”食品公司龙头带动作用,顺应市场潮流,开发新产品、拓展销售渠道,形成以梨膏、梨膏棒棒糖、含梨膏成分的食疗饮品为主的酥梨产业链,年销售额780万元。“果贡源”食品公司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联合研发了“霾季膏”、“扶正祛邪膏”,产品主要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智慧药房销售,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增加。

夏邑县桑堌乡牛集村围绕无框画厂,不断深化拉长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了包含原材料生产、板材切割加工、工艺制作、纸箱、胶带、电商、物流、运营等业务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年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带动了200余名村民就业。

省农业农村厅驻夏邑县火店镇田集村工作队积极协调资金,帮助该村从生产花边、排须、旗穗到中国结、宫灯,形成完整产业链条,引导脱贫户居家接收订单从事工艺品制作,年产值1200万元。

省人民法院驻宁陵县石桥镇前赵村驻村工作队利用该村生产白蜡杆的传统优势,成立了商丘市蜡美前赵武术有限公司,生产武术枪、武士刀、太极棍等,进一步拉长了产业链,仅网上销售额就有1000多万元,为脱贫户增加岗位60个。

产业发展,全域而动;齐头并进,特色各具。结合当地资源禀赋、水土光热条件和市场空间,民权县围绕葡萄、莲藕、花生,夏邑县围绕食用菌、蛋鸭、宫灯,宁陵县围绕酥梨、白蜡杆,睢阳区围绕雨衣、辣椒,梁园区围绕草莓、电子,虞城县围绕钢卷尺、化工、荠荠菜,柘城县围绕辣椒、韭菜,永城市围绕电商、旅游,睢县围绕制鞋、订单蔬菜等,实行差异竞争、错位发展。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如今的各驻村点和谐有序,充满活力,凭借着产业优势,各驻村第一书记和村党组织正带领村民共同推进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绘就村美民富人和的精彩画卷。(侯国胜 张弛/文)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